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 ( ) • 2022-05-23 17:57

八宝山不是一片简单的墓地,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先烈都埋葬在这里,在中国,去世后能住进八宝山的人必是为祖国做出了卓越贡献的伟人。

撒贝宁是中央电视台炙手可热的节目主持人,以学霸等人设被观众喜爱,是一年一度百姓喜闻乐见的春晚主持人之一。

是什么人可以在24岁离世的时候即拥有一个在八宝山举办的葬礼,又能请到主持人撒贝宁致悼词?这位只有24岁的死者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位24岁不幸离世的人,名叫张培祥。

入葬之人是《卖米》的作者张培祥

张培祥有一个耳熟能详的笔名——“飞花”。

“飞花”笔下除了《大话西游》、《七种乐器》、《红楼十日谈》、《飞花读红笔记》等作品外,还有一部以作者本人早年生活为原型的纪实作品《卖米》。

《卖米》在权威文学刊物《当代》杂志发表,并引起轰动,甚至有读者认为,《卖米》可以入选语文教材。

这部备受追捧的作品《卖米》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

在《卖米》中,有一个主人公琼宝,琼宝有一个生病在床的父亲,一个以一己之力撑起整个贫困家庭的母亲和一个懂事可爱的弟弟。

《卖米》的故事围绕一家四口生活中最平常的一天展开,由于家里只靠种地卖米为收入来源,这天,母亲带着琼宝前往市集卖米。

父亲卧病在床,弟弟顶着烈日到田地里浇水,一家人分工明晰后,母女两人出发了。

因为对自家种出来的米的质量很有信心,所以起初有人压低价买米的时候琼宝的母亲不肯答应。

然而,市集结束之时,即使母亲松口以低价出售,也没能卖出家里的米,母女两人十分懊恼,只能担着米沿原路返回。

迫于生活急需用钱,琼宝和她的母亲只能第二天去更远的集市卖米,并且决定再也不讲价了,这篇文章看似平淡的叙述道尽了贫困人家的心酸。

琼宝的母亲从一开始坚决不讲价到后来妥协低价售卖,再到最后决定无论什么价格都贱卖自家劳动成果的过程,写尽了穷苦人家为了生活慢慢学会低头、放下尊严的无奈。

《卖米》一经发布,收获了社会各界的赞誉,这篇文章也获得了北京大学首届校园原创文学大赛一等奖。

既然《卖米》是纪实文学,那么它的作者张培祥与琼宝有着如何相似的经历呢?

求学之路一波三折,最终被北大法学系录取

张培祥1979年出生在湖南醴陵县一个偏远的山村,她的家庭结构十分简单。

像《卖米》中的琼宝一样,张培祥有一个生病在床的父亲,一个以一己之力撑起整个贫困家庭的母亲和一个懂事可爱的弟弟。

比琼宝更不容易的是,琼宝拥有一个勤劳健康的母亲,而张培祥的母亲因患有小儿麻痹一只手已瘫痪无法劳作。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因为父亲常年卧病在床,没有劳动能力,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年幼的张培祥写完作业后总会帮着母亲做家务、照顾弟弟。

令父母欣慰的是,张培祥自幼十分聪明,学习成绩优异,为了通过读书走出大山,让父母过上好生活,张培祥一直十分努力学习。

她的成绩在班里永远第一,家里的墙上挂满了张培祥的奖状。

如果命运不给予张培祥波折,她会一路顺顺利利地毕业,考上重点中学、成为大学生,最后走出大山找到一份能养活家人的工作。

但是,家里的经济不允许张培祥和弟弟同时上学,在张培祥小学没有毕业的时候,她第一次被迫辍学了。

张培祥的姑姑对张培祥辍学的结果十分惋惜,她认为自己学习成绩优异的侄女不应该因为家庭贫困辍学,像一朵未绽放的花蕾枯萎在破败的村子里。

于是,张培祥的姑姑决定资助张培祥读完小学,张培祥也没有让姑姑失望,她考上了株洲市的重点中学。

这一次,张培祥的姑姑无法继续支付张培祥上重点中学的学费,于是,张培祥身体有所好转的父亲接过了培育张培祥上中学的接力棒。

按照张培祥原本的计划,只要努力学习,中学毕业她能考上好点的中专,中专毕业就能挣钱养家了。

然而,张培祥的生命中再次出现了贵人,班主任看到了张培祥的努力和潜力,愿意资助她攻读高中。

成功入读高中的张培祥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当时的她认为,只要自己继续努力学习,就能考上大学,找一份好工作让家人吃饱穿暖。

正是这个信念让张培祥发愤图强,每次考试她都是第一,但命运捉弄了这名坚毅的少女。

张培祥高二那年,她的母亲被确诊为乳腺癌,需要救治,同时,张培祥的父亲需要做一个肾结石的手术,而她的弟弟需要念书,迫于无奈,张培祥第二次辍学了。

辍学后的张培祥前往深圳的工厂打工,如果她的高中校长没有惋惜于一个才女的夭折亲自前往深圳的工厂找到她,张培祥也许一生都是一名平凡的车间工人。

为了让张培祥重新上学,张培祥的高中校长承诺她只要用心读书,钱的事情他帮忙解决。

校长也信守了他的诺言,从深圳返校后,他组织了一次全校捐款,将筹集的医药费送到了张培祥家中。

张培祥眼中重新燃起了对学业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期望,她回到高中继续读书。

1997年,张培祥在高考中以文科状元成绩被北京大学法学系录取,张培祥成为了名嘴撒贝宁的学妹。

1997年8月,张培祥带着北大的录取通知书离开了小乡村,她离实现找一份好工作养活家人的愿望还有一步之遥。

24岁病逝入葬八宝山,撒贝宁致悼词

张培祥在学霸云集的北大依然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本科学习期间,张培祥斩获了学校的各种奖学金。

2001年,张培祥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2003年,张培祥凭借《卖米》名声大噪。

张培祥看似一步步从泥泞中爬出来,走在一条通往康庄大道的云梯上,只差一点点,她就能冲出黎明前的暗,拥抱光明的未来。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她走上的这个云梯通往的是天国。

2003年5月,张培祥确诊为白血病。

这一次,奇迹没有在她身上发生,无论张培祥如何努力,她最终没有战胜病魔。

2003年8月27日,张培祥在社交平台发布了她生命中最后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以“花谢”命名,随后,她就如花谢一般离开了人世,享年24岁。

由于张培祥的事迹感动了不少人,她的作品触动了太多人,张培祥去世后安葬在八宝山。

按照张培祥的遗嘱,她的一半骨灰被送回了她的家乡。

虽然张培祥只有24岁,还是一名人脉有限的学生,但许多能人大牛出席了张培祥的葬礼,送她最后一程。

其中,导师曲三枫亲自为张培祥撰写了墓志铭,张培祥同系的学长撒贝宁为她念了悼词,整个北大为了缅怀张培祥,第一次在八宝山菊厅组织了悼念仪式。

小结

有时候,坚毅的抗争未必能够战胜命运的坎坷,但是只要是曾经直面多舛命运的勇士就应该受到赞誉和尊重。

这就是张培祥的葬礼为后人传递的信息,奋斗,虽然有失败的可能,但勇敢之人虽败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