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2-08-07 08:22
【编者按】
他是一名外科医生,行医30载,细心记录着职业生涯以来的点滴故事;
他是上海第六批援鄂医疗队领队,带领百余医护在抗疫一线与死神赛跑。
他是诸多医学生口中的“胡爸爸”,用温暖的心灵呵护着年轻一代;
他也是万千病人眼中的“好医生”,用人文关怀照亮他们的生命之路。
他的名字叫胡伟国,是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副院长。
即日起,澎湃新闻将持续推出胡伟国的“行医轶闻”。透过文字,或许可以更好地了解医患关系,读懂临床医生的真实一面。
本篇讲述的是胡伟国与昔日带教老师李云珠之间的故事。在李云珠老师昏迷在院期间,胡伟国时常去病床旁看望她。 

在李云珠老师昏迷在院期间,胡伟国时常去病床旁看望她。 

尊重,往往是指将对方视为比自己地位高而必须重视的心态及其言行。尽管个人地位的差异依然客观存在,但是人格并不因为地位的高低而有贵贱之分,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相互平等的,又必须是相互尊重的,这是基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一种意识。
对医生来讲,职业范围内值得尊重的人员很多。德高望重、诲人不倦的老师,是医学百花园里的辛勤园丁,当然值得尊重;临床医疗特别强调团队合作,默默无闻、鼎力相助的同道,同样值得尊重;更值得尊重的是病人,没有他们的配合与信任,医生不可能积累经验,也无法创新医学。
在医患关系中,医生的社会地位往往高于普通病人,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生有资格去鄙薄和轻视病人。病人尊重医生,并不是因为医生一定有多么的高贵和优秀,而是在这份尊重里,饱含着对医学圣殿的敬重,对救死扶伤的敬仰,对宝贵生命的敬畏,对死里逃生的敬慕。 
尊重病人,是医生最起码的品德和修养,唯有将心比心地尊重病人,才会真正赢得到病人发自肺腑、至真至诚的尊重。病人对医生的最大尊重是以命相托的信任,医生对病人的最大尊重是救命却不以恩人自居。这样,医患之间才会真正水乳交融,步入和谐的佳境。
今天,我想讲述的是,作为医生的我和一位老师之间的故事。
学医的道路坎坷而漫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离不开老师指路。大黑板前,有老师条分缕析解剖生理;病人床头,有老师亲手把教望触叩听;手术台上,有老师出手相助,化险为夷;实验室里,有老师指导科研修改论文;重病会诊,有老师指点迷津、顿开茅塞。
只要有老师在,我的眼前就有光明,心中就有依靠,浑身就有力量。尊师,已经成为学医者源自内心、深入骨髓的强烈意识和自觉行为。
1989年,我来到瑞金医院儿科实习。这里的临床教学是出了名的严格,所有的老师对实习医生总是一脸严肃,要求你对患儿病情了如指掌,还要你背出管辖的患儿的检验数据,遇到主任查房,总会问得你哑口无言,病史资料还得用英语书写,逼着你去阅读海量国外专业书籍。
而带教我的李云珠老师则是严格之外更有着一份亲切感。自1959年大学毕业后,李老师就一直在瑞金医院儿科工作,已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医生,尽管此时的我,只是一个匆匆轮转的实习生,但李老师同我说话时,永远带着微笑,语速平缓,口气温和,让我感受到她的慈祥和亲切。
即使我出了差错,她也会心平气和地耐心指正,从不责备和训斥,还会拍拍我的肩膀安慰道:“假如你当时那样做的话,或许会更好。”她给你的感觉是,你没有做好,仅仅是因为还不够完美。
瑞金医院儿科创始人曾畿生老师是圣约翰医学院毕业的终身教授,她主持的每周一次的全科病例讨论犹如一场大考,实习医生必须用英语汇报患儿病情,并接受她的提问。实习医生若回答不出,由住院医生、主治医生、主任医生逐级回答,出席者个个神经紧绷。
马上就要轮到我做汇报了,心中甚是忐忑。李老师看出了我的焦虑,安慰道:“你不必担心,曾老师提问的目的不是要难倒你,而是要你学会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你一个实习生回答不出来,没有什么难为情,还有我们各级老师,要是我还答不上来,那才叫丢脸了!”
那天下班后,李老师特地留下来,指导我如何梳理病情、分析病例、书写病史,还逐一纠正我的英语发音,一直到她满意为止。李云珠老师近日苏醒过来,再次叫出胡伟国——她昔日学生的名字。

李云珠老师近日苏醒过来,再次叫出胡伟国——她昔日学生的名字。

第二天,我的英语汇报清晰流畅,回答提问发挥自如,破天荒地无需住院医生和主治医师再作补充,还特别受到曾畿生教授的称赞。此时,我蓦然瞥见李老师安然在讨论的人群中对我频频点头,报以会心的微笑。
一位优秀的老师传授给学生的是终身受益的方法,李云珠老师传授给我的疾病临床诊断思维让我受益无穷。
她说:“诊断疾病很难一蹴而就,要像剥笋一样一层一层地剥开笋壳,露出笋心。例如小儿腹泻,是先天性脏器畸形还是后天获得性?如是后天性获得性,是家长喂养不当造成营养不良,还是胃肠道存在疾病?如是胃肠道疾病,是胃的问题还是肠的问题?如是肠道疾病,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如是感染性肠道疾病,病原是细菌还是病毒?如感染的是病毒,是轮状病毒还是腺病毒?……”
在此后三十多年的临床诊疗中,我一直沿用李老师教给我的对小儿腹泻剥笋式的临床诊断思维,获益匪浅。
二十年之后,风华正茂的李云珠老师变成了白发苍苍的退休医生,青春懵懂的我也成长为瑞金医院外科的业务骨干,但李老师还是以自己的言行教育感化着我,可谓高风亮节,润物无声。
2009年的一天,70多岁的李老师送她100岁的妈妈进了我的外科病房。或许是带教过的学生实在太多,她没有认出我这个昔日的普通实习生,而是谦和地与我这个外科主管医生交谈着。
当获悉我是她以前亲自带教过的学生时,李老师淡然一笑,平静如水,并没有表现出我料想中的惊喜。之后,对她妈妈的诊疗和手术,李老师从未以瑞金医院老前辈的资格提过任何要求,更没有用桃李满天下的老教授身份,向学生索要任何特别的关照:没有要求专家会诊,没有要求名家手术,没有要求双人病房,也没有要求护工照料,而是自己每天通宵达旦地精心护理老母亲。
二十年以后的李云珠老师,还是那样亲切随和,还是那样尊重周围的每一个人,包括我这个她曾经的学生。令我高兴的是,李老师从此记住了我的名字。
2022年1月23日,我已经是瑞金医院的副院长,当时忽然接到行政值班电话报告,从医院退休的李云珠老师突发昏迷被送至家附近当地某医院急诊。我很快了解清楚,李老师发生大面积脑梗,生命垂危,正在抢救,而当地医疗监护和抢救条件非常有限,情况堪忧。
严重脑梗且生命体征不稳是病人转运的禁忌,风险极大,但是如果不转运,该院的抢救条件已经让我预感到凶多吉少。
在征得李老师女儿的理解和同意后,我与李老师最得意的学生邵洁医生商量,决定冒险一博,亲自把李老师接到瑞金医院来。我邀请麻醉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老年病科多名专家以及专科护士,制定了详细的抢救和转运方案,开着院内救护车去接李老师。
进入监护病房,只见李老师呼吸急促,血压不稳,口角歪斜,神志不清,呈现昏迷状态。我轻轻地抱起老师,大声呼唤:“李老师,我是胡伟国,我来接你回家,回到瑞金医院!”
霎时间,李老师奇迹般地睁开了双眼,看着我喃喃地还不失尊重地喊出了我的名字:“胡伟国,胡院长!”
听到她的叫喊,我的心头一热,眼泪夺眶而出。一路上,我们小心翼翼,将李老师平安地转回瑞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
那天,跟我一起去接回李老师的麻醉科医生,也是我曾经带教过的实习生,他问我:“胡老师,您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承担这么大的责任,去转运一个高龄退休职工呢?”
 “因为她是我尊敬的老师!”我回答。
李老师的生命体征渐趋稳定,但因为大面积脑梗,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转入老年病科后,在她学生领导的医护团队不懈努力和精心护理下,近日,昏睡了整整半年的李老师竟然神奇般苏醒过来,也终于再次叫出我——她昔日学生的名字。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