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 ( ) • 2022-05-27 19:44

读史使人快乐!

前言

读了孙皓晖教授的《大秦帝国》,感觉写得很好,不愧为历时十六年的呕心沥血之作,虽然说内容删减了很多,但是主线却更紧凑了,称之为精华版,尤为贴切。

看到商鞅变法这章节,可以说它是秦国的转折一点不为过!书中对商鞅的刻画甚为精彩!

1

君莫过于孝公,臣莫过于商君。

对于商鞅,历史上褒贬不一。商鞅变法之前,秦国那时候还地属雍州,处“西陲边地”,为周王朝戍卫西疆,和西戎之间战争不断,可谓是国弱民穷;这还不算,在中原六国的眼中,西秦由于偏僻,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还被当成蛮夷来看待。殊不知,这却是商鞅变法的最为肥沃的土壤之地。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自幼随父亲流亡,深感秦之衰败之象,于是年轻的秦孝王下了一道著名的《求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此令一出,天下震动,一时间名士蜂拥而至。其中就有商鞅!

2

商鞅出身卫国公族,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为什么他不喜欢儒家?按理说自周礼盛行以来,“礼”法成了当时的主流,加上春秋孔孟之道的“儒道”成风推波助澜,“礼乐”已经成为当时主流的风尚。

其实根本在于西周灭亡,周王朝东迁,“礼乐”的日益式微。到了战国群雄争霸的时代,诸侯国之间战伐不断,儒道周礼对于人们的约束已经显得不合时宜,于是只能是靠“法”来变革。而商鞅正是看到了法家代表李悝、吴起在实施“法”对于魏国和楚国的巨大作用和成就,所以,他专心研究“法”,期待有朝一日也能效仿。

历史注定了商鞅在魏国不被重用,因为在当时,魏国当时学术之风盛行,加上有前代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的环境下,作为后辈的商鞅之学哪里会有出头之日?所以公叔痤向魏惠王引荐失败也是正常!

那如果商鞅去楚国呢?只能说他会死得更快,因为楚国贵族权势极大。肯定不会让他实施变法的,他的偶像吴起就是因为被贵族阻挠,群起攻之而毙亡的。

3

是历史成就了秦国,也是秦国成就了商鞅的万世英名(虽然说后来他还是被贵族陷害车裂)。

当秦孝王的《求贤令》一出,商鞅闻讯就到了秦国!所以说,商鞅的成名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秦国地处偏远的西北之地,受礼制影响较小,加上和西戎间战争不断,所以“秦人尚武”,开玩笑,不尚武的话早被西戎给灭了。另外,由于秦军常年打仗,骨子里对于“法令”自然有天然的敏感,令行禁止是有相当体会的。加上秦孝王已经看到了秦国的孱弱,所以变法的决心很大。

这几方面的因素综合到一起,使得商鞅在秦国实施心中的“法”,有了一展拳脚的机会和场地!他用前所未有的一种方式(改良和深化李悝、吴起变法中的得失),对过去的“法”进行彻底改革,最终让“弱秦”崛起,成为了“强秦”。

4

经典的“四会秦孝王”很多人说是商鞅和秦孝王的相互试探,不如说是他们两人之间的做戏!一场做给天下人看的戏。

四场面试,古往今来也是少有的,秦孝王却是四场面试。这四场面试,让秦孝王看到了商鞅的学识深厚,也让商鞅看到了秦孝王的迫切需求。

现代社会也只是投简历,笔试和面试三步式招揽人才。很多时候用人单位在第一步投简历的时候,不对感觉的就直接给毙了,哪里还会给第二部笔试的机会?所以秦孝王给商鞅四次机会面试,说明其实在第一场面试的时候就已经看上商鞅了。只不过既然是求贤,那么唱戏当然是要做全套的!

不然《求贤令》张贴出去还有什么用?

5

变法维艰,商鞅初行变法一年,秦民都说法令不好使。偏偏这个时候。太子来个“神助攻”,他犯法了!本来要处罚太子,但考虑到太子身份尊贵,就处罚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于是这个“杀鸡儆猴”的操作,使得秦民也不得不服从新法。但商鞅没想到的是,这也成了他最后成为“替罪羊”、“殉道者”的缘由和导火索!

商鞅一系列的变法,使得秦国日益强大起来。对商鞅的历史功绩,汉代的政论家刘向是这么给总结的:“秦孝公保般函之固,以旷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

6

商鞅变法的成功,为后来秦始皇的统一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很多人说商鞅用力过度,最终却是害了自己,其实,以秦国当时的实力来说,就是需要商鞅这样的措施大刀阔斧和下猛药来进行改革。才能快速让秦国的国力接近其它六国。

其实,商鞅这也是在赌,他的骨子里也是希望有一番作为,也想改变战国的格局的。只不过得罪太子这个这个意外最后却要了他的命;另一个意外是,秦孝王的早死,秦孝王正值壮年却去世,使得他一下子失去了最为有力的靠山。所有的新仇旧恨一下子迸发出来,所以,他只能当一个“殉道者”。

他死后,他的“法”并没有废除,而是继续执行,引导秦国一路向前。这也说明他的死,不过是继任的太子(惠文王)出于旧仇,还有为了浇灭贵族们的怒火而已。

一百年后李斯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意思就是说秦国得以兼并六国,都是得益于商鞅变法的努力啊!

7

至于史太公在《史记》中评价商鞅是刻薄少恩者,那不过是他作为“刑法”的一个受害者和儒家的坚定拥护者的角度来描述而已。

不可否认的是,没有商鞅变法,就没有秦国的崛起,而没有秦孝公的招揽放手使用,也没有商鞅的青史留名了!

我是阿威,认真读史,好好说史,菜鸟评史,不过是随心所欲而已!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