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2-12-02 23:02
傻瓜乐力的回答

上学前在东北住当年日本鬼子留下的平房,厨房 卫生间 澡堂子 仓库 .....生活设施完备,桌椅板凳壁柜一应俱全,冬季取暖暖气更不成问题,加之南北双层玻璃窗户,根本就没感觉过冬天寒冷。

1959年10月末,全家搬进了辽宁矿区,才领教了冬天的寒冷。

记得 最初搬到矿山那两年,冬天常趁着父母不在家,拿烧红的炉钩子烫窗户玻璃上的冰玩儿,常常是窗户玻璃底下的冰冻得厚实,拿烧红的炉钩子一次都烫不化!这是住人房间的南窗户,不住人的厨房 北窗户一旦结冰,就一直冻到开春。

矿区住红砖平房,没有自来水,家家厨房有水缸,三九天,水缸里贴着缸壁结厚厚的一圈冰,直到开春才化。去公用自来水管子挑水,水管子常常被冻死,要点燃木柴烤半天才能融化来水,

井沿常年结冰,一层压一层冻成冰包,接水更是在厚厚的冰坨上,滑倒常事儿。

那时入冬前,先要糊窗户缝。

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居民住家,工厂、学校、机关单位,楼房平房,窗户门大多都是木头制作的。木头门窗经过几个年头,有的缩了水,窗户扇与窗户框中间产生了很大的缝隙,有的经过风吹雨淋,腐烂掉了边,少了角......

因此,每年上冻之前,都需要把窗缝儿糊得严实合缝,保证冬天不进风。

“窗户针鼻大的眼儿,斗大的风”东北冬天刮西北风时候特别多,风大气温低,雪大天寒,无孔不入通过窗户缝钻进屋里。所以,冬天糊窗户缝儿是东北人每年必做的大事情。

糊窗缝儿最好用牛皮纸,牛皮纸比别的纸厚,特别结实,糊窗缝儿也严实。那年代,牛皮纸特别金贵难找,只有装水泥的袋子用的是牛皮纸。所以,谁要是发现了一个牛皮纸袋子就会像发现了宝贝一样,连抢带夺地拿回家,留着冬天糊窗缝儿用。

没有牛皮纸,就得用报纸。那年月,报纸也很少,谁家要能弄点报纸来糊墙,糊窗户缝儿,那准是在机关、学校或者当个头头脑脑的人,才能够有得到报纸的能力。

入冬“糊窗缝”,先扫外窗户框,扫干净的,以便于粘贴纸条。再把牛皮纸或者报纸铺在饭桌上,用剪刀裁成大约5—10厘米宽窄不等的长条。根据你家住房房号大小,窗户多少,起码得裁几十条,反正得裁够了。

纸条裁好了,再苞米面掺点儿白面放破铁锅里倒上清水 搅拌混合均匀,坐炉火上打浆糊。打浆糊得不停地拿筷子搅合,否则糊锅。打好了浆糊,就可搬个板凳“糊窗缝”了。

“糊窗缝”看似简单,也是个“事儿”,那时的东北,住平房的入冬各家各户都得糊,家家入冬糊窗缝,年年如此。

通常都是先糊后窗户,后窗户得绕到房后去糊,后窗户朝北背阴,本来窗户就小,比起冬季防寒,通风透光显得就不那么重要了, 先糊早糊几天无所谓,也方便干活。入冬那几天某个天气晴好的礼拜天,当你搬板凳去房后糊窗户缝时,隔壁,或不远的左右邻居也正在那儿往他家后窗户上糊纸条子。大家边打招呼唠嗑,边干活,一会儿就糊完了后窗缝。

南窗光照时间长 采光透风面积也大,而且就在家门口,干活也方便,南窗户缝通常都晚糊一周甚至两周。

平头百姓 住平房 自己想办法加强冬季保暖的措施;

严冬早晨起来,窗子玻璃内侧结满美丽的冰凌,屋里看不到屋外,九点钟以后,随着太阳逐步高照,融化了上层玻璃,形成滴水流落下来,底层玻璃上厚厚的冰临近中午也融化不尽,一层厚似一层,直到开春,才彻底融化。北窗上的冰花就一直开下去,整个冬天都开着冰花。不升火炉的厨房,仅仅靠做饭那点热量是微不足道的,三九天厨房的北墙都有霜花。那时冬季进厨房常常想起一篇寓言故事开头的一句话“狐狸住在冰房里”

窗子上结冰是因为夜里冷凝冻结了室内暖气里的水分。室内当窗户的窗帘虽能隔断一部分热气, 但冲破窗帘的暖气还会伏在寒夜冰冷的玻璃窗子上,很快就结成了冰。

如果能隔断或减少室内暖气与玻璃的接触,结冰就会大大减少。加厚的窗帘密封好了窗子上的冰花明显减少了,但还会有热气透过窗帘伏在玻璃上冷凝成水结冰。聪明的人们又开始琢磨如何不让窗玻璃结冰。其实这个不用琢磨,儿时住日本房时窗台上都是双层玻璃窗,寒冷被外层窗户隔断,温暖被内层窗户保留。内外层窗户之间形成了厚厚的保温层。不但冬季室内温暖如春,窗户上也根本没有冰花。

但矿区居民住宅是不可能安装双层窗户的。个人也安装不起—没有那些木材更没处去买那些窗子玻璃。那时玻璃属于统购统销物资,得上级批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都改革开放了,我一哥们儿自家在山坡建房,自己开山破石烧石灰盖起了三间房子,但窗子玻璃没有。最后求朋友走后门儿,给批了个条,得到城里物资公司去买。俺和他坐火车去背回来的!

做不到的就干脆不想。老百姓有自己的办法。既然双层窗户的主要作用是隔断冷空气,想办法截断冷空气不就结了吗?!白天南边窗户有太阳照射,不那么冷窗户玻璃不会结冰,夜里把外窗户挡上,冷空气不能直接接触窗户玻璃暖气不就不会结冰了吗?开始打窗户外层的主意,挡窗户帘啊!

有人家拿双层报纸用针线缝连成窗帘,白日卷起入夜展开挂上,阻隔了冷空气直接侵袭窗玻璃。经此隔绝后的玻璃窗,清晨依旧附着冷凝水汽 但寒夜果然不再结冰。

报纸缝制的窗帘不经用,用不了几次,就碎裂了.于是又用拆开的洋灰袋子纸,拼接缝制成一扇,横头再缝一根与窗子宽差不多长短的秫秸,能覆盖窗子的纸窗帘就制成了。

白日向上原地卷起,卷到窗户顶用绳子绑牢,吃罢晚饭再放下来,用砖头压在窗台上,防止夜里刮风吹得晃动。隔绝了直接接触冷空气,窗户玻璃也再不会结冰花了。更有的人家干脆挂上了破毯子旧被子,但这样的人家极少---那时家家被子都将将巴巴够用,多余的毯子更少。俺家最初只有一床毯子,还给在外地上学的姐姐背去了。绝大多数人家都是用拆开的洋灰袋子纸缝制拼接纸窗帘。一扇洋灰袋子纸缝制的窗帘基本能用一冬。

南窗宽大,寒夜用洋灰袋子纸缝制的窗帘遮挡,白天卷起,通风接受阳光照常。北窗子小得多,而且冬季北边阳光也少,比起防寒保暖来,那点儿阳光 透气显得无足轻重。大多数人家整个冬天干脆就被窗户抹泥封死。虽然抹泥,但不是直接抹在窗户玻璃上。而是入冬前 先隔窗户遮盖报纸,然后钉上草帘子或秫秸横帘做扇保护层档泥。然后垒破砖头横贴面,一行一行往上垒,或干脆搀杂草合泥,全部抹大泥,把整个北窗户封死。开春再拆开。这样 北窗屋里挡遮窗帘,窗外封死,屋子就保温多了。


冬季取暖,最初是父亲单位给拉来一套“洋炉子”。

“洋炉子”其实就是铸铁铁炉子,三个支腿像鼎似的,但短得多。非常笨重,炉体本身就有四五十斤重。冷了该生炉子了,立在屋子中间已经垫好的三块砖上。烟筒座口安立已经插接一体的两节炉筒子,再套上一头已经套好平接五六节炉筒子的拐脖上,撕掉以前就已经剌好烟筒圆口的窗户框顶玻璃上糊的报纸,伸出窗外。为了确保烟筒子安稳不脱落,烟筒插接就位后,分头还用铁丝子捆上,两头向两边横拉钉在墙壁上固定。

为了预防煤气中毒,铁炉子得天天生,清晨生着火,白日烧水做饭取暖,晚上睡前不再填煤,让它自己灭了。

每天早晨生炉子,先往炉膛炉灰上浇点儿水,免得清炉灰时冒灰尘。清空炉膛里的炉灰,再用炉铲子掏炉灰桶里,拎出去。回头再放劈柴放煤生火。火柴直接是点不燃劈柴的,得垫引柴。引柴就是易燃的毛毛草松树毛带枯叶的小树枝啥的。划火柴点着破报纸,送进炉箅子底下,让向上燃烧的火苗子点燃提前架在炉箅子上的柴草,燃着架在柴草上的劈柴棒,再点燃事先铺在劈柴上的煤块。如果弄得好,炉火一会儿就熊熊燃烧起来。

赶上哪天风不顺,生不着火,或明明看着火噼里啪啦燃烧起来了,过一会儿却没了动静。拎起座在炉子上的水壶,眼见着没点燃煤,或虽然煤也冒烟,却不死不活的毫无生气。一旦遇上这种情况就得果断地抱劈柴立即重新生火。否则那样的火一时半会儿是着不起来的。不能等着它慢慢地缓过来着起来,再做饭耽误上班上学的吃早饭。生炉子常常是弄得大清早一屋子烟,开窗户敞门影响还懒被窝的家人睡觉,怨声一片。

我知青时 有一年起早推不开门,后来才知道被夜里下的雪封死了。知青时冬天我都戴着棉帽子睡觉!

炉火升起来了,炉膛燃烧的烟火烤热了炉筒子。散发的热量不但烤热了屋子,钩下炉圈,坐上水壶可以烧开水,座上锅还可以做饭,炒菜。

开始都是母亲起早生炉子,长大了就是俺生炉子。开春天暖和不用取暖了,再拆卸掉铁炉子,搬出屋子,搬煤棚里放好。明年冬天再搬回来,重新安装好接着再用。

铸铁的炉子不易损坏,可以连续用好多年。但烟筒子尽管冬季精心使用,取暖期间看天好还拆卸下来“打炉筒子”“保养”,但几乎都得一年一换。

“打炉筒子”冬季烧过铁炉子的都明白。

铁炉子燃煤,碗口粗的炉筒子抽力大,好多煤粉没有充分燃烧,也随着烟尘被抽出炉膛附着在炉筒子内壁上。久而久之在炉筒内壁形成厚厚的一层硬壁,不但占据炉筒内壁空间,挤占烟尘通道,烟尘通路不畅,炉子不好烧,而且缩短使用寿命。“打炉筒子”就是选择冬日温暖无风的日子,取下炉筒子,分节敲打,把附着炉筒子内壁的烟垢敲落,清理干净。再重新组装,生火取暖。

铁炉子取暖 上热快, 散热也快。因为在散发热量温暖屋里的同时,烟火也都顺着炉筒子,快速散发到屋子外边去了。

铁炉子立在屋子中间,当不当正不正,占地方碍事。买的铸铁炉子,炉膛小,烧煤有限,填一炉铲煤,很快就燃烧殆尽,要想保持足够的温度,就得勤添煤,常捅透炉灰。铁炉子灰膛也小,填煤的炉门打开容易冒烟屋里。炉膛里很快就填满了炭火,堵塞炉门,燃烧过的煤炭变成灰烬,得常从炉箅子下方用炉钩子钩落死灰。一方面为继续填煤清理空间,同时也保持通风良好,炉膛里的煤炭充分燃烧。

尽管为了遮挡灰尘,每次捅炉子,钩炉灰,填煤,尽量用板子档遮,洒水,但大量灰尘依然弥漫在屋子里,弄得屋子里乌烟瘴气,很不卫生。

最可怕的是,铸造铁炉子铁皮炉筒子,煤好火大极易烧红。烧红的铁炉子和烧得火红的铁烟筒子,极容易烤焦烤糊,甚至燃烧邻近的易燃物,引发火灾。

1962年,隔着我们家两栋房西头的M局长家失火,就是因为冬天炉筒子烤燃了房子顶棚里的秫秸帘子, 点燃了人字型木房架,整栋房六家居民住户的房顶相连,全部被烧趴架了。

冬天屋里烧地炉子,取代铁炉子是一进步。

铁炉子立在屋子中间,立着两节炉筒子经拐脖接五六节炉筒子伸出窗外。炉子燃烧的烟火烤热了炉筒子。散发的热量烘暖了屋子。这样取暖, 上热快, 散热也快,因为烟火都顺着炉筒子,快速地散发到屋子外边去了。

这是砖土地炉子的下一代取暖设备“火墙”感谢图片作者

地炉子取代铁炉子也是冬季取暖的一大进步。

铁炉子立在屋子中间,当不当正不正,占地方碍事。买的铁炉子,炉膛小,烧煤有限,填一炉铲煤,很快就燃烧殆尽,要想持续保持足够的温度,就得勤添煤,常捅透炉灰。铁炉子灰膛也小。透炉子勾灰,尽管用板子遮挡,大量灰尘依然弥漫屋子里,很不卫生。

最可怕的是,铁炉子铁炉筒子,煤好火大极易烧红,烧红的铁炉子和烧得火红的铁烟筒,极容易烤焦烤糊,甚至燃烧邻近的易燃物,引发火灾。

那时住平房都睡火炕。开始冬季睡炕的温度就靠隔壁厨房大灶做饭窜过来的那点儿烟火,根本熏不热厚厚的砖炕。炕冰凉,隔着秫秸编的炕席,挤在褥子上,凉得不敢伸腿,躺下久久蜷着腿,难以入睡。

火车道被冰封,火车容易出轨,需要人工刨冰

逼得聪明的人们慢慢琢磨,如何既让屋子里暖和又让炕也热乎,还能避免火灾的取暖方式。很快取代铁炉子,既能取暖又能做饭,省煤省事省心安全卫生的地炉子就诞生了。

地炉子就紧贴炕墙垒在门口一侧。先在炕墙边,炕沿下拾伍厘米左右,砸开碗口粗的烟洞,炕墙下对着烟洞挖一尺多深,一尺来宽,二尺来长的炉灰坑,紧靠炉灰坑里边,贴墙相对各码两块砖,坐泥横上炉箅子,在此基础上砌炉灶。炉灶出烟口低于烟洞十厘米对准,慢坡垒砌对齐,封严,合草泥套好炉灶,外面勾灰缝,抹平炉台, 炉灶顶覆盖炉口,盖上炉圈,炉灰坑上覆盖块拼结的木板遮挡灰尘--齐活。就可生火做饭取暖了。没有燃尽的烟火进入炕洞,盘旋迂回,熏热了炕。余烬散落在炕底下,冒出屋外的黑烟也明显见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