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最新资讯频道 ( ) • 2023-02-08 15:07

最近去日本的话

下馆子千万要小心

出境游恢复正常,许多朋友开始往日本跑。但如果要在当地连锁餐厅尤其是回转寿司堂食,可千万多长个心眼。

在日本社交网络上,当下一大热门话题就是“堂食恐怖袭击”——受害者寿司郎,原本是日本回转寿司连锁店的龙头品牌,如今却门可罗雀。

这场风波的始作俑者是一个17岁的高中男生,在寿司郎用餐时拍了一个恶作剧视频:朝回转带上的寿司沾口水,把茶杯舔一圈再放回去,还舔了公用酱油瓶……

视频瞬间在日网炸开了锅,在tiktok上点击量超过4000万次,无数日本民众表达“再也不敢吃回转寿司了”。

因为这场闹剧,寿司郎母公司股价下跌了168亿日元;越来越多的“模仿犯”出现,吉野家、CoCo一番屋等其他知名餐厅也被卷入这场“恐袭”风波。

还没从疫情中恢复元气,日本的餐饮行业又因为“熊孩子”的恶作剧,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01 17岁熊孩子的恶行

回转寿司大家都很熟悉,厨房会把做好的寿司和食物放在循环运转的传送带上,客人可以随手拿下享用,最后按盘子数量计价,非常方便。

但是,如今的这场口水风波,却让这种经典的寿司店模式濒临绝境。

出事的这家寿司店位于岐阜县,这位金发的男生 眼看四 下无人“玩 性大发”,拿起桌上的公用酱油瓶舔了一口,迅速放回原位。

然后,他又从头顶上的架子上取下水杯,溜边儿舔了一圈又放回去,一脸幸灾乐祸。

最后,他把目标放在了传送带的寿司上。手指往嘴里一沾,把口水朝寿司上一顿涂抹,等着看哪个“倒霉蛋”会拿到这盘寿司。

这个恶作剧视频在网上果然爆了,无数日本网友陷入了深深的恐慌,毕竟回转寿司是他们最常吃的食物之一。

“天哪,我再也不敢去回转寿司店了,太恶心了!”

“这人图什么呢?这样恶作剧能带给他快感吗?”

“我知道这不是店家的错,但很遗憾,我不再会带家人去这种地方了。”

受害者寿司郎,是日本最大型的连锁回转寿司品牌之一,成立至今快40年,最近十年屡次登顶日本回转寿司排名第一,在中国广州等地也有分店。

这样量级的餐饮巨头,因为这一场恶作剧遭遇了大崩盘。

02 店家坚持严肃追责

寿司郎发表声明,表示事发地岐阜县正木分店已经更换了所有酱油瓶,清洗了所有茶杯。

然而人们已经真的吓得不敢去店里吃饭了,有媒体偷偷统计了某些热门门店的客流量和门口停车数,发现连平时30%都不到。

迫于无奈,寿司郎紧急发表公告,称临时改变经营方式,传送单上只提供点单商品,部分店铺将直接送餐上桌,餐具调料也将由店员提供。

“为了减少误触传送带商品的几率,我们在全国门店的顾客座位和传送带之间安装了透明亚克力板。”

愤怒的网友很快扒出了这个少年的真实身份,是来自岐阜县立岐南工业高等学校的二年级生,17岁未成年。

在全国责骂声中,父母带着儿子到寿司郎道歉了,父亲的道歉态度良好,谈到儿子的所作所为时甚至一度哽咽。

有媒体找到了他们家,母亲接受采访时表示,儿子非常后悔自己闯下大祸,一家人的情绪都很混乱,不知该如何是好,“剩下就看警方和商家如何判断,我们尽量想办法赔偿。”

寿司郎并不准备就这样放过这个“熊孩子”,仍然决定起诉他,从民事和刑事两方面追究其责任。

品牌发言人表示:“我们考虑了案件的规模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这种滋扰对其他回转寿司店也产生了很大影响,是一种威胁整个餐饮业食品安全的行为。”

据专业人士分析,如果真的进入后续的刑事审理,他最高将面临三年监禁,考虑到其还是未成年人,具体量刑将按照情节严重程度来后续裁决。

另外,这家人还将面临寿司郎的巨额经济索赔,数额很有可能达到上亿日元。

03 至今仍有大量“模仿犯”

然而,事情正在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 ……

在“恐袭”寿司郎之后,在日本社交网络上突然冒出了一大群“模仿犯”,效仿这种低素质的行为,在其他餐厅中偷偷留下自己的“作品”——

吃到一半的寿司被放回传送带上,肇事者疯狂偷笑;

把红姜丝撒得满桌都是,然后偷偷装回去;

拿寿司塞到嘴里,然后把公用的酱油对瓶吹;

把调料粉的罐子顶在嘴上,玩接吻游戏;

用公勺吃抹茶粉,干嚼后喷得满桌都是;

用公勺大口吃着萝卜酱菜,就差直接朝罐子里吐口水了;

别人点的冰淇淋上的蛋卷,拿下来咬一口再插回去……

受害的餐厅不仅限于回转寿司店,从九州的“資さんうどん”乌冬面,到吉野家、CoCo一番屋这样的国际知名连锁店,都没能逃过“堂食恐袭”。

“即便是让犯人背上一辈子都无法还清的债务,或者公开他们的真实照片进行社会制裁,都无法停止这样的疯狂。”有日本媒体这样分析道。

“在年轻人尤其是追求刺激的男生中间,许多人热衷于表现‘我很酷,因为我是疯子’,然后不顾后果做出愚蠢的行为。”

同时,这也是日本霸凌文化的经典一环,几个死党会相互挑衅,用“你害怕了吧?”“你果然是个胆小鬼啊!”之类的话,导致恶作剧行为升级。

“最后只有等到这波风潮过去,当有人做出这种行为时被嘲讽‘还在玩这种过时的把戏吗’,才会停止这样的恶作剧,这就是现在年轻人的心态。”

另外,对于家长来说,社交网络时代的青少年教育也是一个新课题。

不良行为会被无限放大、模仿,引起风潮,一个“小小的恶作剧”导致的严重后果难以想象。

比起事后声泪俱下的道歉,如何让孩子在网络流量的泡沫中活得清醒,才是父母更该想明白的事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外滩TheBund”(ID:the-Bund),作者:Cardi C,编辑:Cardi C,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