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 ( ) • 2023-02-01 23:48

当年,在北京一个地下出租屋里,余华和陈虹两人相对而坐,余华看着陈虹眼睛湿润了,他说:“我对不起你,没有给你幸福的生活!”陈虹却一把抱住余华说:“为了我,你离开了潘银春,放弃了幸福的生活来到北京,对不起你的人是我!”

余华出生于浙江省立杭州医院,他的父亲华自治是一位山东人,部队转业后在浙江省防疫大队工作。他的母亲余佩文则是绍兴人,是当时浙江医院手术室的护士长。余华还有一位哥哥名叫华旭。

1985年3月,26岁的余华与当时的海盐县文化馆文秘干部潘银春结婚。生活平淡且幸福,但是,余华心中有个文学梦,为了创作,他多次来到北京进修,认识了同班同学陈虹,两人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很快走到了一起。

余华回家之后,将自己的事情告诉了妻子潘银春,潘银春没有闹,也没有哭,而是告诉余华:“我知道你是个有梦想的人,这个小县城留住你,希望你能过得幸福!”

于是,1991年8月,两人离婚。1992年,余华和陈虹结婚,两人住在北京的地下出租屋里,过着清苦和贫穷的日子。

但是,陈虹并没有嫌弃余华,始终鼓励他从事创作,一次次地失败并没有让余华放弃,因为妻子陈虹的鼓励是他最大的动力。

余华认为陈虹对自己后来的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当时,余华想要写一部小说,叫做老黑奴,可是,陈虹听了他的创作思路之后,告诉他,这样写恐怕不行,你应该用第一人称代入,这样可能会更加吸引读者,而且,小说的名字也要改一改,因为这个老黑奴的话,可能受众面不高。

余华听了陈虹的意见,写出了《活着》。

而这时,张艺谋看中了余华一部作品,想要和他洽谈一下版权的问题,当张艺谋找到余华的时候,正赶上《活着》刚刚完稿,余华就推荐了这本书给张艺谋看看。

张艺谋连夜读完之后,很受震动,第二天就拿着20000块巨款买断了《活着》的电影版权。

这部电影版《活着》由葛优和巩俐主演,电影一播出就迎来了巅峰,收视率极高,在当时引起了业界震动。而且,因为电影的大火,带动了原著的销量,让余华一下子跻身于作家富豪榜,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活着》讲述一个人一生的故事,这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绎人生苦难经历的戏剧。

小说的叙述者"我"在年轻时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

在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听他讲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经历: 地主少爷福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福贵因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后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家乡他才知道母亲已经过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带大了一双儿女,但女儿凤霞不幸变成了聋哑人。

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

家珍因患有软骨病而干不了重活;儿子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与队长介绍的城里的偏头二喜喜结良缘,产下一男婴后,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而凤霞死后三个月家珍也相继去世;二喜是搬运工,因吊车出了差错,被两块水泥板夹死;外孙苦根便随福贵回到乡下,生活十分艰难,就连豆子都很难吃上,福贵心疼便给苦根煮豆吃,不料苦根却因吃豆子撑死……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贵伴随着一头老牛在阳光下回忆。

中国过去六十年所发生的一切灾难,都一一发生在福贵和他的家庭身上。接踵而至的打击或许令读者无从同情,但余华至真至诚的笔墨,已将福贵塑造成了一个存在的英雄。当这部沉重的小说结束时,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

《活着》是不失朴素粗粝的史诗,斗争与生存的故事,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残忍与善良的形象,在余华的笔下,人物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的苦苦挣扎。余华加诸于叙述的那种冷酷的意志,使小说超出了常规。

余华没有煽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每个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偶尔也有轻松、优美、善良的时刻……《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余华不遗余力地展示误导的命运如何摧毁人的生活。

余华的风格简洁而有力,直抵人心。小说的结尾令人难忘,唯一活着的老人福贵给他的老牛也取名叫福贵。叙述者看着老人和老牛在暮色苍茫中慢慢消失,留下他独自一人:"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同样召唤着读者。

小说在历史动荡的背景上以貌似冷漠的语调,织就了一幅人性的挂毯。其冷静的风格使读者与福贵同甘共苦,当好运垂顾他时,我们会欣然微笑,当他遭受厄运打击时,我们又会黯然神伤。悲剧总是接踵而至,令人无法喘息,一个作家甚至因此称《活着》是"中国的《约伯书》"。

这部小说感动了无数人,很多人在伤心失意的时候,都要看看《活着》,以此来鼓励自己更好地活下去。

当你人生处于迷惘期,当你情绪低落的时候,不妨看看《活着》,让你领悟人生的真谛,有需要的朋友,可以点击下面链接购买!

我是专注感情生活,点击关注不迷路,更多精彩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