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 - 好新闻,无止境 ( ) • 2022-08-06 15:58

8月6日,在数字经济看中国——2022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数字乡村”分论坛上,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马荣才表示,数字驱动乡村治理和产业发展,精准化、可视化、智能化,是农业发展的努力方向。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马荣才。受访者供图


打破数据孤岛 大数据平台为基层服务

 

数字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数字乡村也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词汇。“数字乡村,是数据驱动型的农业农村,不管是农业生产,还是农村日常生活,都已经离不开数据,数据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越发重要的因素。”马荣才表示,数字乡村建设不仅仅是乡村治理,整个乡村产业以及各种公共服务都包含在内,涉及生产经营、行业监管、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四个方面。

 

受到地块完整性的限制,北京市农业农作物生产信息化水平相对滞后,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按照《北京市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北京市智慧农业发展水平由2020年的23%提高到67.5%,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由2020年的44.9%提高到74.5%,数字化引领首都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北京建设数字农业农村,首先是做好基础设施建设。”马荣才表示,这是未来乡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北京现在城区的4G、5G网络普及程度很高,但是在一些山区和自然村里面尚未普及,这直接影响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千兆光网也要加快建设。此外,农田水利设施,农产品物流设施等都要同步提升。

 

目前,北京正在建设大数据平台,涉及到生产经营、行业监管、乡村治理和农村公共服务。该大数据平台将整合多渠道数据,实现互联互通共享,打破数据孤岛,为基层提供服务,提供数据服务的同时收集各级部门产生的新数据,以此形成有效循环。马荣才表示,通过大数据平台的建设,发挥数字乡村发展的引擎作用。

 

“三化”是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努力方向

 

“在农业生产经营中,通过信息化手段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精准化、可视化、智能化,而精准化、可视化、智能化是农业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努力方向。”马荣才表示。

   

目前,在北京农村四五十岁以上的农民较多,他们需要通过信息化手段来提升农民数字化素养和农业生产水平。精准化主要体现在对农业生产环境控制上,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控制温室、大田的生产环境等,实现精准施肥、灌溉、打药等农事活动。马荣才表示,通过精准化的控制,能够降低农民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也能够使生态环境更加安全。

   

对于农民及生产经营主体来说,可视化将带来更多使用便捷,农户经营主体可以直观地看出哪些地方存在问题,随时跟踪农作物生产情况,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农民可以通过手机电脑操作,种地也将更加便捷。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市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行动计划重点任务(2022-2025年)》中提到,全面提升乡村产业数字化水平,实现精准化生产、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明确提出的重点任务就包括,利用遥感技术对15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166万亩耕地保有量底线、200万亩耕地保护空间开展动态监测,根据高清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判断、标注。同时,建立2500个农田物联网动态数据监测点,通过监测农田气象环境、苗情、土壤墒情、病虫害、土壤质量、生产动态图像等判断农田应用状态,实现多图合一,解决土地撂荒、耕地违建、复耕复垦等发现难、监管难、处置难的难题。到2025年,信息技术在大田生产中的应用率达到60%。

 

马荣才表示,智能化决策是通过数据的积累形成大数据管理,建设城市郊区产业的一张图,通过这张图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蔬菜、畜禽的分布情况,面对极端天气时,也可以利用数据进行预警和补救,也就是通过智能化的管理及时作出决策。总的来说,农业生产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能够实现精准化的生产、可视化的管理和智能化的决策。

    

“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非常关注食品安全,在农业行业监管上也要实现信息化的管理,让农产品全流程可追溯。”马荣才表示,目前来说,北京市已经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但是信息化水平还不够,还需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

 

让农民享受数据带来的便捷

 

农村地区事务繁杂,农民的公共服务涉及方方面面,乡村治理一度成为难题。马荣才表示,在乡村治理方面,老百姓最关注的是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和财务公开的三务公开。有的村子三务公开只是在公开栏贴上,很多并没有在网上公开,农民想了解到具体的村务仍有诸多不便。

 

在我国浙江省,当地的三务公开水平很高,农民可以随时查到农村财务情况,了解村集体财务运转情况,村里进行哪些重大工程和事务。此外,农村的党建、党政、制度建设等,农民也可以随时查到。对此,马荣才表示,北京市党务公开网络化水平较高,但是农村的三务公开水平仍较低,三务必须要公开是农民的追求,在“十四五”期间,北京还需通过数字乡村建设把三务公开的水平提上来。

 

记者了解到,到2025年,北京市将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行政村村务、财务公开达到85%以上。“三资管理最直接关系到农民利益,村民也十分关心村干部的收入,村集体的收入等。北京市的三资平台已经建设几十年了,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到了区、乡镇范围,水平上还需要加强,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还需进一步缩小,不仅要确保资源数据的公开和准确,还要保障数据的安全,不可随便修改。”

 

马荣才表示,农村民生保障关系到每个村民的社保、养老保险等切身利益,直接与民生相关的数据都需要公开。在“十四五”期间,通过信息化建设逐步提高公开水平,最终实现精准、高效和透明,让农民实实在在感受到,农村各种各样的数据带来的便捷,从而提升农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数字乡村大脑 村民可线上领证

 

在我国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先进省份,初步形成了以村为单位,汇集多种农村事务的“数字乡村大脑”,村民可以在此查阅村务、实现网上交费,甚至还可以网上办理结婚证、出生证等。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村里的年轻人只要在网上输入个人信息,就可以办理结婚证,线上收到相应的电子证件。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正在开展平谷区和房山区国家数字乡村建设试点,构建数字乡村大脑,到2025年时,将打造20个数字乡村试点乡镇。

 

“怎么满足农村居民生活的七有五性要求,数字化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让信息多跑路,让农民少走路或者不走路,数字化为农民提供各种生活便利条件。”马荣才表示,北京的乡村分散,并且山区多,山区面积占比超过60%,农村许多事务受到自然资源、地理条件的限制,村民处理事务并不方便,从这个方面来看,北京郊区的数字化提升空间非常大。

 

自从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农村地区疫情防控不容忽视。在农村进行疫情监控过程中,每天都需要统计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从村里到镇里再到区里,往往费时费力费人,如果利用信息化平台处理这些数据,将省去不少麻烦。马荣才表示,信息化平台还可以保留历史数据,从而进行横向纵向分析,精准研判疫情。农村的“七小”门店分布,经营人员的防疫情况等数据,都可以同步至平台,从而实现网络化的管理。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农村的疫情防控、公共环境的改善,对信息化的需要更为迫切。

 

记者了解到,推进农村公共卫生安全管理数字化,也是北京的重点任务之一,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农村幼儿园、中小学校、卫生室、“七小”门店等农村生活服务设施信息台账,结合运用大数据分析,对农村户籍人口、常住人口、流动人口进行动态监测,实时掌握乡村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病原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数据,构筑农村疫情防控数字化屏障,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农村疫情精准化防控。

 

数字乡村建设要着眼于青年人

 

如何吸引人才建设数字农业农村?马荣才表示,总体来看,农民的数字化素养还是比较低的,相比之下,年轻人对信息化、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接受能力更强,青年人也更乐于接受这些知识,容易形成新的消费群体和消费业态。所以,数字乡村建设不仅仅要培养当下的农民群体,还要着眼于青年人,培养现代青年农民是非常好的路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离不开信息服务,实际情况显示,农民对信息的掌握往往不充分、不对等。”马荣才表示,数字信息化可以弥补这个不足,让农民在手机上就可以查到招聘信息,不论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服务信息多元化。针对返乡创业的人员,及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农业补贴等政策发布信息,以及生产管理知识的获取途径,这些都需要一个更加便捷的数字化平台。

 

农民的数字化素养是农村服务的重要内容。记者了解到,北京正在落实根据农村人口地域分布特点、农村人口变化趋势,面向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返乡创业人才等主体,特别是对外来从事乡村产业经营的人员,通过“北京农业科技大讲堂”“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等,开展专家网上授课、远程坐诊答疑、进村入户指导等培训服务。

 

“通过这些方式把信息化、数字化知识传递给农民,提高农民的数字化素养,这也是我们数字化工作的重要内容。”马荣才表示。目前来看,数字农村建设任务较多,北京的任务更艰巨,但是总体来说,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已经相对完善,农民的信息化素质稳步提升,农业生产力逐步提高,数字农业农村的前景广阔。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