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 ( ) • 2022-11-29 20:38

你养我小,我养你老;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应该是父母和孩子间最温暖的羁绊。

然而,一则新闻却让人间最美好的亲情变成了笑话。上海法治报道通报了一则宣判,当事人张某被判3年2个月。原本一件普通的刑事案件,却因张某犯罪的动机上了热搜。

张某和受害人张爷爷是亲父女,张爷爷和老伴年纪大了,三年前摔倒后就一直在医院,疫情期间老伴陆奶奶被三女儿接到自家照顾,二女儿离医院近就主动申请了照顾父亲的重任,同时要求陆奶奶每月支付7000元照料费。

张爷爷和老伴子女较多,深怕孩子以后有纠纷,早早就通过家庭会议分配好了家中财产。家里房产份额四弟分了40%,另外三姐妹各分20%,孩子们也无异议。然而时间渐长,二女儿生出嫌隙,她认为自己照顾父亲最多,理应分得最多。

于是她在家庭群里提出“我要住进父母家,反正空着也是空着”,这一举动彻底点燃了家庭风暴。兄弟姐妹不理解,明明张某有房子,为何还要住进父母家。母亲怕二女儿私自处理房产,回家取走了房产证及户口本。谁知,二女儿得知后,一怒之下竟然纵火烧了父母的房子。

没多久,经过取证后,检察院就提起了公诉,二女儿最终以3年2个月的铁窗生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了代价。

没同理心的孩子,更容易有攻击行为

虽然这件事犯罪事实清晰,结果也无可辩驳,但评论区网友的留言,却让我有些大跌眼镜。

不少网友留言:从家产看父母已经习惯性偏心,凭啥儿子不出钱、不出力就要分走40%?烧得好!

先不说父母是否真的存在偏心行为,这种公然点赞违法行为的做法,真的不敢苟同。而且老人已经事先支付了7000元/月的生活费,相当于对女儿的付出提供了报酬,这种情况下再道德绑架老人的决定,就有些牵强了。

看着满屏的“烧的好”,想起了心理学家保罗·吉尔伯特(Paul Gilbert)的一句话:人如果没有同理心,就会对自己在别人身上施加的苦难毫无概念。

2015年,荷兰做过一项研究,他们发现:同理心越低的孩子,越容易有攻击行为。缺乏同理心的孩子无法感知别人的痛苦、意识不到自己对别人的伤害,因此更容易侵犯别人。

这个二女儿与其说是自私自利,不如说毫无同理心。因为没有同理心,她想当然地认为只要自己付出了,就应比别人更有优势。甚至从未考虑过,三妹和她一样也照顾着一位老人。

没同理心的孩子会怎样?

美国杜克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曾经针对同理心做过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研究人员记录了超过750个孩子的成长经历,他们发现幼儿园里同理心强的孩子,很多都考上了好的学校,找到了好的工作。而那些不具备同理心的孩子大部分中途辍学,他们没有正式工作,甚至需要政府援助才能过活。

这个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同理心强的孩子,不管在学校、还是社会,适应性更强,也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喜欢和尊重。而那些缺乏同理心的孩子则跟容易出各种状况。

状况一:容易出现情感障碍

同理心需要一定的共情,脑科学研究者发现,人之所以能体会别人的情绪,是因为大脑中有一种被称为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的神经细胞。这类细胞在接收到别人微笑、皱眉、生气等信息时,会做出内在转化,将信号传递给大脑边缘系统,做出一系列反应。

缺乏同理心的孩子,镜像神经元功能没有被完全激活,这导致他们对别人情绪识别、转化出现障碍,理解他人情绪出现困难。

状况二:容易破坏规则

我国学前研究会原理事长冯晓霞教授曾说过:孩子如果不知道如何与世界相处,所有的教育都是徒劳。

同理心就是孩子连接世界的桥梁,缺乏同理心的孩子不懂得规则的重要,他们会肆无忌惮地打破规则,给别人带来伤害。

看过一个视频,在一家书店里,本该安静的环境一个10岁的男孩大声念着英语。工作人员提醒后,他竟大骂“信不信我抽你”,而一旁的母亲只是淡淡地来句“他还是个孩子,不用管”。可以推测,在母亲的放纵下,这个男孩以后只会越来越不懂理解别人,未来社交关系也会越来越差。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当父母的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温柔善良,体贴他人,谁都不希望最后和孩子反目成仇,那么我们要怎么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呢?

首先,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要求

1岁之前,不需要对同理行有过多要求。

2岁之前,可以引导孩子通过面部情绪和肢体动作,识别情绪。

8岁之前,家长要帮助孩子扩充情绪库,引导孩子做出正确反应。比如,看到别的小孩摔倒了,不要站着看,而是善意地扶起他。

12岁之前,引导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多问:如果你是XXX,该怎么办?

其次,巧用游戏

介绍两个对孩子同理心非常有用的游戏:

▼ 游戏一,心情表演

做一套心情卡片,家长和孩子每人抽一张,表演卡片上的情绪,不管是用面部表情还是肢体语言都可以。这个游戏会促进孩子的情绪语言发展,也能让孩子肢体语言更加敏感,更容易洞察别人情绪。

▼ 游戏二,角色扮演

也就是俗称的“过家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比如,你演一个大反派,孩子扮演超人,玩的过程中你假装摔倒,让孩子去判断是否要帮助坏人。

这种游戏的意义,是让孩子用同理心体验道德两难时,要维持正义还是遵守标准。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自己的判断。

最后,让孩子直面矛盾,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

大多数父母会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但很少当着孩子的面解决问题。这会给孩子一个错误信息:问题不需要解决。

就像前文在书店大声念书的男孩,不同意工作人员的劝解,完全可以用解决问题的心态,提出看法,这样才有利于解决矛盾。但不管从孩子的行为,还是他母亲的回复,我们都没有看出任何想解决问题的意思。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种缺乏公德心的行为,一定跟父母的处事方式息息相关。

我们会建议,家里矛盾发生后,将矛盾的解决一并呈现给孩子。这个过程会激发孩子换位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的同理心。

苹果公司CEO库克曾说:我不担心人工智能像人一样有思维,而担心人类变得像电脑一样,失去价值观和同理心

一个孩子是否具备同理心,往小了说关系个人发展,往大了说关系到社会安全,只有父母尽早察觉,提前引导才不会出现“火烧房子”的悲剧,你说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