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推荐 ( ) • 2022-12-02 10:05
在信息量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网络世界中,人们为了处理大量过载信息,往往无暇深入去了解他人,而是使用一种标签化的模式进行主观判断。这种高效的信息处理方式实际上充满了主观臆断、刻板成见和以偏概全。

(本文首发于2022年12月1日《南方周末》)

责任编辑:陈斌

不久前,新浪微博《社区公约》新增条款公开征求意见完毕。一场针对网络不文明现象和网络暴力的大规模治理行动正徐徐展开。

“网络暴力”是一个模糊的词汇。通过网络威胁别人人身安全显然是不应容许的暴力。但任何批评性或负面性的评价就当真构成“网络暴力”吗?似乎很难说是。

就“网络暴力”来说,平台已进行了数轮治理行动。网民的直观感受却是内容审核机制越来越严,某些平台犹如米诺斯迷宫般的文字过滤机制导致谐音梗、拼音梗和各种隐喻泛滥,事实上形成了对中文的语言污染。但即使给网民带来如此多不便,也很难说有效解决了“网络暴戾现象”,而且出现了许多新形式,近期郑州女教师遭到“网络爆破”便是一例。

实际上,审核越来越严、“网络暴戾现象”却难以遏制这一现象,跟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程有关。早期互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