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 ( ) • 2022-05-27 23:16

5月27日,由老龄社会30人论坛和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在线举办的老龄社会30人论坛专题研讨会,主题为“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老龄社会视角下的‘互联网+’”。老龄社会30人论坛轮值主席徐永光在会上提出建议,应该从维护老年人在数字社会中的人格尊严和主体性,保障老年人享有平等的数字选择权出发,把数字无障碍作为老龄时代的重要公共政策安排。

老龄社会30人论坛专题研讨会在线举办。

疫情防控期间空巢老人易陷入心理健康重灾区

5月17号是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今年的主题是“面向老年人和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数字技术”。徐永光指出,这一主题体现了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对促进老年群体健康生活的重要分量。

徐永光表示,持续两年半的新冠疫情对中国老龄社会的挑战显而易见。2020年2月,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四篇有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心理问题的通讯和评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国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服务》一文中,作者指出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已成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灾区。

前述文章还指出,对老人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除了疫情冲击,还有信息沟通不畅、数字鸿沟等问题,为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造成不便,还加剧了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独居老人的照看难度。

南都记者注意到,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网民占11.3%。这些老年人中只有30%能独立完成出示健康码、行程卡的活动,23%可以在网上购买生活用品、20%能够上网查找信息。也就是说每5位老年人中,只有一位能够相对熟练地使用手机完成这些操作。

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帮老助残服务站”,工作人员在帮助老年人核对手机上的挂号信息。新华社发

疫情下的数字排斥:老年人群体面临边缘化风险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是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和新媒体研究的人士之一,其译作《数字化生存》(1996)被外界评价为“中国迈入网络时代之际影响最大的启蒙读物。”他的著作《网络为王》(1997)是国内首部全面介绍互联网的诞生、发展、现状以及未来趋势的专著。

胡泳称,以健康码为代表的数字化工具导致线下大量空间被数字化,也就是说以往很多老年人还可以生活在数字化空间之外,但现在被动拖入到数字化空间里面。因此引出一系列问题,原有的非数字化空间居民因此面临边缘化的风险,这种情况在学术研究中被叫做“数字排斥”。

具体到老年人来说,造成数字排斥的常见因素是年龄。他表示,如果对老龄人口进行细分就会发现,现在60多岁的老年人或多或少能懂点数字技术,但75岁以上更为年长的老年人群体,很多人从来都不处于手机、电脑的数字环境中,也就是非数字化生存者,“数字排斥”将对这一群体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因此,要理解老龄社会视角下的“互联网+”,首先要从这个社会是如何对老年人进行数字排斥作为起点。

胡泳强调,新冠疫情下老年人面临诸多困境,比如不会扫码就没有办法乘公交、去超市或者去公园。如果面临封控,不熟悉智能手机操作和电商购物的老人就难以凭借自己买菜、买药,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就医。“我本人就是亲历者,我要给我父亲紧急安装心脏起搏器,但是医院在急诊手术前就要等你的核酸结果,其实很多悲剧就是这么发生的。”

“对于老年人来说,很多时候要想安度晚年依赖于长期存在且执行有效的老年社区服务体系。”胡泳说,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中有很多老年人社区,在疫情防控期间原来的助老服务设施陷入停滞,难以发挥作用。

胡泳进而强调,应该从疫情中得到一个教训,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线上解决。“我觉得无论网络多么高歌猛进,技术没有办法取代人的接触。尤其是到了老龄阶段,不要把技术想得那么高大上。”

南都记者注意到,老龄社会30人论坛轮值主席徐永光在会上提出建议,应该从维护老年人在数字社会中的人格尊严和主体性,保障老年人享有平等的数字选择权出发,把数字无障碍作为老龄时代的重要公共政策安排。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