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军事 ( ) • 2022-12-02 20:39
12-02 18:15

此前,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宣布,将于美国时间12月2日下午首度披露其新一代战略轰炸机B-21。

B-21设想图

二战结束之前,轰炸机担负着对地面和海面进行定点或大面积战略轰炸的重要任务,展现出了非常强大的毁伤能力和对敌威慑力。而二战后至今,由于新型装备的不断涌现,以及战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作为战略打击力量的轰炸机在时代浪潮中不断转变角色,也不断演化出新的设计形态。

 作为核武器重要平台的轰炸机

二战后至今,核武器已经实现且证明了其战场实用方面的成功。这意味着很小体积和重量的单个兵器就能获得从前无法想象的破坏效果。这彻底改写了战略打击能力的理论体系。

其中,轰炸机受到的影响尤为显著。

“小男孩”核弹

在二战后期,虽然核武器两次被投放于战场,但由于当时核技术不够先进,对核武器重量和体积控制水平较差,加上当时运载火箭技术不成熟,因此大型轰炸机依然是唯一可选的核武器投放平台。

但是核武器已经体现出了巨大的威力,这使得各核武器拥有国从心理大大上减轻了对于轰炸机群装备数量的依赖——而缩减轰炸机数量,就意味着能够有效节省军费开支。

洲际弹道导弹

其后,随着核武器进一步小型化、轻量化,核装药利用效率飞速提升;同时运载火箭技术也开始快速成熟。而洲际核导弹具有射程远、飞行速度快等特性,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不可能被有效拦截,这使其一度被认为能够替代轰炸机,由此,轰炸机无用论一度甚嚣尘上。

但近年来,随着围绕核力量的博弈持续反复,各大国已经清晰地意识到轰炸机作为战略性武器,尤其是核力量平台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

轰炸机可以临机决断何时起飞、选择航线和滞空区域,这在核战背景下有着难以被取代的生存能力优势。

在展示核威慑力方面,轰炸机有着导弹不可比拟的灵活性:洲际导弹要么不发射,要么一旦升空就没有挽回余地;而停留在空中的轰炸机,既可以发起致命的打击,也可以随时撤回。

因此,在各国审慎对待核战争、核武器作为重要威慑力量的背景下,轰炸机作为核力量平台的作用不可取代。也是在这样的需求之下,新型轰炸机的设计和研发工作,依然是各航空强国和大国所努力的重要目标。

 成功付诸实用的低空高速路线

在各国运载火箭技术成熟的同时,地空导弹的技术也在快速成熟,并被迅速应用在越南战争等局部战争中。这彻底改变了军用飞机的发展方向。

越南战争证明,载人飞机如果仅在中高空与地空导弹比拼性能是毫无前途的,战略轰炸机再快也快不过导弹。

由于自重小、不需要考虑载人等需求,相较于军用飞机,地对空导弹在飞行速度和机动性上拥有巨大优势。这使得即使是超声速战斗机这样的高机动飞机,一旦暴露在地空导弹的有效杀伤区内也会变得非常危险——而轰炸机这样体积大、速度慢、机动性差的目标,战场生存能力就更差了。

在地空导弹的逼迫下,战略轰炸机尝试了多种不同的进化路线。

01

强化高空高速能力

无论是高炮防空时代,还是地空导弹发展的早期阶段,飞机的飞行速度越快,飞行高度越大,就更难以被击落。

这自然促成了一系列高速轰炸机项目的上马研发,如美国的XB-70、苏联的T-4,都是这类思路下的典型产物,持续飞行速度都在马赫数2到3之间。

XB-70“女武神”高速轰炸机

但遗憾的是,速度提升带来的压力、阻力、摩擦热迅速提升,决定了高速轰炸机只能在高空才能持续保持马赫数2至3的飞行速度。而在这个高度和速度区间,作为有人平台的飞机的飞行性能进步永远都赶不上防空导弹性能进步的速度。

与此同时,为了实现高速飞行能力,设计和制造一款战略轰炸机的代价又极其高昂——需要大尺寸的轻质耐热材料和结构、更多的高速大推力喷气发动机、急剧恶化的起降和载荷能力......

种种因素,都使得高速轰炸机不论是设计制造还是战场实用方面都不具备性价比,黯淡的应用前景最终决定了全球范围内的所有高速轰炸机项目都仅止步于试验阶段,夭折于步入实用化阶段之前。

02

强化低空快速突防能力

在高速轰炸机项目领域的失败,使得冷战时期的美苏两国,暂时按捺住了一度狂热的航空竞赛心态。随后,两国开始尝试另一个轰炸机研发路径:飞行速度相对低但更为务实的变后掠翼布局超声速突防方案——这形成了服役至今的B-1和图-160家族。

这类飞机的设计初衷是通过保障飞机的战场生存能力,实现低空突防。

主要设计思路是借助地面杂波的掩护、地形遮蔽雷达波形成的盲区,使自己被对手探测到的概率和攻击窗口缩减到最低程度。这就需要飞机以很低的高度持续飞行,并尽量提升飞行速度。

B-1B轰炸机

但随着雷达和导弹技术的进步,这种低空快速突防的效果在现代的战场背景下已经不可靠了——譬如,多普勒雷达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使机载雷达在高空也能从地面杂波中过滤出高速移动信号,从而探测到贴近地表飞行的目标。

因此,如今的B-1和图-160仅仅将低空突防作为训练科目保留,在实战运用中,其主要任务是作为远程导弹的空中发射平台。

  新选择:亚声速飞翼布局

20世纪60至70年代,飞机隐身技术迎来了快速发展。考虑到上述的雷达领域新发展,全新的战略轰炸机设计思路逐渐成型:

通过隐身化设计来降低对手发现自身的概率,同时放弃超声速飞行能力,换取航程和载荷能力方面的提升。

B-2轰炸机

在现有的技术体系下,隐身飞机可以将自身信号特征缩小到极低水平,配合电子战措施并借助自然环境的掩护,其在实战中的生存和突防能力优势,是其他技术手段无法达成的。

在设计实践中,除了具备隐身技术相关的对应的机载设备和外部涂料外,简洁并符合隐身设计原则的外形布局也至关重要。

而对于轰炸机这类机动性要求不高的飞机来说,无尾飞翼布局有着独特的性能优势:外形简洁,易于实现高隐身性能要求;整个机身都是高效产生升力的机翼,起降性能和巡航效率高。

反过来,高隐身性能的特性,又降低了轰炸机对于飞行速度的需求——亚声速飞行依然足以保证其生存和突防能力,并带来了大量优点:比如,回避了无尾飞翼布局控制能力不足的难点,显著降低了飞机的造价,允许飞机拥有更大的机身内部空间,并在亚声速下拥有更高的运载效率等。

综合来说,战略轰炸机在可见的未来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核心威慑力量。而高度隐身化的飞翼布局,将会是设计选择方向之一,即将揭开面纱的B-21应该就是这个模样。 

排版:韩昊恬

文案:候知健

编审 | 监制:武晨、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