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闻_新华网 ( ) • 2022-11-28 22:15

  我国迄今水下考古发现的体量最大的木质沉船——长江口二号古船,11月25日由“奋力”轮护送从长江口横沙水域返回黄浦江畔,“安家”于拥有120余年历史的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新华社记者从长江口打捞现场到入坞仪式现场,见证百年古船“回家”路。

  古船打捞时间原定于11月21日至23日之间择机开始,受天气、海况等因素影响,提前至20日晚上开始。11月20日下午1点半,我与同事们在上海博物馆门口集合,奔赴崇明横沙港,通过接驳交通船,在天黑之前登上了灯火通明的“奋力”轮。“奋力”轮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古船整体打捞专用工程船,长约 130 米,宽 34 米,船两端有同步提升装置,船中部开口并自带一个长56米、宽20米的巨大“月池”。它集提升、运输、进坞、卸载等功能于一体,可以直接将长江口二号古船从海底提升并牢牢嵌入月池,运输卸载到上海船厂1号船坞。

  11月20日晚8点左右,“奋力”轮开始提升古船。 “奋力”轮中央敞开的巨大“月池”中,逐渐出现许多快速旋转翻涌的水涡,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地操控着两边的提升装置。21日凌晨零时40分,在此起彼伏的快门声中,长江口二号古船断裂的桅杆顶端露出了水面!

  11月21日,工作人员下水给桅杆“穿上”保护衣。

  11月21日,工作人员下水给桅杆“穿上”保护衣。

  这次打捞采用世界首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迁移技术”,被形象地比喻为“抓娃娃”。海上现场作业阶段,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迁移工程主作业船“大力”号在古船四周放下22根巨型弧形梁,形成一个巨大的半圆柱沉箱,把总重量1万余吨的古船和泥沙海水“滴水不漏”地包裹起来、提升出水,嵌入另一艘特制打捞专用工程船“奋力”轮的中部开口月池。我用无人机拍摄了下面这张照片,直观地展示了这项技术。

  11月21日清晨拍摄的“奋力”轮“怀抱”古船的画面。

  11月21日清晨,工作人员绑扎固定古船船体。

  凌晨时分只有桅杆出水,到清晨时更多船体出水。古船的缆绳、舱体等裹着厚厚的淤泥,传递着这艘船的百年沧桑。

  11月25日,这艘沉睡150多年的古船,被整体迁移至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安家”,后续考古工作将逐步展开。这是我国水下考古又一里程碑式事件,其在科技层面取得重大突破,为世界水下考古贡献了中国技术、中国经验、中国方案。

  考古专家表示,相关考古结果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情况。期待未来长江口二号古船这颗“时间胶囊”,能为我们揭开更多未解之谜。

  11月25日,“奋力”轮装载着长江口二号古船停靠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准备进坞。

  11月25日,“奋力”轮装载着长江口二号古船进入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

  我在这次长江口二号古船“回家”报道中,主要负责“奋力”轮从横沙码头启航到抵达位于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全过程的拍摄工作。由于“奋力”轮本身并不具备动力系统,需要拖船牵引完成这次行程,预计航程时间会在12小时左右,为了能完整记录下古船回家路,我按照计划提前一天抵达横沙码头登船。

  11月24日,空中俯瞰停靠在横沙码头的“奋力”轮(右)。

  11月24日,第一次在码头见到高耸入云的“大力”号起重船。

  11月24日晚11时许,“奋力”轮在拖船牵引下启航。为了保护古船在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拖船行进速度很慢,预计将在11月25日6时30分许到达吴淞口水域。日出前,我登上了“奋力”轮船尾甲板,这里相对宽敞,适合无人机起降。无人机起飞时发生偏移,我及时调整方向快速升空,在“奋力”轮经过吴淞口标志灯塔时记录下了这一历史性瞬间。

  11月25日,装载着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奋力”轮,在拖船牵引下航行在吴淞口水域。

  11月25日,装载着长江口二号古船的“奋力”轮航行在黄浦江杨浦滨江水域。

  有了之前在吴淞口飞无人机的经验,我以为拍“奋力”轮抵达杨浦滨江水域时,一定万无一失,却还是忽略了杨浦滨江水域两岸高楼以及更密集频繁的航道无线电干扰。加上拖船速度的提高,无人机在完成任务降落时还是发生意外,折断了两根螺旋桨,让我心疼不已。

  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已打开闸门,完成灌水,静候长江口二号古船(11月23日摄)。

  此次采访,我跟随崇明海事局横沙海巡执法大队的海事船前往打捞现场拍摄。11月20日晚上7点,我抵达距离古船打捞现场650多米的位置。

  11月20日拍摄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现场。

  11月20日晚八点半左右拍摄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现场。

  为保证古船打捞绝对安全,海事船无法继续接近打捞现场。因为打捞现场没有网络信号,我在使用200-600mm的镜头拍摄完画面后立即返航,第一时间将稿件传回,争取时效。

  11月25日,“奋力”轮装载着长江口二号古船停靠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准备进坞。

  11月25日,“奋力”轮装载着长江口二号古船停靠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准备进坞。

  约两个月前,我和同事来到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拍摄了长江口二号古船部分已清理出水的陶瓷器。其中有清同治景德镇窑绿釉杯,两只螃蟹构成的寓意金榜题名的“二甲传胪图”杯,体形硕大的“嫁妆瓶”……这些文物跨越时空呈现在我们面前,栩栩如生。

  8月23日拍摄的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的“二甲传胪图”杯。

  11月20日清晨,我从横沙码头出发,乘船于中午抵达“大力”号,“大力”号旁的“奋力”轮是打捞工程船,正在紧张作业。当天下午,我在“大力”号寻找到了一处可以拍到“奋力”轮打捞古船的高地,拍摄了一张高空视角的图片。

11月20日在“大力”号上拍摄的等待作业的“奋力”轮。

  当晚,我在拍完“大力”号的画面后,登上了“奋力”轮,拍摄古船打捞。文物出水的时间有一定随机性,外界环境风浪大小都会影响到打捞进度。我和同事在不同角度和景别上相互配合,拍到了古船出水的瞬间。

  11月21日拍摄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桅杆出水画面。

  11月21日清晨,工作人员进行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作业。

  11月25日是古船入驻百年船坞安“新家”的日子。我和同事一早来到杨浦滨江的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附近,早早地登上正对船坞的一处工地高楼上的点位。我想要抓住的“决定性瞬间”是古船进入时的喷水庆祝环节。轮船移动很慢,而喷水这一瞬间不会持续太久。我在布设好设备后,时刻观察轮船行驶路径变化,等待抓取那一时刻。同时,我用延时摄影记录了古船入坞的全过程,同事们也通过航拍记录了古船各种角度姿态的画面,为后续制作视频做准备。

  11月25日,“奋力”轮装载着长江口二号古船进入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

  11月25日,“奋力”轮装载着长江口二号古船进入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现场喷水庆祝。

  据介绍,上海船厂旧址1号船坞将搭建“考古大棚”,预计于2023年10月前建成。长江口二号古船博物馆也将启动筹建。作为首批创建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核心区域,杨浦百年船坞将“变身”为沉船考古基地和古船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将在此逐步揭开这艘清代沉船的诸多未解之谜。

策划:兰红光、王建华

统筹:费茂华、周大庆、刘金海

记者:金立旺、方喆、丁汀、王翔

编辑:程婷婷、方欣、李梦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