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整体来看,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日本央行,其政策立场与其财政部门的政策取向已经出现不同程度上的互斥,这种互斥性短期内会对金融稳定性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

“萧瑟仲秋月,飂戾风云高”。近期,全球各国政府及主要央行的一系列意外操作让市场频频感到困惑。先是英国前任首相特拉斯宣布的“促增长法案”,致使英国债务水平预期飙升,财政赤字预期使得市场对英国经济出现过度恐慌,尽管特拉斯政府试图纠错放弃该措施,但英镑短期内大幅波动已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了显著冲击。同时期,日本政府自1998年以来,首次干预外汇市场以阻止日圆连续贬值。尽管日本财务大臣铃木俊对持续下跌的日圆表示警告,但日本央行很快回应将继续维持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强调政策基调未来一至两年内都不会改变。
不仅如此,美联储内部针对加息持续问题似乎出现了分歧。美联储二把手、副主席布雷纳德首次承认加息正在引起金融市场波动,三藩市联储银行行长戴利也发言支持加息过度与经济增长之间难以平衡。相比联储,美国财政部近期对控制通胀的态度保持强硬。一方面,伴随联邦基金利率的抬升,联储高额的利息支付对财政部来说正好满足其所需的财政支出;另一方面,财政部部长耶伦已经公开表示过自己对通胀的严重误判,如果在没有充分资料支援下,财政部调整对通胀控制的政策态度将造成财政部的公信力有所下降。
整体来看,无论是美国、英国还是日本央行,其政策立场与其财政部门的政策取向已经出现不同程度上的互斥,这种互斥性短期内会对金融稳定性产生更多的不确定性。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这种互斥性会不会在未来更加频繁的产生?
探索财政与央行政策取向互斥是暂时还是持续,首先需要了解这种互斥性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当前高通胀最直接的冲击来自全球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疫情前后发生的贸易博弈和乌俄冲突,加快了全球原有的贸易分工模式进一步加速瓦解,贸易链上最重要的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和能源供应链正在走向重塑,叠加气候异常及全球疫情等问题,新供给冲击了全球贸易成本和能源成本,推高了总的交易成本,最终导致通胀表现出长期的持续性和高黏性。而在能源和制造业价值链的重塑过程中,总需求端围绕通胀这个连接供需两侧的关键锚,也正在发生新的变化。
第一种变化是财政与货币政策出现时间上的互斥。比如部分国家对通胀失去耐心,并开始利用通胀试图追求更多的政治空间。这会导致类似于日本或英国近期出现的情况,即新上台政府无视货币政策目标,利用激进的财政手段实现短期的政治诉求。
第二种变化是财政或货币政策出现空间上的互斥。比如,政府通过货币及财政政策在价值链重塑(或持续的高波动中)过程中实现“套利”,或者试图追求对部分价值链(比如能源和制造业)上的更多支配权。以美国为例,高通胀对美国内部消费确实构成了一定压力,但从外部市场来说,能源危机对美国能源和相关制造业带来了更多意外的好处。这使得美国不得不更加小心权衡自身宏观政策对美国政治经济利益在不同阶段的诉求。美联储副主席布雷纳德也认为,美联储在减缓加息和坚持加息之间的微妙平衡将会是一场斗争。

增添金融市场不稳定

笔者认为,财政与央行政策取向的互斥,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但同时也不排除一些国家利用高通胀来获取经济利益。在9月FOMC(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上,美国最新的经济预测中,把明年的失业率仅仅上调修正了0.5个百分点,但当被问到仅上调0.5个百分点的失业率是否足以将通胀带回到2%的目标区间时,鲍威尔则回避了这个问题。
实际上,利用需求端政策来控制供给端产生的通胀压力本身就是十分困难的,利用通胀在全球地缘格局的重塑中获取政治或经济上的“定价权”,或许才是一些主要经济体的真实目的。而这,也很可能变成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剧烈波动的原因之一。

文章来源: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