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 ( ) • 2022-06-23 14:32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我手里的手机壳,是用5位渔民收集的海洋塑料制作的。”6月23日,生态环境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介绍了沿海地方在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方面形成的经验。


海洋塑料污染备受关注,上个月发布的《2021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近岸海域海面漂浮垃圾平均密度约为3.6千克/平方千米,近海微塑料平均密度约为0.44个/立方米,与近年来国际同类调查结果相比,均处于中低水平。


近年来,沿海地方在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方面积极探索,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做法。张志锋举例说,浙江省台州市打造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新模式:政府和企业协同发力,组织渔民等对海洋塑料垃圾进行回收,回收后的塑料统一转运至相关企业进行批量再生,并制作成为手机壳等高附加值产品,产品出售后的收入又反哺参与海洋塑料回收的渔民等。


“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溯源,看看买到的塑料制品是谁捡的、谁运的、存哪里、谁转运、谁再生、谁制造等。”他说,通过这样的“蓝色循环”,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产业协同、公众参与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新模式,对于破解海洋塑料垃圾收集难、高值利用难、多元共治难等痛点堵点做出了有价值的实践探索。


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严格塑料垃圾的源头管控与入海防控,加快推进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和处置,大幅减少塑料垃圾环境泄漏量。近期将重点落实好《江河湖海清漂专项行动方案》,组织相关沿海地方在胶州湾等11个重点海湾(湾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拉网式塑料垃圾清理专项行动。


编辑 白爽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