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 ( ) • 2022-05-27 20:42

人物形象塑造是电影叙事过程中的主体,人是电影剧作所要描写的主要对象。

“人物塑造和故事在银幕上是互相依存的,人物的目标,即他想干什么,是把人物和故事结合在一起的纽带,这种目标也是编剧构建人物的基础”。

对于主题而言,如何塑造影片中的人物形象不仅关乎作者能否通过剧中人物的活动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发生的联系来反映所要表达的意图,而且影响到作者能够通过人物将他的意识形态、生活感受、态度观点甚至艺术风格表达至何种程度。

在彼得·法雷利所执导的早期电影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一般更注重在影片表现力上所能够发挥的表演功能,主要满足荒诞喜剧中营造幽默的意图,弱化了对人物多角度立体的性格塑造和相对饱满的形象刻画过程

审视法雷利的喜剧作品,人物形象塑造存在3方面共性,你怎么看?

第一是选择美国社会市井生活当中的小人物作为主要塑造对象:

在影片《一个头两个大》当中查利的身份是一个普通的公路巡警,《庸人哈尔》中的主角哈尔是一个样貌并不出众且偏好与漂亮女性约会的浅薄的男人;

《我为玛丽狂》当中的男主角泰德在学生时代便是普通又乏自信的男孩,直到赢得玛丽芳心之时仍然是呆板、固执又缺乏浪漫的男人,即使是“万人迷”女主角玛丽,也不过是一个不爱上班的普通女孩。

这些小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此类人物定位让他们在影片中可以不受身份、地位和使命的干扰,降低观众对人物道德涵养的期待要求。

第二是让人物带有缺陷,彼得·法雷利选择市井中的小人物作为塑造对象,并让他们异于常人、麻烦不断:

《一个头两个大》中的查利早年患上了人格分裂症,人前他是罗德岛高速公路巡警,人后他要一直寻求医生的帮助,导演让人物陷入精神疾病的困扰中;

《庸人哈尔》中的男主角哈尔与哈尔的朋友马里奥,都是粗俗浅薄的人,困扰哈尔的问题来源于他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不要满足于一般的女孩,要只和漂亮女孩约会”,这让哈尔在原生家庭的影响下对情感产生了错误认知。

正因为这些人物自身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缺陷,使得本应普通的小人物在影片中不再寻常,观众难免会对这样的角色感到好奇,同时也为情节发展积蓄动力。

第三是人物的荒诞化、低俗化,这一点在《庸人哈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哈尔被父亲灌输“只和漂亮女孩约会”的思想致使他长大后成为了一个对待感情浅薄的人,只注重异性的外表而不在乎本质,却在一次催眠后爱上了肥胖的罗丝玛丽。

法雷利低俗喜剧电影不仅在人物思想和目标任务方面呈现出荒诞的特征,也体现在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当中,《三个臭皮匠》中的科雷、摩尔和拉里,在抢救受伤的修女时手舞足蹈表现极为夸张,在几个人互相争吵时也时常使用俚语粗话,在这部影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反常规且超出人们普遍认知的。

例如从屋顶坠落的锤子、大钟等重物砸到修女身上却并未引起致命后果,从漂移的汽车中扔出装有三个婴儿的口袋可孩子们却并不哭闹也没有受伤,这是荒诞的形式所带来的结果。

因此,彼得·法雷利早期作品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相对扁平的,为小人物设置先天问题或缺陷,通过低俗、荒诞的形式来进行演绎塑造,考虑的更多是搞笑的喜剧效果,它们大多被“贴上了标签”,具有强烈的符号化色彩,缺乏对人物的内心世界、善与恶的立场等趋于饱满的刻画。

汤姆·克里曼曾说:“当只为服务于情节而勾勒人物时,人物会变得扁平、千篇一律、毫无生气。”

这也是彼得·法雷利早期作品缺乏主题旨趣发掘带来的弊病——难以超越现象去塑造人物本质精神。在《绿皮书》中导演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段则不再单一。

首先是人物的身份设定更加复杂化了。在种族隔离制度尚未完全消解的年代,尤其是在当时美国南部仍然十分盛行种族主义的背景下,黑人谢利却拥有钢琴家、博士的头衔,而白人托尼仅仅是一个出身夜总会的打工者,影片开端用近14分钟的时长讲述托尼所遭遇的窘境——因耍小聪明导致夜总会被迫关闭,他也由此失去了工作。

托尼一边要面对濒临破产的经济危机,一边还要面对妻子的不满带来的家庭情感危机,谢利和托尼因为巡演而形成了雇佣关系,自此两个人物间才真正建立起了联系。

与彼得·法雷利低俗喜剧作品中的人物相比,谢利和托尼这两个人物存在着种族肤色与社会地位方面的交叉对立,以往不论是《庸人哈尔》中的主角哈尔还是《我为玛丽狂》当中的泰德,都没有在社会身份方面作出创新设定。

其次是对人物的刻画更加生动饱满,使人物在影片中呈现出丰富的个性。影片开头便通过细节交代了的托尼的种族主义倾向,他给有色人种的修理工起侮辱性外号,将他们用过的杯子丢进了垃圾桶,但面对谢利提供的薪酬丰厚的工作时,托尼可以谎称自己“曾邀请黑人朋友来家里吃饭做客”,可见托尼自身面对种族主义思维和经济现状时也存在着矛盾。

谢利作为一名博士钢琴家,看似在社会中拥有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实际却是夹在白人精英阶层和底层黑人群体中的人物,既没有被白人精英阶层真正接受,也不愿主动接近底层的黑人社群,他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高雅的情操和举止,却也压抑着缺乏归属感的孤独

在二人的交往过程当中,托尼利用自己的白人身份和善于应变的处事手段,屡次帮谢利化解了危机,而谢利则充分展现出他的艺术魅力,托尼欣赏他的音乐,又在谢利的帮助下改善了他的家庭关系。

在《绿皮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从现实主义出发的,他们具有善与恶两方面形成的饱满人格:托尼的善体现在对妻子虽不懂得制造浪漫但内心却真挚的爱、对谢利才华的欣赏和内心孤独的理解与同情、对谢利遭遇不公对待时的愤慨,但同时他也有对黑人的偏见、举止粗俗等负面表现;

谢利的善体现在对扭转种族歧视问题尽一己之力的执著、对托尼的家庭问题的关怀、对托尼乱扔垃圾等粗俗行为的制止,但同时他又面对社会底层人显现出轻视和傲慢、对其他黑人流露出带有近乎白人精英阶层态度的疏离。

对主题思想内涵更深的发掘,让法雷利低俗喜剧电影与《绿皮书》的人物塑造风格截然不同,一面是荒诞的、脱离实际的喜剧符号人物,一面是写实的、性格饱满的现实题材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