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国內 ( ) • 2022-09-29 05:01

  国庆节长假临近 国债逆回购最佳时点来了

  证券时报记者 刘艺文

  国庆节即将到来,股市将休市,但投资者仍有机会利用闲钱来赚钱。

  由于受流动性影响,节假日期间资金价格通常会走高,如果操作一把国债逆回购,投资者可以挣点过节红包。

  从国庆节放假安排来看,本周四(9月29日)是操作国债逆回购的最佳时点之一。9月29日当天,只需投资1天期逆回购就可以赚到10天的利息,而且资金在10月10日开盘前即可到账,也可用于继续投资。

  注意最佳操作时点

  今年国庆节假期,除周末外,下周一到周五A股休市,下下周一(10月10日)正常开市。在本周五之前,投资者操作国债逆回购即可获得长假期间利息。对于国债逆回购,投资者这次只要操作得当,最高可获得相当于投资期限10倍的收益。也就是借出1天期的国债逆回购,就可以赚取10天的利息。

  具体操作上,本周四,投资者可以借出1天期逆回购(沪市逆回购简称GC001,代码204001;深市逆回购简称R-001,代码131810),就可以收获10天利息。之后,资金在10月10日股市开盘前就可以使用,虽不能提现,但可进行股票交易。

  不过,投资者需要注意的是,操作国债逆回购不仅要看计息天数,也要看实时的资金价格(利率),看准时间再出手。像2019年1月2日,国债逆回购收益率一度飙至20%,如果碰到这种机会,就不用计算计息天数了,完全可以直接出手。

  节前操作还要注意的是,下午3点后逆回购利率通常会跳水。若从不影响股票交易的角度出发,投资者可等待股市收盘后再参与逆回购操作。

  国债逆回购听起来高大上,但实际操作起来比买卖股票还要简单,投资者只要有股票账户就行。

  只需要在交易时段(截至15:30),从交易菜单栏进入交易页面,即可以点击“国债逆回购”按钮开始操作。然后,选择一个品种,再选择一个利率,填上投资金额,点击下单按钮即可完成操作。

  对于大部分股票投资者来说,日常只需参与1天期的逆回购交易即可,确保次一交易日盘前资金能处于可用状态,不影响后续股票交易。

  上市公司也投资国债逆回购

  除了普通投资者,有的上市公司也热衷于国债逆回购。在有短期闲置资金的情况下,将闲置资金参与国债逆回购,成为当下不少上市公司盘活账面闲置资金的新玩法。

  昨日,上市公司海川智能发布了《关于使用闲置自有资金进行国债逆回购进展的公告》。公告称,公司使用闲置自有资金购买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国债逆回购产品,截至公告日,已到期的国债逆回购资金本金和收益已全部收回。同时,在授权范围内,公司根据经营情况使用闲置自有资金继续进行国债逆回购投资。公司在9月26日认购了约5000万元的28天期国债逆回购。

  该公司表示,由于国债逆回购利率远高于同期银行活期存款利率,国债逆回购投资具有明显的收益性。目前在深交所、上交所挂牌交易的国债逆回购产品具有安全性高、周期短而灵活、收益相对较高等优点,公司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适当的时机参与投资,既可实现较高的收益,也能确保公司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金不受影响。

  显然,一方面,上市公司需要盘活账面上的闲置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国债逆回购品种属于超低风险且流动性较强的理财产品,不失为上市公司闲置资金短期理财的好去处。

  常见三大误区

  国债逆回购操作虽然简单,但投资仍需要注意以下误区。

  误区一:非工作日前一天操作。不少投资者习惯于在节假日或周末(非工作日)的前一天进行逆回购操作,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操作策略。由于逆回购新规于2017年5月22日起正式实施,最大的变化在于计息天数从回购期限的名义天数修改为资金实际占款天数。因此,选择做哪一期国债逆回购最为划算尤为重要。以今年1月28日操作GC001为例,实际占款天数为10天,但计息天数仅为1天。

  误区二:大额资金集中下单。根据逆回购资深操盘人经验,最好分批下单。由于逆回购一天内利率变化较大,投资者不可能保证一次下单,就能买到当天较高的利率的品种,而分批下单则会避免这一问题。特别是对于资金量较大的投资者,分批下单能大概率捕捉到日内较高利率。

  误区三:认为手续费过高。提起国债逆回购,一些投资者会这样认为——赚点利息还不够交手续费。其实,逆回购交易支付的手续费非常低,每10万元1天收费1元,按天计息,30元封顶。

.appendQr_wrap{border:1px solid #E6E6E6;padding:8px;} .appendQr_normal{float:left;} .appendQr_normal img{width:74px;} .appendQr_normal_txt{float:left;font-size:20px;line-height:74px;padding-left:20px;color:#333;}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李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