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 ( ) • 2022-12-03 02:15

作者:小雨的名著时光

余华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60年出生于浙江杭州,1983年开始创作,1992到1993年是其生涯创作巅峰之年,其代表作《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相继问世,1998年另一部经典代表作《许三观卖血记》出版,正是这三部作品,奠定了余华当代文学名家地位。

在中短篇小说领域,余华也是多有建树,《现实一种》《世事如烟》等作品集,更是让他获得了暴力美学作家的美誉。

余华之所以在世界范围暴得大名,却还是因为小说《活着》被老谋子拍成电影,从此声名鹊起。

余华的作品,在国外也是颇受肯定,被翻译成十几国文字,并且获得了卡佛文学奖、法兰西文艺骑士等多个荣誉肯定。

也是在那期间,开始出现余华是否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声音,甚至一度被认为是我国最有机会获奖的作家。

然而非常遗憾的是,他非但至今未曾染指诺贝尔,反而是在2012年,由和他知名度相当的作家,也是他的好朋友莫言获此殊荣。

在这些年,关于余华是否还能拿诺贝尔文学奖,依然时有猜测。

平心而论,余华的小说是很好的,《活着》这本书,也曾经看哭了我,但却不是个人最喜欢的。

他的《在细雨中呼喊》,则是我这辈子看得最多遍的小说之一,至少几十遍,他的文风真的太有创造力了,让人沉醉!

还有一个就是他的短篇小说,也是极好的,不亚于他长篇的存在。

我认为单就作品来说,余华绝对够格拿诺奖,可没想到竟然是莫言得了。

关于为何不是余华先拿奖,而且至今未拿,我经过一番总结,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独特性与开创性不足。

余华的作品结构,叙述风格,特别是中短篇小说,和国外的博尔赫斯、马尔克斯、乔伊斯实在相近,独特性首先就不足够。其长篇代表作虽然很是悲情,但这也并不等于说就一定会获得诺贝尔评委的肯定。

多有人形容余华的作品,是谁谁谁的继承者,甚至有人说他的短篇小说,论犀利度,是最像鲁迅的作家,可问题在于:他继承了前辈们,又有谁来继承、追随他呢——博尔赫斯、马尔克斯这些作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的崇拜,余华作为追随者之一,难以拥有同等分量。

总而言之,余华的作品地位,在世界范围内,还称不上顶尖层次,并非是一定要拿奖的存在。

二、过于低产是硬伤。

说实话,余华的叙述能量并不强,他其实更擅长驾驭那种小中篇的故事结构,碰见长篇史诗类的,比如《兄弟》,他就有点捉襟见肘了,《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这些小说,更类似于那种精致的小长篇,恢弘度欠缺了些。

说穿了,就是作为小说家,讲故事的“体力”不够。

然而讲故事,却是莫言的长项,他就长期间热爱与此,其作品光在数量上就远超余华——这是一个小说家能量的体现。

别说莫言,就是残雪、阎连科等人的作品量都比余华要高出不少。

余华太精巧了,这是他的长处,也是他的短处。

三、诺贝尔评委的审美倾向

说实话,上面所列出的余华作品缺点,放在其他文学奖项上也许就不是弱点了,余华的作品本身,无疑是文学性与深刻度兼具的精品,就算放在整个诺奖历史获奖名单中,都未必会在平均水准之下!

总之,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了。

余华今年已经六十岁了,他依然是有可能最终得奖的。不过对于他来说,其创作巅峰早已经过去了,他新千年之后的作品不多,《兄弟》是最有分量的,评价上却是毁誉参半。至于《第七天》,看完之后更是叫人大跌眼镜,难以想象这是他的水平写出来的。

总之,不管余华能否最终获奖,我永远记得第一次读到他小说时的欣喜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