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最新资讯频道 ( ) • 2022-11-29 09:15

如果不出意外,最近几天,锂矿企业雅江县斯诺威矿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第二次股权竞拍,将尘埃落定。这原本只是一场普通的司法拍卖,却因为5月份首次拍卖中的种种“疯狂”细节彻底出圈。在5月下旬那场鏖战五天五夜的网上拍卖中,起拍价335万元的标的物——斯诺威54.2857%的股权,拍出了超20亿元的天价。其间经历3448次出价、3418次延迟、近百万人次围观。

不仅创下罕见的拍卖纪录,最后关头出现的神秘自然人买家以及随后的悔拍,更是令这桩拍卖变得荒诞离谱。

斯诺威是一家矿业公司,拥有四川省雅江县德扯弄巴锂矿、石英岩矿详查探矿权。这里也是我国锂辉石矿资源最为优质的地区之一,数据显示,其探矿权内矿石量超2492万吨,氧化锂储量超29万吨,平均品位1.18%。但对斯诺威股权的疯狂争夺并非一笔一本万利的生意,背后存在的风险不少。比如,

斯诺威的探矿权早在2021年6月30日就已经到期,目前第四次保留手续还未通过,后续探矿权转采矿权能否成功办理尚不确定。同时,斯诺威已经进入破产重整,如果重整程序终止并被宣告破产,那么这一股权也存在灭失风险。

也因此,斯诺威锂矿被业内人士称为“瑕疵矿”。

对瑕疵矿如此执着,在这一行业深耕二十多年、也曾因大手笔的并购案出圈的天齐锂业董事长蒋卫平,都表示有些看不懂。

“20亿元的拍卖,还要承担债务(8.5亿元),仅是探矿权,不敢说对还是不对,只能说远远超出想象。可能为了锂矿有一点不顾一切的感觉。”不知道是否因为意识到了28.5亿元的价格确实划不来,第一次拍卖结束后,那位神秘买家并没有在规定时间内付清购买款项。于是便有了第二次拍卖。第二次拍卖的“疯狂”程度有增无减:2亿元的起拍价比第一轮提升了近60倍。拍卖还未开始时,不少上市公司便纷纷宣布“明抢”。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实名抢矿的竞拍者中,不少是锂矿领域的“新人”:

比如协鑫能科与川能动力的主营业务都是清洁能源发电;即使是带个“锂”字的盛新锂能,也是从板材生意起家,靠老板姚雄杰的资本手段运作出来的锂业“新贵”。

其实认真盘点一下如今资本市场上的锂矿概念股,不难发现,真正从锂矿业务起家的就没几个。离大谱的拍卖,鱼龙混杂的入局者,只是资本对锂矿资源疯狂追逐的一个个注脚。有人想借着风口炒作股价,有人想以转型为名赚一波快钱,锂矿成了不少人财富梦的新起点。

NO.1 [入锂局,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

今年8月,因业绩不佳早已“披星带帽”面临退市风险的上海智汇未来医疗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收到了一份上交所关于重大资产购买预案的问询函。起因是7月30日,这家连年亏损、彼时市值不过七十几亿的企业,宣布要以不超过38.5亿元的巨资,分别收购瑞福锂业和新疆东力矿业(拥有新疆和田县阿克塔斯地区的锂矿采矿权)70%的股权。不得不提的是,在此之前智汇未来从未涉足过锂产品领域。但即便如此,对这次增加主营业务,他们依然表现的信心十足,称这项交易“预计会对公司经营成果产生正向影响,盈利能力有所增强,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智汇未来日后是否真的能顺利经营、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不太好下定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宣布进军这个热门赛道之后,它的股价开始直线向上,18个交易日内收获了14个涨停板。

智汇未来股价变化情况

不少分析指出,智汇未来的这一举动不过是退市风险下为了保壳的常规炒作。毕竟从医疗领域到锂矿行业,智汇未来的业务跨度之大,的确很难让人相信它是真心诚意。

但是如果跟近年来其他布局锂矿的企业一比,就会发现在“跨界步子有多大”榜单上,智汇未来根本挤不进前三:

去年,生产防护手套的康隆达,先是收购天成锂业33.36%股权,后又拿下泰安欣昌100%财产份额,进而持有非洲马里Bougouni锂辉石矿项目7.23%股权;2021年下半年,水泥业务出身,主业是建材、环保的金圆股份,两个月内火速收购4家锂业公司股权,大手笔进军锂电原材料领域。随后公司还宣布未来将再出资5.1亿元购买锂矿股权;今年3月,房地产企业宋都股份,先是成立锂业子公司,后又宣布跨界与西藏珠峰等盐湖企业合作搞盐湖提锂;

……

高工锂电数据显示,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有超20家企业跨界布局锂电,其中不乏众多上市公司。

而几乎无一例外,这些公司在宣布锂电计划之后,股价也纷纷飞升:

去年收购天成锂业的股权后,“手套厂”康隆达的股价一年涨了3倍,背后的大股东张间芳家族趁机高位减持套现;金圆股份、鞍重股份等,也基本都在宣布进军锂原材料行业后实现了股价翻倍;宋都股份更是在16个交易日收获12个涨停,累计涨幅高达167.4%。

除了上市公司,不少个体商人也在盯上了锂矿的风口。

宁波商人龙总原本一直在非洲做红木家具生意,2021年他遇到了两位从中国来到这里寻找锂矿的商人,一番调研后他决定自己买下一座位于尼日利亚的锂矿山,进入这个新行业。

2022年,龙总的矿山正式开始运营,目前每月产量500吨,全部运往中国。而据他介绍,之前很多和他一同做木材生意的伙伴,也纷纷转向了锂矿。

现在他的抖音账号上,每条锂矿内容的下方有不少寻找货源的咨询者,完全不用为找不到买家担心。

而另一位在非洲采矿的中国商人则表示,运400吨锂矿回国,一次就能赚600万人民币。

NO.2 [ 囤积、炒作,矿渣也有了春天 ]

有风口的地方必然有乱象。宣布跨界后的宋都股份,这边的锂矿项目一直毫无进展,另一边,在股价涨到最高点时,公司却以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占大头的员工持股计划之名,在没有预披露的情况下抛售了全部股票,一把获利超2700万元。结果半年之后,宋都股份就被合作伙伴曝出并无整改履约的诚意,随后被踢出锂局、股价一路下跌。在锂矿供需关系逆转之前,恐怕像这种“蹭概念”的闹剧还会有不少。但除了蹭概念,对市场干扰更严重的是资源囤积、价格炒作。除了文章开头离谱的斯诺威股权拍卖,另一个业内更著名的锂矿拍卖的案例,来自澳大利亚锂矿公司Pilbara。

如今业内流行的锂矿拍卖潮流,就是从这家公司开始的。作为澳大利亚最大的硬岩锂矿商之一,Pilbara曾先后与天宜锂业赣锋锂业等签署长期供货协议。但2021年7月29日,这家企业首次决定以拍卖形式出售锂辉石精矿。

原本正常的买卖一下子变成了拍卖,矿石价格也就开始脱离正常范围:Pilbara的拍卖开始后,每次成交价都会出现大幅增长。而他们拍出的价格也逐渐被业内视为市场价格的指导。

今年11月中旬,Pilbara刚刚举行了第十一次锂精矿拍卖,最终成交价7805美元/吨(品味5.5%,黑德兰港离岸价)。与去年第一次拍出的1250美元/吨相比,已经上涨了524.4%。再来看国内市场,从去年8月份开始就有贸易商先后多次进场囤货,进一步助推锂价上涨。

11月18日,工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不得不发布了“做好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稳定发展工作”的通知。其中的重要一点就是,严格查处锂电产业上下游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不正当竞争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2021-2022年碳酸锂价格对比

不过,也有行业分析师表示,锂矿价格疯涨“主要还是实际供需映射的结果”。在他看来,供需错配以及开发困难,才是导致问题的关键。有调研数据显示,锂矿山从开采到提炼的开发周期约为3~5年;盐湖提锂从设备安装到成品产出也需要至少3年。而锂电池中游材料的扩产时间平均为1~2年,锂电池的扩产仅需0.5~1年时间。于是,上中下游的扩产时间差便导致了供需关系加剧错配。更加剧这种供需矛盾的事实是,锂矿开发周期3~5年也仅仅是理论情况下,实际情况往往更不乐观。以江特电机的茜坑矿为例,“探转采”申请提交两年,至今没有获批;川能动力和雅化集团的李家沟矿,原本计划三年建成,目前完工时间也已经推迟数次。以上情况并非个例。“锂矿行业有句话是‘不达预期就是符合预期’”,至于项目推迟的原因,从环保问题到技术问题、资金问题,形形色色,不胜枚举。但不管原因究竟如何,最终导致的结果都是一个。

据一位锂矿贸易商介绍,前几年在锂价处于低位时,3.5%品位的锂矿石都被嫌弃,而如今,以前矿上要倒贴钱找人拉走的品味0.1%的矿渣也有人哄抢,价格不断走高。

抖音上,一矿山信息发布账号曾上传一条关于湖南某锂矿的交易信息。即使发布者事先声明,这一矿山因为某些原因锂矿储量并不确定,同时采矿证已到期需重新办理,但是感兴趣的人仍不在少数。

NO.3 [ 从锂矿到电池,一场过度扩张的游戏 ]

如今的锂电产业链上,因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出现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上游,各种跨界锂矿企业蜂拥抢矿,进一步推高锂矿、碳酸锂价格;中游的电池厂商,为了对冲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也纷纷投资上游锂矿;下游的新能源车企,为了同样的理由,也开始积极布局锂电产业链的中上游环节,以保障电池供应……

所以,不论目前的锂矿是真缺,还是因为供需错配,产能过剩都将在不久的将来发展成为一个事实。

不久前,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说,“最晚后年,动力电池全产业链都将出现产能过剩。

如今电池过剩的信号已经显现。

据统计截至今年10月,仅中国电池企业的产能规划已经超过了6480GWh(含海外规划),项目数量高达248个。而有机构预测,今年全年国内的动力电池出货量也不过约490GWh。与6480GWh的产能规划相比,仅仅是零头而已。关于当下动力电池企业疯狂扩张产能的做法,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冬认为,将来未必都能真正落实。

“动力电池企业宣布的产能目标,主要利于竞争、宣传和争取地方优惠政策,其中存在很大水分。”而据他预测,到2025年,中国电池企业的实际产能可能会在1500~1800GWh范围内。但除去“水分”,动力电池产能过剩依然是大概率事件。

不久前招银国际曾预测,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107万辆,而同时,未来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很有可能将会放缓。 再加上在整个新能源市场中,电池搭载量相对较少的插电混动车型占比有可能继续提升,电池装机量增速也必然受到影响。

事实上,这也不是动力电池行业第一次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2015年开始,我国动力电池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曾持续下降。2017年为31.3%,2018年又继续下降到了29.5%。在上一轮的产业变革中,力神、比克、沃特玛等这些曾经红极一时的电池厂商因为技术落后已经相继破产,成为历史。如今新一轮的“大干快上”重出江湖,大浪淘沙之后,最终又会有多少企业笑到最后?

NO.4 [ 写在最后 ]

11月10日,《福布斯》发布了2022中国内地富豪榜。在这份榜单里,除宁德时代之外,亿纬锂能的刘金成、天齐锂业的蒋卫平、恩捷股份(锂电池隔膜龙头)的李晓明、天赐材料(电解液“一哥”)的徐金富等人的上榜,让锂电池行业俨然成了新的造富机器。如今的锂电行业,一如十年前的地产商和互联网,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辉煌,同时也在吹起许多泡沫。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AutoReport 汽车产经”(ID:autoreport),作者:吴雪,编辑:于杰,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