财新网 - 首页 ( ) • 2022-01-27 11:21

2021年是中国不良资产市场深刻变革之年,市场重心从处置不良贷款转向化解问题企业和问题机构风险

  2021年是中国不良资产市场深刻变革之年,市场重心从处置不良贷款转向化解问题企业和问题机构风险。以恒大集团为代表的大型房企危机事件受到国内外社会广泛关注。2022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任务仍然艰巨,建议在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的同时,更好发挥不良资产市场和专业机构化解风险的作用。

不良资产将伴随经济动能转换在较长时期持续释放

  金融部门层面,经济复苏和严监管推动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进一步夯实,但存量风险仍不容忽视。2021年前三季度,银行净利润增长11.45%,三季度末银行拨备覆盖率达197%,资本充足率14.8%,全年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3.1万亿元,均为近年来新高。在大力度处置不良基础上,2021年3季度末,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比上年末下降1000亿元,但仍达3.6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9%,与上年末持平。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8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320亿元,不良贷款率1.75%,较上年末下降0.09个百分点。银行资产质量的结构分化更加明显。三季度末,股份制银行不良贷款率整体较低,但部分银行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城商行和农商行不良贷款率较高,分别为1.82%和3.59%,民营银行不良贷款率比上年末上升0.04个百分点,但绝对水平较低(1.31%)。

  企业部门层面,问题企业和问题资产成为常态。2021年,经济走弱导致企业短期经营压力增大,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增速均逐月回落。11月末,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1.6%,余额达到19.54万亿元,为历史新高;亏损企业家数及亏损额增速在上年同期高基数基础上分别达到4.6%和11.8%,比上月分别上升1.9个和9.2个百分点,表明亏损企业覆盖面扩大,亏损程度加深。拉长时间段看,经济增长速度、结构和方式的调整带来企业经营环境和经营模式的深刻变化,企业破产增多,大型企业风险突出。最高人民法院数据显示,2020年受理破产案件13369件,比上年增长83%;审结10132家,超过前三年总和。据银保监会披露,2020年末全国组建债委会2万家。2021年,据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披露,破产案件公告多达59290件,比上年增长59.5%。2021年77家上市公司被实施ST,20家公司退市,退市数量为历史新高。

  从不良资产形成来源看,房地产相关不良资产或趋势性上升。2021年,在房地产调控政策和行业基本面变化影响下,一批大中型房企暴雷。据万得统计,当年境内市场违约债券1553亿元(含展期),其中房地产开发业占比近30%。据用益信托统计,1-11月信托行业违约金额高达1250.72亿元,其中房地产信托违约金额高达700亿元,占比超过一半。保险公司中,仅平安保险披露对华夏幸福的风险敞口就达到540亿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与房地产风险直接相关。2021年,地方财政压力增大、区域分化。黑龙江鹤岗宣布实施财政重整。地方融资平台非标和贷款逾期屡发,出险区域扩散。青海省投成为全国首家破产重整的省级融资平台。从银行融资结构看,2019年末,基建类和房地产业贷款占比分别为11.9%和5.3%,而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8%和1.3%,远低于同期1.86%的总体水平;个人住房贷款占比16.8%,不良率仅0.3%。房地产风险释放可能带来银行业不良资产规模反弹。考虑到房地产在经济金融体系中的重要性,房地产风险释放将是对中国金融信用体系的长考和大考。

  新经济领域和绿色转型中的不良资产风险亦在滋长。经济转型涉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主导产业和产业链的重构。新经济领域市场主体大幅增多,但技术迭代加快、市场竞争激烈、企业生命周期缩短,同样会形成不良资产和问题企业。新能源汽车、芯片等行业均有投资巨大的企业陷入困境乃至破产。2021年,受国内政策调整和美国监管打压影响,代表中国新经济企业的美国中概股普遍深幅下跌,与中美经济基本面和美国股市发生背离。纳斯达克金龙中国指数下跌43%,而纳斯达克指数则上涨21%。中概股退市风险上升,正在从优质中国资产变为困境资产。绿色低碳转型中的金融风险加大。高碳企业首当其冲;金融部门调适过程中将释放不良资产;经济金融的脆弱性和敏感性提高,容易形成摩擦成本和政策调整风险。

  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对抗风险能力较弱、业务结构不尽合理的中小金融机构带来长期压力。近年来,高风险金融机构持续压降,但数量仍然较多且分布集中。2021年,山西、辽宁、云南、河南、四川、陕西等地积极推动中小银行合并重组,取得明显进展。二季度人民银行评级在8-D级的高风险机构降至422家,资产规模4.6万亿元,占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的1.4%。绝大多数省份存量高风险机构实现压降。少数省份集中了多数高风险机构。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高风险机构数量较多,风险化解难度较大。中小银行股权流动性较差、流拍率较高,表明潜在风险较高。此外,大型企业出险增多,每一家都可能涉及数十家甚至上百家金融机构,对中小金融机构相比大型银行影响更大。部分大型企业入股或实际控制中小金融机构,可能存在违规干预经营、占用资金等情况,带来风险隐患。

不良资产市场重心转向问题企业和问题机构风险化解

  近年来,银行不良资产处置渠道增多、自身处置能力增强,在银行资产规模增长放缓、资产收益率走低的情况下,不良资产处置更加追求精耕细作,从而对对公批转市场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高风险金融机构和不良资产较多的中小银行将不良资产处置作为整体风险化解方案的一部分,较多采取协议转让、委托处置、定增搭售等方式定向处置。招商银行以零售业务见长,不良资产处置采取对公批转方式的占比更低。2021年1-9月处置不良贷款373.15亿元,其中,常规核销180.66亿元,清收98.62亿元,不良资产证券化74.96亿元,通过抵债、转让、重组上迁、减免等其他方式处置18.91亿元。

  围绕大型企业风险化解的企业重整市场兴起,成为2021年的亮点。破产重整成为出险大型企业、St上市公司、违约债券发行人的主要处置方式之一。最高人民法院披露,2020年,532家企业通过重整重获新生,盘活资产4708亿元。2021年,康美药业、贵人鸟、众泰汽车等19家上市公司重整计划经法院裁定批准通过,比上年增加6家。北大方正、海航集团、雨润集团等大型企业完成破产重整。紫光集团重整计划草案通过。盐湖股份重整复牌后股价大涨,为投资者带来可观回报,对市场形成激励。大船海工以中国信保的保险赔款为主要重整资金来源,对普通债权进行债转股完成重整,为国内首例非上市公司“自救式”重整。各类机构积极参与破产重整市场。资产管理公司以不良债权收购、破产管理人、财务投资人等多种方式参与企业破产重整。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因风险类资产债转股项目较多处于重整阶段而主动参与。头部券商成为大型企业破产重整的重要财务顾问。私募基金、证券公司、非持牌机构等探索破产重整业务。

  不良资产类型和来源多元化催生了多个不良资产细分市场。2021年,银行对公不良资产批转市场降温,个贷不良资产市场潜在规模大但尚处起步期。非银机构不良资产市场空间很大正待开发。问题企业重组重整并购、高收益债及违约债投资、困境股权投资、司法拍卖等市场等都已形成较大体量。不良资产市场的重心从处置银行不良贷款转向问题企业和问题机构风险化解。随之而来的是市场结构和生态的变化。银行不良资产批转市场围绕不良资产快速处置、以资产管理公司为核心,形成一二级市场体系。围绕企业风险化解的不良资产市场处置方式投行化、科技化特征明显,市场生态链和生态圈不断延展。在银行为代表的债权人之外,司法部门、中介机构、产业投资人等多类主体各司其职。资产管理公司从不良资产批发商转向以专业能力协调各类主体促进风险化解的综合服务商。

不良资产行业进入开放体系

  近年来,银行不良资产市场不断降低门槛、引入更多参与者,形成包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以及非持牌机构在内的行业格局。2021年,银河资产开业和华融公司引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股权结构更加多元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一步瘦身健体,聚焦主业,优化业务布局。华融公司瘦身化险,公告转让旗下持牌金融子公司股权。长城公司挂牌转让长生人寿股权,推进长城国瑞证券增资扩股,处置所持多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股权。东方公司旗下东兴证券完成定向增发,大连银行实施增资扩股。信达公司旗下信达证券推进主板上市。银河资产在参与传统不良资产业务外,重点布局资本市场不良业务,例如从收购违约债“H7巴安债”入手推进巴安水务实质性重组。

  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同样面临分化加快的态势。2021年,吉林盛融资产、大连国新资产获批,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增至62家,业务经营各具特色。个人不良贷款批转试点放宽了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的经营范围和区域限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参与个贷不良资产包收购,成为市场主要需求方。截至12月24日,49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银登中心开立账户。部分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当地市场形成比较优势。但部分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从事类信贷、通道类、配资业务较多,在严监管环境下面临业务模式重塑的考验,个别公司存在丧失业务资质的风险。部分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则可能受益于控股股东的协同效应和业务赋能,如华润渝康、大连国新、深圳招商平安等央企布局公司。

  不良资产业务范围拓展和市场细分,推动更多类型和特质的机构从处置自身不良资产进入不良资产市场。2021年,中信证券在大型券商中首家设立特殊资产部处置自有风险资产,并积极参与市场化债转股、央企重组、境外上市公司私有化、债务重组、破产重整业务。保险公司不良资产风险上升,参与所投企业债务重组外,利用其长期限、低成本资金与不良资产业务更加匹配的优势,与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深化合作,探索从不良资产业务资金提供方转向合作投资角色。信托公司与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加快其不良处置,同时利用自身机制灵活、工具多样的优势参与不良资产业务和问题企业重组重整。财产权信托在北大方正、海航集团等大型企业重整中都得到运用。在中资房企美元债大幅下跌之际,高盛、贝莱德、橡树资本等外资机构表示加大配置力度,把握该领域的特殊投资机遇。

2022年不良资产市场将处于活跃期

  2022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预计不良资产生成增加,存量不良资产亦有释放空间,不良资产市场供给充裕。银行对公不良资产或仍以自身处置为主,部分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加快不良资产处置。个贷不良市场供给增加,更多银行参与。信托、保险、租赁等非银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继续释放。资管新规过渡期到期,银行理财、私募基金等资产管理机构的不良资产加快处置。破产重整、高收益债等细分市场将更加活跃。分领域看,房地产业、建筑业、制造业、地方融资平台等房地产链条的不良资产值得重点关注。金融机构在出险房地产企业的不良资产需要充分计提,而2022年上半年房企到期债务规模较大,风险形势依然严峻,预计不良资产会明显增加。地方融资平台信用分层,对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较高的地区,融资平台及弱资质地方国企风险仍在积累。疫情期间政策支持下的小微企业融资风险逐步释放,会带来对公及个人不良贷款增加。

  不良资产市场更大的机遇来自问题企业并购重组时代的来临。2019年银保监会52号文提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合理拓展与企业结构调整相关的兼并重组、破产重整、夹层投资、过桥融资、阶段性持股等投资银行业务。2022年,另类投行业务机遇将体现在多个领域。一是房地产企业风险跨年度演化,房企重组重整并购、项目和资产处置加快,特殊机遇投资机会较多。二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进入收官之年,2022年仍要严控债务风险,强化资产负债率约束,央企和地方国企辅业剥离、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加快,需要机构提供相应的投融资和中介服务。三是中小银行和非银机构加大风险化解力度,股权转让增多,兼并重组的广度和深度扩大。四是继续从严遏制新增隐性债务,部分城投公司面临再融资压力需要纾困,地方政府将加快融资平台分类重组,高风险地区或将推动地方国企混改和股权出让。五是双碳目标的路线图和施工图逐步明确,煤炭、钢铁、化工、建材等高碳行业或将进一步通过并购重组推进供给侧改革。六是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困境美元债投资、美国中概股私有化回归等跨境业务机遇正待专业机构的参与。

  作者为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不良资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