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2-06-03 07:31
原创 曾于里 南都观察家
曾于里
全文2400余字,阅读约需5分钟
线下演出,宝贵的不仅仅是它的在场感、氛围感以及不可重来性,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我们的公共意识可以由此萌生:人们因为同一个目标聚集在一起;感受过人与人之间联结的美好,我们才会珍视公共空间的价值。
5月27日,在不同的平台上,罗大佑与孙燕姿几乎是同一时间举办了线上演唱会。根据不同平台上的数据,罗大佑线上演唱会的观看人数为3500万(单人多次观看算作一次),孙燕姿线上演唱会的观看人次达2.4亿次(单人多次观看以多次计算)。无论是哪一种统计方法,这样的数字都相当惊人。可供对照的是,周杰伦自2013年开启的“魔天伦”线下演唱会耗时2年7个月,共计76场,累计观众才180万人次。
不少人对此欢呼雀跃:线上演唱会的时代就要到来了。甚至微博上有#内娱文艺复兴#的话题,阅读人次突破3.5亿次。在一些人眼里,这些大牌歌手纷纷开启线上演唱会,类似于一次“文艺复兴”,带着我们重回华语乐坛的黄金时代。
我也凑热闹看了这两场演唱会,但对于所谓“线上演唱会时代”“内娱文艺复兴”的说法,并不感到兴奋。
在线上与线下、罗大佑粉丝与孙燕姿粉丝的PK之前,这两场线上演唱会,本质上是微信视频号与抖音两大短视频平台的竞争。一直试图在短视频领域拓展的微信,在经历微视的失败后,终于从视频号找到突破口;而用户数量增长遭遇天花板的抖音,也亟需留住现有的活跃用户,并创造新的增长点。线上演唱会是两大短视频平台竞争的一种手段,是一场抢夺市场份额的厮杀。可以预见:今后双方推出的大牌歌手线上演唱会将越来越频繁;倘若两大平台有更有力的竞争手段,那么线下演唱会可能会很快“凉凉”——资本不做无利的生意。在一些城市,线下演出已几近“消亡”状态。
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线下的公共活动受到严格限制,演唱会、话剧、舞剧、球赛等文体活动要么取消,要么延期。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演出市场经济规模共335.85亿元,与2019年同比降低了41.31%,折损近半。2022年2月中旬—3月中旬期间演出取消或延期的场次超过4000场,3月下旬约有80%的项目停演或延期。考虑到上海3月份延续至5月份的疫情、以及5月份北京的疫情,四五月份的线下演出数据会更为惨淡。
就连以往普通的看电影,也变得充满不确定性。当前影市甚至比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更艰难,今年5个月过去,全国电影票房累计仅149.44亿,较去年同期暴跌34.6%。
从业者只能苦熬。杨丽萍前不久在视频里流泪:“整整两年啊,两年多吧,我们一直在坚守,不想放弃……这次的疫情真的是太残酷了,太残酷了,没有了舞台,我们真的没有办法继续生存下去了。”就连业内最知名的现代舞舞团之一陶身体剧场,也一度考虑过解散。至于关停的影院、裁掉的员工,更是不计其数。笔者认识的两个影院经理就透露:他们所在的影院裁员都超过30%,电影院关停期间,每人每天只发50元生活费。▲ 现代舞《9》。© 陶身体剧场
在这种情况下,社交媒体上一种冷漠的声音却响起来了:线下演唱会、舞蹈表演、话剧或者电影,都是“非必要”的东西,没了就没了,就别伤春悲秋了。
这样的声音,竟然还有不小的市场。这样说来,除了吃喝拉撒睡,这些文化艺术都可以是“非必要”的东西?作为万物之灵,我们不能最低限度地活着,我们需要艺术带来飞扬的想象力,干涸的生活也需要艺术的滋养,我们更需要人与人之间的联结、爱与尊重……这一切难道就能以一个“非必要”取消掉?还记得那首在社交媒体上广泛流传的诗歌:“人间是由无数非必要组成的呀。”
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听到这样的呼吁:文娱行业的从业者,要善于抓住“线上”的机遇,从危机中寻找生机。比如某大牌明星的线上演唱会,某国营话剧团的线上演出……仿佛转移到线上,一切危机就迎刃而解了。
那些线上演出的成功者,其实主要是“幸存者偏差”。周杰伦、罗大佑、孙燕姿这样级别的歌手开演唱会,的确是一呼百应,可音乐圈并不只有这些头部歌手,还有成百上千的小型乐团、独立歌手,或许他们可以依靠线下的音乐节、live house、酒吧驻场存活下去;可来到线上,他们很难找到受众,也很难“变现”。
当生存都成为问题,艺术就显得奢侈。连杨丽萍、陶身体都觉得步履维艰,遑论那些小型的艺术团体。所以,以大牌歌手、或者国营艺术团体(有事业编制、会稳定发工资)的例子佐证线上演出的“繁荣”,迷惑性很强,说服力远远不够。
何况,线下演出的魅力,是线上演出无法取代的。用本雅明的说法,“即时即地性”和“独一无二性”的线下演出具有独一无二的“灵韵”,“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一边休憩着一边凝视地平线上一座连绵不断的山脉,或一根在休憩者身上投下绿荫的树枝,那就是这座山脉或这根树枝的灵韵在散发。”而那些录播的、经过反复剪辑和修音后的“线上”演唱会,则是本雅明说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它不是在场的,也不是转瞬即逝的,而是可以重复生产与传播的流水线作业。
即使孙燕姿、罗大佑的线上演出会有几千万甚至上亿的人观看,也是绝大多数人抱着各自的手机,这是几千万甚至上亿个原子化的个体,线上的联结只是虚幻。而哪怕一场只有几百位观众的线下演出,也是几百人在同一个公共空间里,共同感受着此时此刻。线下演出,宝贵的不仅仅是它的在场感、氛围感以及不可重来性,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联结。我们的公共意识可以由此萌生:人们因为同一个目标聚集在一起;感受过人与人之间联结的美好,我们才会珍视公共空间的价值。艺术与生活互为镜像、殊途同归,线下演出消失了,消失的绝对不仅仅是演出。
而将过往顶尖歌手的线上演唱会视为“文艺复兴”,也只是一种安慰。14世纪到17世纪的那一场文艺复兴,“复兴”指涉的是文艺界又一次的再生与繁荣,它意味着新的创造,指向的是当下和未来。而今内娱所谓的“文艺复兴”,则是原本已经成为过去式的艺术又一次走红。它是旧的重复,指向的是过去,折射的恰恰是当下创作的贫瘠、线下市场的萧条,人们只能从过去寻找滋养。
但我们不可能只靠“怀旧”活着,下一个天王巨星只能从微小的舞台诞生,可如今,他们正在失去舞台,如同幼苗失去土壤。
我无意否认线上演出的价值,在疫情背景下,它是很好的补充,是一种代偿;在短视频平台的推波助澜下,它或许也会成为一种趋势。但人们在为线上演出鼓与呼的同时,不要忘了那些头部以下苦苦挣扎的艺术团体,也不要忘了线下演出人与人实现联结的情感记忆。我渴望线下演出早日归来,期待朋友们在线下相聚。
*欢迎,投稿邮箱 [email protected]
原标题:《罗大佑孙燕姿演唱会再火,也取代不了线下联结》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