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最新资讯频道 ( ) • 2023-03-20 21:00

《共同体》是中国之声决胜时刻联合体育大生意推出的体育商业主题对话节目,以“求同存异,聊聊大家共同关心的体育热点话题”为口号,每周一期,逢周五晚上10:00于中国之声《决胜时刻》栏目期间播出。

随着国内体育消费市场的扩大,广大消费者逐渐在体育消费过程中遇到各种类型的“坑”。体育消费的不如意场景有哪几种?消费者如何避免“踩坑”?业界应该如何自纠以维持市场秩序?正值一年一度的“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前后,3月17日,第112期节目讨论体育消费“避坑”指南。参与的“闲话者”是中国之声张闻,关键之道CEO张庆,体育大生意大湾区总监谭力文。

本文为本期节目文字精华回顾。

体育消费很难不“踩坑”

张闻:又一个“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来了。从1987年开始,社会各界在每年的3月15日都会宣传怎样保护消费者权益、唤醒和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随着体育消费市场扩大,如今广大消费者在体育消费领域也可能会遇上不少“坑”。“315晚会”就曾曝光某品牌千元篮球鞋的虚假宣传问题,近年又有健身房跑路、私教课停摆等现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体育消费陷阱的话题。首先请问两位,作为体育行业人,是否有被“坑”过?

张庆:进入体育消费领域很难不被坑。我早年在北京郊区某高尔夫练习场买了练习卡。练习卡规定在一定期限内使用完所有练习球数,否则剩余球数作废。唯一能保住剩余球数的方式就是续期。所以我为了不浪费已经买了的球数,来来回 回地续了好几次卡,但实际消费很少。最终大概是从可以打5000颗球积累到5万颗。后来练习场拆迁,连人带设施都不在了,只剩下5万颗球躺在我卡里。

张闻:最近某家知名瑜伽连锁品牌也倒闭了,我朋友是会员,同样在发愁后面的课程怎么办。

谭力文:近期露营火爆。我和朋友选中一个营地,在平台上订好一些套餐,套餐里包括食物等等配套。但实际到现场后,对方说一些食材没了,不好意思只能帮你换。最后给我的感觉就是这个营地在虚假营销。

高尔夫练习场是经典预付式体育消费场景 (资料图,图文无关)

张闻:还有一类常见消费体育陷阱是假货。像早年在莆田和晋江有很多品牌代工厂会仿制名牌运动鞋。近年国家加大打假力度,当地的制假情况是不是有缓解?

张庆:的确变化很大。莆田的鞋类行业协会在地方政府支持下,注册了集体商标“莆田鞋”。除了当地的企业共享这一个品牌商标外,当地也鼓励企业努力做强自有品牌,从而改变全社会对“莆田鞋”的认知。客观来说,由于低成本、高利润的诱惑,当地仍然有一些企业游走在灰色地带,但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和一些有远见的企业,都在为重塑“莆田鞋”声誉而努力。

张闻:第四类体育消费的坑,我觉得可能来自户外培训中的教练资质一环。我去学习冲浪、潜水或者滑雪,如果跟到一个不专业的教练,是不是运动伤害风险会比较大?

张庆:这反映的其实是我们专业体育教练供给不足的问题。需求侧这里,市场上有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价格区间的消费者,但供给侧方面完全无法给出有效供给。一方面是职业资格认定、评级机制等监督机制有待完善;另一方面是像滑雪这类季节性运动无法提供完整的全年职业发展保障,导致项目从业者相对不稳定。

不过这大概还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现象,先有需求再带动供给。我也期待未来官方方面去推动一些改变。

鼓励行业协会参与市场规则制定

张闻:张总提到资格评定,目前是国家体育总局在做,我们的期望在于尽快将这套评审体系铺开。同时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他们也希望能比较容易地明白教练所具有的资质的意义。从实际情况来看,当消费者去找教练的时候,对方提供的资质认证其实很多人看不懂。譬如我练普拉提,教室里挂着中文的、外文的证书,但我不知道这份证书的分量。应该大量消费者都有这种疑惑。

谭力文:不同运动有各自的特色和发展情况,所以首先比较难的是用一种通行的规定制度去评定不同项目教练员的资格。体育总局目前推动资格评定,也是要逐渐按照各个俱乐部的实际情况摸索。而就消费者而言,大概目前能做的只能是自己“做功课”,了解相应项目的评级方式。

就我自己而言,像足球的ABCE级教练认证是大概知道的,但普拉提就比较陌生了。可能做这一类科普的人比较有限。

冰雪热之下相关项目教练供给不足

张庆:除了政府和市场,还要一股重要的力量来自社会,狭义地说就是行业组织。正如力文所说,总局无法用一套办法适配不同项目。要加快资格认定工作的效率,其实可以靠行业组织、行业协会的来推动。

企业追求利润,会在商业前景的刺激下力争开拓市场。像这种资格认定有助于市场发展,他们会乐意推动。相比之下,政府强调公平性,主要是在法律保障等基础方面去做好基本框架,比较难直接顾及到市场需要。那些更适应市场需要的规则制定,理想情况下应该是由行业协会切入来做。所以近年来国家也在推动行业协会的实体化发展,激活体育行业组织的作用。

数字时代仍要慎防经典陷阱

张闻:资格认证的困境反映出消费市场日新月异,体育领域的新消费场景会带来新的市场不稳定因素,而能保护消费者的新法规、制度、政策的出台,存在滞后性。还有一种新场景也在近年比较典型,就是数字和体育消费的结合,例如云健身、网红带货等等。不过我感觉新业态之下还是“老陷阱”,那些带货之类产生的问题,多半还是假货次货的问题。是否能这样理解,在新场景之下,我们提防的仍然是虚假营销、虚假宣传?

张庆:确实是这样。而且我们可以从运动体验本身说起,运动分泌多巴胺,让运动者感到兴奋。兴奋之下就有可能产生非理性消费的冲动。所以消费者面对潜在消费可能的时候,还是要保持冷静。例如运动补给,我线上跟着大V练完之后大V推荐蛋白粉,但实际上我的运动强度和运动目的,是否真的需要蛋白粉呢?

还有一种带货是线上导流、线下办卡,我们进入实体店铺以后,还是回到经典的场景里,只是讨论有变化。什么“9.9元体验”,然后后面又“99元三天课程”,最后这数字越来越大,“原价3980元现价1980元”。这样一环扣一环,让消费者认为有持续的优惠,实际上还是一笔较大的支出,需要谨慎决定。

谭力文:像张总所说的新场景之“新”,在于数字化渠道方便了消费者和企业、品牌的至二级连接。以往要使用这种套路,至少需要企业与消费者直接接触,但现在通过手机、小程序,就能吸引消费者下单,更需要消费有一双火眼金睛洞察风险。

全民皆马,怎样选择合适跑鞋需消费者擦亮眼睛

张闻:感觉虚假营销可以切入的角度非常多,例如像跑鞋这种热门品类存在功能细分,这本来是好事,但是实际上那些有关细分功能、场景的描述可能反正隐藏着超出消费者需要的东西。

张庆:关于细分功能,我倾向于先看到好的一面。例如我自己脚掌比较宽,大部分正常宽度的跑鞋我能穿,但肯定不是最佳效果。后来某品牌推出宽鞋楦的跑鞋,我就有一种久旱逢甘露的感觉。

但虚假宣传或者过度宣传的问题也的确存在。现在碳板跑鞋很流行,宣传上说碳板提供的动能怎样助力提升配速。但碳板功能的发挥基于跑者本身具备一定水准,大致上说是6分钟以内配速的能力。而对没达到这个水平的跑者来说,碳板不但不是支持,反而可能成为拖累。所以负责任的品牌不但要细分产品适应什么场景,还要说清楚不适合什么场景,这才是客观的宣传。

净化市场需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张闻:发现那么多陷阱后,我们还是要提出一个关键问题,假如真的不幸“中招”,我们如何维权?张总,目前行业内最容易产生维权情况的应该是办卡跑路。目前有没有什么办法更好地维权?

张庆:相关管理部门持续在出台一些措施,处理预付费市场的乱象,例如地方指定行政法规,要求健身卡会员期限不能超过三个月。那假如消费者遇到对方说一年会员费有多优惠的时候,就要留个心眼了。

这一类措施属于前置降低风险。假如跑路情况真的出现,大部分企业属于有限责任公司,宣布破产就不再赔偿了,这种情况目前的主要维权形式是集体维权。权益受损的消费者联合聘请代表律师,这样可以分担独立聘请律师的成本和精力,还可以由专业人士追溯投资方和运营方名下还有什么其他资产可用于赔偿。

健身房是“跑路型”纠纷高发场景 (资料图,图文无关)

谭力文:对于小企业、小机构来说,例如小区的游泳池等等,通过消费者热线12315维权也是有效果的。最主要的是在消费过程中保留好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发票收据、广告页面等等。

张闻:从有哪些陷阱、怎样躲开陷阱到掉下陷阱怎么办,我们一路聊下来,发现所谓的“坑”只是表象,背后其实是行业野蛮生长将衍生出种种问题。假如行业进入到一个高质量发展状态,规则完善、消费者了解如何维权,商家就会以做好自身产品和服务来发力为主,而不是只想着给消费者设套。是否可以认为,体育消费者权益得到更好保护的前提,就是体育消费产业进入到一条高质量发展轨道?

张庆:是的。体育消费可以肩负一部分拉动内需的任务。从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到社交中释放压力,体育消费都能满足。这样一个备受期待的市场,发展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乱象。在这背景下,我们提倡高质量发展,其实是给行业组织和企业指导一个好的方向。过去制造业领域也经历了一段市场需求旺盛、供给相对不足的时期,导致市场鱼龙混杂,后来供应过剩进入红海期后,又重新整顿、努力恢复声誉。要想体育消费不出现这样的局面,就需要大家都坚持高质量发展。体育消费本身的目的在于追求健康、追求身心愉悦,一定程度上属于消费升级的体现,这更加要求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所以呼吁体育行业的企业千万不要急功近利,降低消费者对体育消费的信心。

张闻:今天很全面地覆盖到体育消费保障权益的方方面面。首先,消费者自身要提高警惕;然后更重要的是行业企业努力、政府助力,构建优良的体育消费大环境。感谢两位参与今天的节目,我们下期再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体育大生意”(ID:sportsmoney),作者:盛意,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