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 - 好新闻,无止境 ( ) • 2022-08-18 13:02

采访当天,一位戴着眼镜、穿着T恤短裤、趿拉着拖鞋的年轻人走进休息室。这位26岁的年轻人名叫罗钦顺,他和机器人打了16年交道,有近5年的创业生涯。

 

小学与机器人结缘,高中组建社团和俱乐部,大学休学回国创业,围绕着机器人一路竞赛,在2019年摘得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冠军,该奖项被誉为机器人竞赛界的“奥林匹克金牌”。他以玩家、教练员和裁判的身份几乎拿遍VEX圈内奖项,而作为创业者的他又开辟了本土的赛项和相应套材,为机器人教育增添了新的价值。

 

罗钦顺(右)为学员提供机器人竞赛指导。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组建社团和俱乐部,“我的热爱就是打比赛”


小学四年级时,罗钦顺便与机器人结缘,他开始在北京市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接触机器人、学习乐高编程,后来又参加机器人比赛。

 

“他小学初中都是在科技馆长大,对科技相关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也一直跟着科技馆打比赛。”罗钦顺的母亲周女士回忆。

 

小学六年级时,罗钦顺迷上了机器人。如今他看来,当时的比赛难度不高,编程语言是图形化的基础语言,但过程很是有趣:在设计、搭建机器人后,通过编写程序让机器人实现预期的活动,比如机器人巡线竞速、机器人巡线火炬交接等。

 

那时的他兴趣很广泛,“绘画考级、乐器考级、跆拳道,什么都参加。”罗钦顺说。机器人虽说是众多爱好中的一项,却是他唯一坚持到大学,并最终确定为创业方向的一项。


在国内读完初中后,罗钦顺来到环境迥异的美国继续学业。正是这一经历,让他和机器人建立起更为深厚久远的联系。

 

罗钦顺在国外的学校位于城郊,娱乐项目有限,每天下午三点钟就放学,在学习之外,去哪里倾注时间、精力和热爱,需要自己寻找。作为一名留学生,罗钦顺也需要一个载体来帮助自己与人展开交流、融入环境。

 

“他还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不能给别人加深‘死读书’的刻板印象,他想在学习之外能有不一样的地方。”其母亲周女士表示。

 

“很多小伙伴可能会在游戏上花一些时间,但我对参加机器人比赛更执着一点,也很喜欢与人同场竞技。尤其喜欢每次比赛完之后,不断改良自己的机器人,再与人比赛竞技的过程。”罗钦顺向校长申请,组建了一个机器人社团,开始参加VEX机器人大赛。

 

据悉,VEX机器人赛事起源于美国,每年吸引全球40多个国家的数百万青少年参与,被誉为“机器人奥运会”。该比赛需要参赛者自行设计制作机器人并进行编程,使之能在特定的竞赛场地上,按照规则进行活动。

 

罗钦顺表示,就读的高中在机器人教育方面比较薄弱,所以在机器人的设计和搭建上,基本都是在参与社团的时间之外自己回家完成的更多。“搭建的过程很难,要准备好一场比赛所需的机器人,每天放学回家后都要花四五个小时反复测试改进,奋战一两周或更久。”做好机器人之后再与社团的伙伴打磨战术、训练操作。

 

罗钦顺坦言,高中玩机器人比赛的第一年,他就梦想去世界锦标赛的赛场。从地区赛、州赛,再到大地区赛,最后到世锦赛,需要一级一级地往上打。“一开始打比赛没有获奖。美国的高中是四年制,在高四那年,我代表我们高中拿了州赛的三连冠,冲进了世锦赛。”

 

2015年1月,罗钦顺第一次代表学校参加VEX康涅狄格州选拔赛。受访者供图

 

罗钦顺说,“因为是教会学校,学校对社团设置的规矩多,对参与社团的时间管理更加严格,改良机器与实践自己想法的时间越来越少。我在代表学校取得三连冠后就渐渐不再去社团,自己组建了一个俱乐部。为了不和我们高中竞争,就以高中生身份参加大学组比赛,最终晋级到了当年的世锦赛,拿到了世锦赛的四强。”

 

“我的热爱、我的理想就是参加机器人比赛。”罗钦顺坚定地表示。

 

休学回国、基本拿遍圈内奖项,“当时特别有热情”

 

高中毕业,罗钦顺继续在美国读大学,大半年后,他毅然决定回国创业。他在尝试和探索中明确,人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有天赋,他觉得自己在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领域更能发光发热、更能取得较大的成就。并且他发现,当时正是国内机器人教育培训市场最火热的时候。

 

罗钦顺和其他三位合伙人开办了一家青少年机器人竞赛教培机构,他负责技术板块。在此过程中,他每年都会飞到美国打地区选拔赛,一级一级地打到世锦赛。

 

其实高中获得世锦赛四强后,拿世界冠军就成为他新的追求。2019年,他再度登上世锦赛舞台,与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48支队伍竞争,经历了激烈角逐后,他终于得偿所愿,拿到了那座沉甸甸的属于冠军的奖杯。

 

作为一名年轻的创业者,他在负责技术的同时还是一名教练员,教孩子们设计搭建机器人、参加机器人比赛。2018年他带队参加世界机器人大赛,学员斩获冠军、季军以及一等奖等若干奖项,同年,他的学员获得第十二届腾讯杯青少年VEX机器人亚洲锦标赛初中组和高中组冠军。

 

围绕着VEX机器人竞赛,在玩家和教练员这两条“赛道”上,罗钦顺在25岁基本拿遍了圈内奖项。“有58个冠军,包括亚洲锦标赛冠军、世界锦标赛冠军、美国公开赛冠军、亚洲公开赛冠军、中国科协的VEX全国赛冠军……”为了能在机器人领域做更多的贡献,2019年的VEX亚洲机器人锦标赛上,罗钦顺还获得了“最佳裁判奖”。

 

在这些赛道上的追逐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过程,特别高的竞技状态的代价就是耗费时间和精力,熬夜是家常便饭。“你要和学生一起呈现出最好的机器人、制定最好的战术,就需要大量的测试和演练。赛场上分秒必争,比如我们现在准备的比赛项目时间是1分45秒,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就决定了两个月的努力成果。”罗钦顺接受记者采访时,一群孩子正在门外的训练场上操控着机器人进行飞盘投射的演练,为今年的VEX大赛做准备。

 

将自己的热爱和理想发展成事业也给了罗钦顺很大的动力。“尤其是创业第一年的时候,我经常早晨七八点回家,睡到下午一两点。只是作息不规律,看起来比较辛苦,但其实我觉得还好。可能也是因为喜欢吧,当时特别有热情,梦想的驱使是很有用的。” 罗钦顺感慨道。

 

罗钦顺与合作伙伴、学员一起调试即将参加VEX比赛的机器人。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开发本土新产品和赛项,“未来还可以做得更多”

 

由于父母都是创业出身,罗钦顺在初中时就打定主意今后也要发展自己的事业。在父母的支持下,曾经的他全身心投入梦想之中,执着于比赛和技术的深挖,没有后顾之忧。罗钦顺和几位合伙人用一年的时间成为圈内的后起之秀,公司获得了圈内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但在VEX赛场活跃四年后,25岁的罗钦顺逐渐触到了事业的瓶颈。他成了家,责任感更强,更加注重公司的效益。

 

于他而言,25岁是一道分水岭,让满腔热爱的自己思考更多。因为疫情,公司运营成本水涨船高,学生的退款也为公司的运营造成了一定压力。结果,不仅之前攒下的资金悉数蒸发,还倒赔了50万。他开始亲自负责公司的运营工作,在努力半年后公司的业绩逐渐回归正轨。

 

“在VEX板块,我们看到的风景慢慢变得有限。我觉得如果只做VEX这一个项目的话,那我可能一直只能是一个教练员,公司的前景也比较有限,我们都希望能做得更多。”VEX是舶来品,在国内重视科技教育的背景下,罗钦顺开始琢磨做本土的青少年机器人比赛项目,开发一套本土的机器人零部件。

 

“当时国内有不少青少年机器人比赛赛项,但没有能替代VEX的。我思考了很久,领会到VEX的闪光点在于成套部件设计和赛制的设计。而国内做赛项或者部件的厂商欠缺专业选手,不是以玩家导向去做产品,产品的精细度和质量不高,很难让玩家喜欢。所以我就打算从参赛选手,教练员,玩家的身份出发,在国外的套件中取长补短,打造一套符合我们国内课标,属于我们中国自己的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产品。”

 

这个想法经过反复打磨、多番奔波和屡次试错,终于在一年后落地成为“APM”(双航机器人创造者)产品,包括APM星球大战赛项和机器人系列部件。该赛项于2022年4月加入第20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进入到了教育部白名单赛事。而他们自主研发的套材在国外VEX、FTC等套材的基础上实现了升级,更新、更轻便也更便宜,并且申获了专利。

 

“我们的赛项竞技性和趣味性很强,能让很多对编程或者计算机原本没有兴趣的孩子玩得很投入,可以普及给更多人。而在玩机器人比赛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去设计搭建机器人,也要去学习编程、了解传感器,并且与同伴甚至是陌生的队友沟通配合,非常考验孩子的综合能力。”罗钦顺说,“我们还是有点情怀的,有一个使命叫做‘均等极客’,就是希望无论资金多少,大家都能玩得上这个项目,享受青少年机器人比赛带来的乐趣,继而慢慢对未来科学,机器人板块有更多的兴趣。”

 

罗钦顺给学员讲解APM机器人的结构、工程原理。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我现在26岁,感觉做的事情还不够多。”尽管已经取得很多成绩,为机器人教培市场提供了新的价值,但罗钦顺觉得并未达到预期,认为自己还应该做得更好。

 

这位早早离开大学校园的逐梦人,并不后悔休学创业的决定,也不为缺失的一纸文凭感到遗憾。“在美国读高中时接触到了很多名校的学生,我发现他们也同样为爱好与工作所纠结,为未来所迷茫。”而他有梦可追,也有充足的热情去拼搏。而在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后,他找到了重返校园的动力和深造的方向。他希望有更高的眼界,补齐自己在机器人领域的专业短板,尤其是电子芯片方面,从而能更好地在教育领域深耕。

 

新京报见习记者 叶红梅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薛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