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2-09-29 16:34
大泡泡的回答

这个问题我憋了很久,终于等到当事人长大到说话更流利了,让5岁的儿子亲自答:

你3岁刚上小班那会儿,为啥不吃不喝不睡觉不上厕所,不和小朋友一起玩?

八宝同学想都没想:

我什么都不认识啊,不认识幼儿园,不认识老师,不认识小朋友。我害怕。

我接着问:

那后来呢,后来怎么就天天幼儿园里一起玩,放学了都还一起玩呢?

他回答道:

后来就认识了,就熟悉了,就一起玩了呗。

我没忍住,用“别人家的孩子”又多问了一嘴:

那别的小朋友小班时,也都是新上幼儿园,都不认识,他们怎么一去就一起玩了呢?

他想了想,诚恳地对我 说:

我不知道。你去问他们啊~
猜猜照片中谁接下来会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

所以,会不会,真相是:

小朋友们成长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其实特别简单,特别自然,特别“不成问题”!也许只是我们大人在各种与别的孩子的对比、各种对未来不好结果的想象中,复杂化了?

别的小朋友都玩得挺好,为什么他不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不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会不会被孤立被欺负?现在不喜欢跟别的小朋友一起玩,长大后会不会是社恐,在社会里混不开?

请我们大人试一试,抛开自己已经有的知识、社会经验、与人交往的技巧,把自己代入一下刚上幼儿园的3岁孩子,

在新环境中,新生活里,面对一群陌生人,选择“静观其变”,是不是特别自然、特别正常、特别有道理的一件事?

八宝同学就是一个从小特别警惕,特别敏感,特别谨慎的小朋友,例如:

  • 学走路没摔过几次,自己一觉得有危险就蹲下。
  • 出门别人都是“宝宝慢点”地追孩子,我是“宝宝冲啊”地往前撵他。
  • 稍微多点的台阶都要牵着走,稍微高点的地方都会倒着爬下。
  • 不和陌生人说话,抱更是不可能的。
  • 到一个新的、有别人的地方,会先在外面观察半天,才愿意迈出第一步,即使是游乐场这种超级有吸引力的地方。
  • 不喜欢吵闹的地方,不喜欢人多的地方,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
  • 从来不抢别人东西,从来别人抢东西就给对方,发生冲突转身就走。
  • ……诸如以上,还可以写一百多条。
4岁面对唯一的路,评估半天后决定爬过去更安全

知子莫过母,因为从小被他“打磨”得多了,所以在上幼儿园这件事儿上,我曾自以为做的准备很充分。

但,3岁刚上幼儿园的他,还是超出了我心理准备的范围——不是我准备得不好,就连老师的心理防线也差点儿被他攻破:

他创造了幼儿园“新生入园非暴力不合作”的新记录——不哭不闹,礼貌假笑,不吃不喝,不玩不睡。

3岁小班时,以不动应万变

以至于老师拿他都写了一篇论文……

当时我追踪了八宝同学刚上幼儿园后的“个人成就里程碑”,它抚慰了无数新生家长焦虑的心——“这么看,我家好像还不错”↓

  • 第一天入园:9月1日
  • 第一次午睡:10月15日(是的,他1个多月中午就坐床上…)
  • 第一次吃饭:11月2日 (是的,他2个月都不吃饭…)
  • 第一次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11月19日 (仅仅是看书这种相对安静安全的活动…)

但是,以上,并不影响他慢慢从小班下学期、中班、到现在:

  • 虽然时而愿意时而不愿意,但一直好好地上幼儿园,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
  • 在班里交到每天一起玩的好朋友。
  • 和班里同学们放学后在小区里一起玩。
  • 回老家和老家的孩子们、到我公司和同事孩子们一起玩。
  • 在外面(鼓起勇气)和各种人交流,我的朋友里也挑喜欢的阿姨叔叔手拉手。

现在,每天放学后一群小男孩子打闹成一团,热闹哄哄的,完全看不出小班时的样子。

和认识的人,不认识的人都能玩

在孩子入园后“非暴力不合作”,不吃不喝不睡不一起玩的那几个月,我也曾焦虑过。但是,我反复问过自己以下这些问题,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它们帮助我恢复了耐心,稳住了方向,采取了行动,收获了结果。

  1. 我的孩子是个什么样的娃?
  2. 孩子现在在面对哪些变化和挑战?
  3. 有什么好方法没? 方法好适合不适合我娃?
  4. 孩子成长变化我耐心不,沉住气了没?
  5. “不喜欢跟小朋友一起玩”,真的是“不喜欢”吗?

以八宝同学为例:

1.我了解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对不熟悉的环境、不认识的人、自己评估没把握、有危险的事情,在行为上体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后退→观察→尝试→接受or拒绝。

当发现了这一点,就能接受他刚入园的这种高度紧绷、拒绝交往,是非常正常的行为。如果他一入园就脱胎换骨秒变社牛,那一定不是我出问题就是他出问题了。


2.幼儿园的生活,并不是有的家长想象的——“进去有老师带着做游戏、玩玩具、吃好吃的、美美睡觉,然后就开开心心放学了,有啥好不喜欢上,不喜欢和别的孩子一起玩的?”。

孩子们需要理解幼儿园的各种规则,听从老师的各种指令,与小朋友的各种日常相处,面对随时会发生的大大小小的冲突,消化随着社会经验增加而来的各种新的情感,等等。

因此,他刚入园的这种高度紧绷、拒绝交往,也是他应对压力的一种手段——当我不知道怎么应对时,我就后退;当我不知道怎么做时,我就不做。

当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把重点从他的“行为现象”,转移到导致这些行为现象的原因上。


3.好的方法有很多,我的经验是,千万不要绘本买了一堆,道理讲了很多,却忽视了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和老师充分地沟通,积极地行动。(其实,很多大人也并不太主动想和老师这样不熟悉的人交流“一起玩”嘛)

刚入园时,和老师的沟通非常重要。多沟通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帮助老师了解孩子之前以及在家时的表现,与幼儿园的行为做联系和对比,家园配合,更高效地帮助孩子适应。

例如,在幼儿园外,发现孩子有加入游戏的意愿,但因为害怕或者不知道怎么做而退缩时,我们家长可以通过绘本故事、日常生活中自己的示范、带领孩子体验和尝试加入其它孩子游戏等,在让他感到安全的情况下,慢慢教会他方法。

如果和老师有充分的互通有无,在幼儿园内,便也会适时观察孩子是否有与其它孩子一起玩的渴望,会去认可和鼓励他这种渴望,还能引导他想一想之前在幼儿园外,是怎么做的。

在孩子尝试行动的同时,有的老师会待在远处观察,预防冲突或者适时提供辅助。在孩子成功加入后,老师的鼓励和赞许也会让他更有信心。

另外,相信老师的专业。在幼儿园,老师会通过很多方法,来促进儿童之间的交往,这些方法甚至老师自己因为太过熟悉成自然,从来也不会和家长提起。

例如,他们会把幼儿园的一些活动区和场地,设计成有的适合五六个儿童,有的适合两两儿童游戏的地方。有的时候,会让彼此熟悉关系好的儿童做游戏同伴,有的时候,会玩游戏让平时不怎么交往的儿童合作。有的时候,他们还会演“小孩”,带一个孩子去找另一个孩子一起玩游戏,示范如何邀请别人、被拒绝时可以怎么做,并在孩子们玩起来后悄然“功成身退”……

总之,入园适应,千万不要只自己埋头苦干,多和老师打配合。

老师为孩子们提供的各种交往契机

4.在一个鼓励“外向”的社会中,舆论对所谓“内向”的孩子并不是很友好,特别爱二分法地贴标签。这就更加考验我们家长的“定力”了。

我们能不能给他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空间呢?

八宝同学在整个小班阶段,都不和门口的保安叔叔打招呼,也不和园长妈妈问好。幼儿园的保安能记住所有小朋友的名字,园长也会一一和小朋友们热情打招呼。

每次孩子和我拜拜后,面对园长和保安的“早上好”,头也不抬地扎进门时,说我不尴尬那是不可能的。

有的老人在送孩子时,类似的情况,会追在后面喊一句“哎你这个孩子怎么这么没礼貌,也不说早上好”,然后冲保安和园长嘿嘿一笑。

但孩子并不是没有礼貌,比如不打招呼的八宝,其实从下楼时就开始酝酿了,只不过不知道心里怎么想,到了门口那鼓起的勇气就一泻千里了。

有的时候,我们也会玩“千里传音”的游戏,到门口时,让孩子挑一个很远的位置,大人站着。然后进幼儿园时,看能不能听到孩子和保安与园长说“早上好”的声音。我自己也会送孩子上学时,时常和保安打个招呼,聊几句闲话。

现在,八宝同学早已和当年一言不发进幼儿园的小班小孩告别了。“一起玩”也是如此,我们是不是能放下别人“他家孩子不打招呼”“他家孩子不和别的孩子一起玩”的舆论压力,而给孩子足够的,成长与改变的时间和空间


5.最后,当我们看着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担心“不喜欢跟小朋友一起玩怎么办”“不积极参与表演活动怎么办”“不喜欢幼儿园不想上幼儿园怎么办”时,我们到底在担心什么?

担心三岁看老?担心幼儿园不一起玩,小学就被孤立,中学就不合群,长大了就社恐?

也许是因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忧”深远。

建议把“不喜欢”换成“没有”,因为“不喜欢”是个主观评价,“没有”是对行为的相对客观的描述。当针对行为时,我们更容易进行观察,寻找原因,采取行动,最后也能通过行为的改变与否来评估效果。

孩子“不喜欢”跟小朋友一起玩,是成人视角下的模糊描述和主观评价。他们真的是“不喜欢”吗?

把“不喜欢”换成“没有”,关注孩子的行为,我们得到的是:

孩子“没有”去美工区和三四个小朋友做泥塑,他一个人坐在阅读区看书。
孩子“没有”和其它孩子玩过家家游戏,他一个人拿着棍子在敲树。
孩子“没有”和班里其它男生在小广场玩打怪兽游戏,他一个人在骑车。

没有去美工区做泥塑的原因,是别的孩子总会把桌子弄脏,他怕被“连坐”被老师批评。

没有和其它孩子玩过家家游戏,是因为他好朋友今天没来,他不喜欢过家家喜欢玩打怪兽。

八宝没有和班里其它男生在小广场玩打怪兽游戏,是因为今天来了个特别捣蛋的男生,他觉得自己可能会被揍。

看,是不是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找到改变的方法呢?

所以,3岁男孩刚上幼儿园,不喜欢跟小朋友一起玩怎么办?

多一点耐心,多一点时间,多一点不焦虑,多一点对孩子的引导示范,多一点和老师的交流,多一点慢慢来。

等他5岁的时候,拿出念念不忘的想当年问问他:

你当年到底为啥啊?

说不定,慢热的他,也会若无其事,莫名其妙地看着你——

“啊?就是……不熟啊。”

@知乎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