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 ( ) • 2022-12-02 09:52

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而这些不同大多数又起源于童年。任何一个人都有人生之梦,或被人知,或埋藏心底,总之,最后都成了他最珍贵的经历。

“失败”多年,如今名声在外,对于麦家鲜花和掌声也闻声而起。可是在他心底深处,却有一个巨大的“结”。那就是少年的他,曾遭受父亲的不理解甚至是毒打,最后带着遗憾,骨肉亲情天各一方,如今的作家麦家只想得到父亲的原谅。

麦家作为当代小说家,编剧,他为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作品,除了闻名遐迩的《解密》、还有大家熟悉的《暗算》、《风声》等,这些既是优秀的小说,同时也成了优秀的电视剧,麦家的作品以多种艺术形式走进中国大江南北。

然而在这些优秀作品的面前,麦家的经历如前文所述,他在年少的时候就表现得与常人不同。幼时家庭政位低下,爷爷是基督徒,外公是地主,父亲又被打成了别派。家庭遭受的冷眼不断,没有人愿意跟他玩,甚至是老师也辱骂他,在备受欺辱的童年里,麦家没能与正常的孩子一样享受童年,他只能每天写日记来缓解记录他内心的恐惧和孤独。父亲的不袒护和暴打,最终让他选择背井离乡的生活。

童年的一切让他对家乡产生了阴影,他厌恶那里,所以他一直都抗拒回到家乡。毕业之后,工作在不断地调动,走了很多城市,仍旧不愿踏进故乡半步。他与父亲之间的关系自那次被狠打之后,就恶化了,之后也没能恢复。直到父亲得了痴呆后,他才终于决定调回家乡,他愿意与自己,与父亲,与那片带给他伤痛的土地和解了。

父亲去世之后,麦家写了封《致父信》,信里字字是麦家对父亲离世的悲痛。“父亲,我现在真的很难过,真的难过,太难过了。父亲,您一辈子给了我很多,我想最后再要一点,要您一个清醒的笑容,一个确凿的认可,一声安慰,一声原谅,一个父子情深的拥抱。”

这些在常人看来不堪回首的经历带给他的包袱太过沉重,当然也是这些咀嚼着他在异乡的忧愁的岁月,孤独喂饱了他恐惧,敏感,也日渐饲养了他的韧劲。等等让他的内心变得异常强大。十几年写下的日记,既是他的朋友,还给他带来了奇异的灵感。

他开始写小说了,他觉得他的日记和别人的小说很像,他的那些经历就是他写小说最好的素材。1981年他被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录取,这是所专门培养军事情报人员的院校。毕业后的他被分到了相关机构工作,在里面的所有经历为他写下《解密》这一系列的小说提供创作基础。

八十年代的文学是人才辈出的时候,是作家的黄金时期,然而麦家却没能在这个时代,大放异彩。他用了十一年写下的长篇小说《解密》,写了改,改了写。不满意,再推倒重来。自己不满意,同时别人也不满意。11年里作品被退稿了17回,这部小说陪他走过了整个青年时期。就像他和父亲的关系,传统下的他反复自问,叛逆下的他索性一条道走到黑。

麦家常对年轻人讲一个故事:他遇到一个老人,在他写小说写到绝望到想自杀的时候,随便上了一辆公交车,随便上了一辆火车,他不知道车的终点是哪,他只知道自己最终的归途。火车上一位同行的老人,见他如此沮丧就对他说:“文学是你的孩子,可终究不是你的孩子。”

他被点醒了,他明白文学不是他的全部,是生活的一部分,却不是生命的全部,他下车了,决定继续走下去,从头开始他的文学之路。这个故事他总会讲给人听,以此来鼓励年轻一代。

多年后,中国读者发现了这个文学的“异士”、“狂人”,中年从头再来,他放下一贯的谍战题材,转型纯文学。2019年《人生海海》大获全胜!

他的书被选入了“企鹅经典文库”,他是在张爱玲、鲁迅之后,国内唯一入选的作家。这是值得他引以为傲的,不止是他的成功,也是文学意义上的成功。当然,这些于他已经不甚在乎了。在他心里,他的文学一直压着一个人和一件事,那就是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与原谅,哪怕是支持。

“他是这样的狠人,像个奴隶一样写小说,他偏执地认为文学可以拯救人类,文学是他全部的信仰,你无法击垮他,你击垮他,他真的要跟你玩命的那种。”

他的这种狠劲,促使他不断地前进,失败了也会再来,终于时光不负努力,他在2008年凭借《暗算》这本小说,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并被官方夸赞为“谍战剧第一人”。

作家莫言曾说:如果一个作家能够创造一种类型的文学,这个作家就是了不起的,那么麦家应该是一个特殊文学拓荒者,所以他获得了读者的喜爱,并获得批评家的承认和好评。

麦家成功了,他不仅仅只是有了几部代表作,还在于他内心的成长,他笔下的每一个角色都富有极强的生命力,都有着与那个时代迥然不同的气质。

就像他的父亲离他而去,与平常人家不同的是压在记忆里最宝贵的亲情却一直萦绕着他,多少年不能散去。那些来不及道别的情“债”,只好在文学里另辟蹊径,寻找短暂的开脱。

而麦家这些洋洋洒洒的文本留给了需要阅读和救治的大多数人,读他书,特别“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