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 - 好新闻,无止境 ( ) • 2022-08-06 16:23

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是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数字技术将怎样为乡村振兴赋能?数字乡村该怎样建设?又有哪些具体路径?


8月6日,在“2022新京报贝壳财经夏季峰会”数字农业美丽乡村主题论坛上,农业农村部经济研究中心数字乡村创新团队轮值首席专家、副研究员张璟将这些问题一一解答,她指出,自2018年至今,我国数字乡村顶层设计已初步形成,在未来,数字技术将持续为乡村振兴赋能,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弯道超车”的可能。

 

“展望未来,数字乡村将迎来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数字技术将加快向农业农村渗透融合,农业农村数字经济潜力将加快释放。我们要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用好改革法宝,突出数字红利,以数字乡村建设为抓手,推动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张璟说。

 

农业农村部经济研究中心数字乡村创新团队轮值首席专家、副研究员张璟。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


现状 数字乡村顶层设计已初步形成

 

自2018年,数字乡村战略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至今五年,历年中央一号文件从未改变过对于乡村数字技术的关注。张璟在论坛中指出,也正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网络强国、乡村振兴、数字乡村等战略部署要求,近些年各部门各地方密集出台了数字乡村建设、数字化改革的政策文件,初步形成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

 

除历年中央一号文件外,张璟提到,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为数字乡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2022年1月,中央网信办等十部门发布《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部署了数字基础设施升级行动、智慧农业创新发展行动等八个方面的重点行动。同时,各部门又陆续出台了建设指南、建设规划、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可以说,自上而下的数字乡村建设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制度架构已经建立。”

 

而在政策体系逐步建设的过程中,三农领域的各个主体也对数字乡村的建设展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张璟提到,在这些年里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全国行政村通光纤、通4G网络比例均超过99%;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运用日益广泛。“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水平、乡村数字治理水平也在稳步提高。”她提到,数字化正在推动农业向精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也加速市场化、带动标准化、促进规模化、提升品牌化。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也日益融入乡村治理,“互联网+”在农村党建、政务服务、教育、医疗、金融、旅游等领域正在快速延伸。

 

“各地在探索建设过程中,也形成了一批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和经验。”张璟指出,如浙江德清、安徽滁州、湖南安化等地的实践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要以关键核心数据的采集汇聚为起点;四川大邑县、天津西青区等地的探索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要以解决农业农村领域的关键难题、构建以破解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场景为抓手;重庆渝北区、黑龙江龙江县的实践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要以数据分析应用、共建共享为目标。

 

问题 取得成绩的同时更需“分轻重”

 

在较短的时间内,我国数字乡村顶层设计初步形成,各地也涌现出了许多典型案例和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自上而下都理解了数字乡村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张璟提到,在数字乡村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有一些问题是不能被忽视掉的。

 

“比如各地数字乡村建设推进力度、进程参差不齐,整个农业农村领域的数字化研究和应用还明显滞后于其他行业和领域,各地在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偏差,需要调整、校准。”张璟说。

 

张璟在论坛中指出,数字乡村的建设,在五个方面尤其要“分轻重”,须拎得清哪些工作才是重要的、有长远意义的。“一个是要避免重硬件轻软件,避免急干、蛮干、乱干、错干,造成资源浪费。”同时,还要警惕重建设轻管理,重视数据中心、服务器、云计算能力等容易量化、考核的内容建设,而对于难以用绩效衡量的治理水平和运维能力重视度相对较弱。

 

她特别提到要注重基层、农民对于数字乡村的认识和应用,“不能重投入轻应用,看得多、用得少,现在老百姓不会用、不愿用的问题还较为普遍。”张璟说,还有的地方会“重形象轻内涵”,“没有充分考虑本地特色和农民需求,甚至变成多一道填表程序的累赘。”

 

最后一点,张璟强调,数字乡村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民心工程,不能抱有一蹴而就的想法,要着眼长远,“不能重短期轻长远。只有科学谋划,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插上数字化翅膀。”张璟说。

 

建设 理清逻辑把握关键技术环节

 

那么数字乡村该怎样建设?张璟认为,要从四方面逻辑去考虑。

 

“从主体逻辑看,数字乡村建设需要明确‘省市县乡村’五级主体,打造以县域为核心,向上汇集向下贯通的数字乡村建设体系。”而从业务逻辑上,张璟认为数字乡村建设要理清业务领域、提炼问题清单,聚焦生产经营、乡村治理、管理服务三大领域,提炼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乡村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政府管理服务数字化的关键问题清单。

 

技术逻辑方面,数字乡村建设还需把握关键技术环节。“数据、数据库、模型算法、网联、应用通道、云服务是数字乡村建设的技术骨架,也就是需要把握的关键技术环节。”

 

张璟说,在技术上,要打通农业“数据壁垒”,建立数据指标体系,实现主管部门对农业数据的全盘掌握、共享共用。而在数据库方面,又分基础库、特征库、人才库、信用库等多层次数据库,依托多层次的数据资源可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模型算法”这个角度,并不太容易理解。“也就是开发建设数字乡村大脑,为构建各类评价、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基础。”张璟解释说。

 

同时,网络硬件基础设施注重城乡一体化推进,县乡村统筹,实行城乡一体网络覆盖。并通过应用端开发,将数字化成果传播覆盖到各类生产经营主体和社会治理各层级,让农业农村数据用起来。“而在完善的数、库、模、网、端建设基础上,还需构建云管理和云服务。”张璟说。

 

此外,张璟还特别提到,从制度逻辑角度看,数字乡村建设要推动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数字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是生产力的又一次飞跃,必然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带来一场数字化的革命。“从近年来数字乡村建设的实践看,非数字化的制度改革没有突破,数字红利就无法充分释放出来。”

 

路径 起步虽晚仍有弯道超车的可能

 

“我国数字乡村建设起步虽晚,但势头是很猛的。”张璟说,把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作为重大战略,也就意味着可以此加快推进中国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弯道超车”成为可能。

 

那么,想实现“弯道超车”具体又有哪些路径?张璟指出,这就需要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挖掘“真需求”,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着眼点,综合考量各种场景下政府、市场、农民等多方主体需求,拓展接地气、简单实用、便捷高效的数字应用场景。她提到,对于基层政府来说,数字乡村应用场景不需要样样都建,但需对应比照,理清思路,明确定位,结合自身实际,找准痛点难点问题,建设符合当地需求的具体落地场景,为乡村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同时,还得用好‘两只手’,坚持政府和市场的协同发力。”张璟提到,数字乡村建设具备一定的公共属性,也具备相应的经济赋能效果,在建设过程中既要保证其可以顺利推进,又要确保其可闭环运营,还要确保其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政府的主动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形成好的利益联结方式,推动形成多元共治的良性发展格局。”

 

此外,张璟说,还需协调“管与用”,同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这就包括建立健全各级数字乡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数字乡村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数字乡村发展动态监测机制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张璟在论坛报告中还特别提到,数字乡村建设不能将农村与城市分开,统筹推进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建设也非常重要。她尤其提到了县域在城市与乡村之间起到的关键作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县域是关键。要突出抓好县域数字乡村建设,加快城市智能设施和数字化应用向县域集聚,向乡村延伸,推进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实现城乡数据资源整合共享与利用,确保农民与城镇居民同等分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最后,张璟还指出找准数字乡村建设抓手,遵循“数库模网端云”技术逻辑,实现一图统管、一网同治、一表通报,使乡村数字治理真正落地见效。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