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最新资讯频道 ( ) • 2022-08-08 00:12

《明日战记》终于上映了。

这部真正意义上的“十年磨一剑”的机甲科幻电影,历经几年风雨,终于迎来了在大银幕上与观众相见的正日子。

凭借古天乐、刘青云坐镇的金牌班底,还有多年积累下的较高观众期待值,该片在七夕提前点映日斩获了6200万+的单日票房,超越两部爱情新片跃居七夕档票房第二位,成绩仅次于《独行月球》。而在接下来的首映日,该片继续保持亚军位置,目前累计票房已突破1亿关口。

不过与持续走高的票房一同到来的,还有在各大社交平台不断发酵的口碑争议。

有人愿意为古天乐“无脑五星”,也有人戏称《明日战记》是“缝合怪”;有人愿意肯定这部影片的开创性,还有人决定坚持自己的严苛评价标准。两方人各持己见,颇有越演越烈之势。

在犀牛君看来,对于这样一部有特殊行业价值的作品,我们确实很难单一地去用“好”或者“坏”去下定义。

但可以肯定的是,《明日战记》决非部分网友口中的烂片,我们甚至认为它在香港电影乃至华语电影范围内都具有里程碑意义。与此同时,这部影片也确实存在一些无法忽视的遗憾。

华语机甲科幻,迈出一大步

视效表现是判断一部机甲科幻片是否合格的最重要衡量标准,在这个维度上,《明日战记》无疑是合格的。

尽管与那些真正的头部科幻大片相比,帧数、画面精细程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的《明日战记》肉眼可见地预算不足。但在绝大部分情节中,用心的视效投入为观众带来了良好的视觉体验。即便是全部使用电脑后期制作的动作场景,仍然呈现出了充足的真实感。

这是传统与科技的双重赋能。

我们从影片相关特辑中得知,《明日战记》在前期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的实景搭设场景拍摄,大到空军基地,小到装甲战车,均为剧组人工搭建而成。古天乐、刘青云等演员身上的厚重装甲也是由纯金属材料真实打造,为影片的场面真实感奠定了基础。

而作为影片重中之重的特效制作,更耗费了剧组大量心血。有些场景几乎全部都要依靠后期电脑制作而成。为此,导演还通过提前准备动作样片的方式,辅助演员更好地完成拍摄,保证最后的完美呈现效果。《明日战记》最终成片特效镜头超过1700个。

从前期筹备到后期制作,就足足花去了五年多时间。

除了视效之外,《明日战记》也并未受到题材限制而抹去身上的“中式元素”。

作为国内第一部机甲科幻电影,《明日战记》几乎是在一片荒土上进行创作,过往可供参考学习的对象几乎全部都是好莱坞电影,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影片身上浓重的好莱坞味道。但我们却惊喜地看到了藏在片中的浓厚中式情怀。

即便穿上钢筋铁骨,依旧不妨碍演员们演出港式动作片特有的拳拳到肉生猛风格。加上古天乐、刘青云、刘嘉玲、张家辉这一批老港片面孔的坐镇,保证了《明日战记》的纯正港味。

影片设定方面也饱含巧思,《明日战记》中的重要机甲武器,被冠上了“穷奇”、“刑天”这样中国味十足的名字。当末世科幻与山海经神话碰撞,颇有一番韵味。

甚至在工业体系环节,亦能展现出《明日战记》的浓厚中式元素。

据影片监制、主演古天乐介绍,此次参与电影制作的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中国香港的本土团队,他并未像很多影片那样选择国外团队,而是坚持使用国人团队。在我们看来,这也是当今电影行业中非常宝贵的工业思维。

总体来看,仅看视效表现,《明日战记》绝对是一部超出预期的影片。它不仅是港产电影中为数不多的“大制作”,亦在创作维度创造了香港机甲科幻乃至整个华语电影机甲科幻的新纪元。

这种可贵的行业价值,让我们很难不为这部作品叫好。

认清差距,直面遗憾

但遗憾也是客观存在的。

这两天互联网上有一种论调,表示这部影片造价6000万美金的投资,放在香港电影里算是顶级,放在好莱坞不过是个中等体量。

香港电影与好莱坞之间的巨大鸿沟难以跨越,我们无法否认这一事实。

除此以外,《明日战记》过长的开发时间,也明显更多是受到了资金、制作进度的限制。这背后的根源仍在于电影产业的差距。

我们甚至可以在成片中轻易看出片方为了节约成本投入而作出的取舍。例如最直接的控制片长——作为一部机甲科幻电影,《明日战记》最终公映版却只留下了99分钟。

这自然从根源上降低了后期制作的工作量,不过随之而来的还有剧情层面的诸多漏洞。

公映版《明日战记》保留了大量的打斗动作场面以保证影片爽感,但另一方面,俗套的剧情和单薄的角色塑造也让人难以忽视。草率的科幻设定和片面的角色塑造几乎无法达到逻辑自洽,这让保留下的大段机甲打斗缺失了情绪基础。

在缺乏适当叙事节奏的基础下,为爽而爽的动作场面也不过是一个又一个复制粘贴,终归留不下太深的记忆点。为数不多留下的文戏,则被可有可无的煽情片段抢去风头。要知道,角色没立住,又如何能有效煽情?

剧情上的短板,也是目前《明日战记》最受观众诟病的一部分。

不过,如果放弃攀比面前这座好莱坞的高山,用更务实的眼光来看待这部影片。《明日战记》的遗憾,也并非无法接受。

毕竟,港片已经被我们唱衰了那么多年,其处境艰难程度有目共睹。

毕竟,中国科幻电影土壤本身就很贫瘠,若不是三年前那部《流浪地球》的出世,恐怕直至现在那扇“科幻大门”还没被推开。

更何况,相较那部令大众失望不已的《上海堡垒》,性价比绝佳的《明日战记》已经好上太多。

正因有遗憾,我们才更容易找到追赶的方向。

与预期和解

归根结底,观众之所以会失望,无非是怀揣着好莱坞科幻大片的心态打开,却直面了香港电影的无奈。

但冷静下来去看这部影片,其实表现是符合甚至超出了影片定位和预期的。

一来,香港电影中以中小体量为主,这部投入“巨大”的《明日战记》在制作上已经是一次新的突破,而成片完成度亦有着超出预期的表现。

二来,从类型角度来看,机甲电影在科幻电影大类中也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小分支,受众群体从来都不算广泛。

机甲设定始于美国科幻小说,兴于日本机甲动画,真正进入大银幕不过三十多年时间。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机甲电影的上限不过是6亿+的《环太平洋》系列,基本盘非常有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明日战记》,天花板并不高。

而此次古天乐全心投入打造的这部《明日战记》,又何尝不是一次“为爱发电”?

我们大可正视瑕疵,但也不必过分刻薄。

正因为有《明日战记》这样的先行者,为华语科幻探路,才让我们刚刚打开的“科幻大门”有了再进一步的可能。

请“原谅”我们无法用这部影片对标好莱坞科幻大片。

我们愿意为《明日战记》“双标”。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犀牛娱乐”(ID:piaofangtoushijing),作者:犀牛娱乐编辑部,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