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 ( ) • 2023-03-15 17:54

文|令狐伯光

最近,亚洲电影节那边英皇有一票香港电影公布了消息,看下来就是谢霆锋成为古天乐过后,香港电影的希望了。这些加上《正义回廊》,还有黄子华的《毒舌律师》的大爆,我们发现香港电影好像有回春的迹象。

谢霆锋下一次分析,《毒舌律师》很多人说票房失败,哪里失败了,这电影网上说投资2217万港币。我感觉这个网络宣传投资是不是有水份?毕竟它又没有什么大场面,几位主演也不是高片酬明星,当时回本就要6600万港币。

这样本土电影其它市场票房注定不高,谁能预测一开始香港本土票房超过6000万?

总而言之,《毒舌律师》香港破亿,内地预测总票房1.8亿左右,现在肯定是大获成功,但它已经是一个例外了,不太具备可复制性。哪怕复制仍是仅限于本土,而如果要进入内地市场的话,创作者又只能变成像谢霆锋电影一样,就又回到了老路子。

这就造成了一个问题,为何内地观众对于《毒舌律师》这样的香港电影不买账了。

评分7.6,票房破接近2亿?《毒舌律师》是不是一部好电影

《毒舌律师》还在上映就不剧透了,其实哪怕剧透也没有什么好剧透的。这部电影为何能在香港大卖,如果你看内地票房排行前十和香港本土电影票房排行前十,你会发现一个很鲜明的现象。

那就是票房最高的电影还是宏观叙事,还有重工业大片为主,只是内地市场是《长津湖》《战狼2》《流浪地球》《哪吒之魔童降世》那类片子。

香港则换成了《复联4》《阿凡达》《蜘蛛侠》这些好莱坞大片。香港本土电影排行的《寒战2》《明日战记》等,你看也是本土宏观叙事和重工业商业大片。

这两个市场有一部电影非常相似,倒不能说题材类型,而是定位上相似。内地是迄今为止排名第二的《李好李焕英》,香港市场就是这部本土电影票房第一的《毒舌大状》,在我看来两部电影质量也都差不多。

所以,《毒舌律师》和《李焕英》一样都是我们眼中非典型电影,《李焕英》是关于上世纪父母一辈家庭关系的亲情电影,只是用喜剧类型来包装。

《毒舌律师》是一部关于底层挑战系统追求正义,强调情感力量冲破规则的电影。只是用香港擅长的律师法庭戏来包装。

两部电影最后都没有什么深刻的东西,《李焕英》最后用母亲也是穿越的来配合女儿,来完全内地上一辈父母对于子女的包容却牺牲了自己,子女巨大的亲情遗憾来完成了情绪宣泄。

《毒舌大状》最后冲突的主体只能避开,法律和人情那啥(你看了电影就知道了),在类型片上也没啥挖掘的,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部内地同类片子叫《全民目击》(表达类似),最后也是一种本土观众才能get到的情绪宣泄的“爽片”。

所以,这两部片子既没有商业大片的重工业奇观,又没有现在世界主流的所谓普世价值观。这个才能走得出去。只是普世价值因为国家实力有强有弱,中国目前还弱,所以有工业奇观的《流浪地球》系列已经走出去了,但走得还不远。

又没有各自类型片在哲学的表达啊,光与影的美学啊,再到叙事结构等等,反正类型片风格化上面有多大的探索和奠定,最后哪怕拿下本土顶级电影节多少奖项,但在同类类型片的影响很小。

《李焕英》之于内地喜剧片还不如开心麻花,虽然开心麻花的喜剧片已经够烂了。

《毒舌大状》之于香港律师片嘛,这片就是以前TVB香港法庭影视剧的套路。它的影响力有多大则要看,因为香港电影已经衰落得不成样子,难得有个本土市场票房神话的例子,很有可能会复制。

但这两部片子在本土市场以外地方,甚至本土市场get不到的观众都会觉得至于吗?现在“毒舌”的网友话难听一些都会骂答辩、烂片什么的。这种本土文化地域性的影视作品,对于社会环境不同的观众来讲,这是一个文化作品理解上不可逾越的鸿沟。

它很难在本土市场以外获得成功,因为其它地区的观众真的难以get到。

香港票房破亿,内地票房1.6亿?《毒舌律师》为什么会“水土不服”

我从小倒不是非常热衷看TVB律政剧那类,但偶尔也看过几部作品,这个电影原声没有丝毫理解上的障碍,但就是感觉这电影平淡,剧情脉络比较清晰但也基本没爆点,整个悬念的引导和反转都属于是看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级别。

但平淡归平淡也不能说是难看,起码不是拖泥带水的吧。

粤语区观众剪出来的短视频的什么高能场面,也就是燃点、泪点和笑点那些东西。我能理解他们为何又哭又笑,又燃又热血,但是没有办法做到感同身受的。

相较之下,《寒战》系列就是好看的香港商业电影。它也不需要什么深度,就是简单地让人觉得好看放松,有讨论度。但都是电影本身的内容,不会像这部吵来吵去。不是说粤语就是说假发或者是删减,电影本身的内容呢?场景呢?我觉得就足够说明问题了。

香港电影N多的剪辑和二创纯台词的名场面,也没见多少人拿粤语国语说事。

我能看得出电影本身很着重想要碰撞港人港片的情怀,02年的背景、传呼机、球场谈心、法院什么的,看得多港剧港片的都能找到很多既视感。特别王德敏这个角色,整一个就是《窃听风云》里面王德敏的翻版。

在香港本土市场那边票房大爆只能说是象征意义更大一些吧,好比《李焕英》在内地很多人其实觉得这电影也就那样,虽然票房大火但是德不配位,它就是个小品怎么怎么样的。

2023年春节档,可以说是疫情时代以后电影市场的一个复苏的象征,内地市场还更热闹,旧时代内地第一大导演+流量巨子和喜剧巨星+商业操作明显的电影、与20年级别的重工业大片科幻史诗的碰撞,内地网络舆论都打出真火了。

香港本土树一个典型出来无可厚非,这部《毒舌》也可以说是差不多的际遇。是香港电影后疫情时期,或者说整个本土市场范低迷时期的一个被立出来的新的标杆了。

我没有了解《毒舌律师》上映前后香港市场如何,但料来跟前《李焕英》《唐探3》一样,观众最终用脚投票了。只是内地人口多,市场大,同档期上映电影多,每次打得天翻地覆的。

《毒舌律师》是真正的复苏的象征,还是香港本土电影的回光返照,那就得看后续影响。

破纪录,香港电影复兴啦?太夸张了,港片的时间不多了

最后,我还看到很多网友为《毒舌律师》弹冠相庆,然后熟悉港片还会给你列举什么《正义回廊》《智齿》《手倦烟》《浊水漂流》等说香港电影复兴,只是内地审核不引进好好片子,相反你内地电影如何如何垃圾。

你问《毒舌律师》引进票房也就那样,他们会反驳说删减了,翻译成国语没那味——

之前写搞子说过很多遍,一个国地区流行文化传播最重要的还是经济(消费实力),人口(消费水平),市场(消费上限),这些带来的流行文化产业升级对于市场抢占,然后才是对外输出。

在14亿人口的内地市场崛起过后,港台市场早就衰落了,毕竟加起来才三千多万人口,这还不如5000万人口的韩国,这两年韩国流行文化都在明显衰落。这个还能延伸到有1亿多人口,经济衰落40年的日本文化市场。

上次的文章就有评论说,要说人口多那印度、孟加拉国那些市场岂不是最强?也不知道这些人怎么看文章的,先不说印度市场本来就不差,口口声声给你说了经济发展是怎么忽视掉的。

说到底,香港本土市场过于微弱,电影本土化的表达失去了2000年左右,经济和市场全面领先的那种文化吸引力,最简单的道理你说《毒舌律师》粤语味儿正,当你在台词,口音,造型上争辩,你就已经输了。

你要说粤语梗,周星驰电影粤语梗不比这电影多?但也不妨碍翻成国语后照样有人爱看,当离开那个文化环境加成这部电影还能成功就证明这才是真正的好电影,比如《让子弹飞》等。

之前的港片是有这样的作品,比如杜琪峰电影就很本土化。

这些电影就是上面所说的经典类型片,对于电影各方面都是有推动的意义的。

它们即使撇开所谓的港味,单从剧情和故事上来看也是经典类型片。港片最成功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不纠结于港味的时候,反而到现在视野越来越小,就只会纠结在本土这一亩三分地上折腾。

香港破亿,内地1.6亿?别逗了,《毒舌律师》救不了“港片”

还是那句话,《毒舌律师》香港票房不用讲影史第一,内地票房1.6亿已经很成功。如果不是有电影在香港票房破纪录的宣传效应,还有电影公司的积极发行,这部片子在内地票房最多几千万水平,甚至可能几百万水平,真不是夸张。

最后,影视作品的表达和现实是相辅相成的。有不少网友认为这部电影在香港火很正常,本来现实里年轻人就走向反方向,姓钟的都是反派,律师的假发套等等那些现实隐喻。

我们哪怕不讲这套东西,这电影本身就是一个2020年左右香港本土文化故事。2020年左右内地观众对于香港本土故事早就不再关心,香港律师文化和内地律师文化就是两个系统,它背后的两地民众关于法律爽点都不同,何况还有一定的观影门槛。

你看get到了喜欢也可以,你看了不喜欢也没什么,一方非得打压另一方嘛。

我只能说它还不如日剧《李狗嗨》,至少哪怕也是爽点,那边按照影迷形容还更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