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3-03-22 12:58
水冰月的回答

并不是西游记弱化了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打不过猴”,是古代神魔故事中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西游记中的太上老君,在相关故事中,其地位,法力均属前列。

其他神魔故事中,太上老君和孙悟空的差距往往更大。

《杨景贤西游记杂剧》

那厮有神通难摸,艺高强名扬播。偷灵丹老子怎近他?盗蟠桃玉皇难奈何

西游记杂剧中,孙悟空的表现并不出色,大约为出场人物9~12名左右(此作品人物表现阶梯分明,不难排名)。

虽然光看这个数据不算离谱,但这个剧本中出场的角色本来就不多,这个名次可以说是观感很差了,但即使如此,孙悟空评价仍在太上老君之上。

元杂剧《二郎神锁齐天大圣》

则除是清源妙道二郎真君,方可破齐天大圣”……
既是齐天大圣盗了御酒金丹,料别的神圣,也近不得他……
似此可怎得了也!

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中,设定齐天大圣除去二郎真君之外,无神可敌,既齐天大圣已经强于太上老君。而通天大圣(参考上文,元杂剧中的孙悟空是通天大圣)是齐天大圣的哥哥,按原文描述,其实力大概率在齐天大圣之上,太上老君多半也不是对手。

《东游记》

马、赵侵掠八仙后阵至急,忽八仙阵中突出一员大将,手执铁棒,势猛过人,英雄无敌,众视之乃齐天大圣也。更不打话,直取马、赵二将。马、赵迎敌,斗至数合,大圣手起,一棒打下,二十万天兵没其一半。众皆失色。马、赵欲退,大圣又起一棒,马、赵挺刀齐隔,二刀皆折。

  正在危急,忽见老君、如来皆到,大叫:“敌将休斗,待我讲和。”大圣方才住手。

东游记中的孙悟空实力定位不俗,太上老君很大可能也不是孙悟空的对手。

《后西游记》

小行者听见,气得暴躁如雷,狠的一声道:“就连天也要撞通了。”双手攥着铁棒,尽力往上一跳。他一跳,带着圈儿就似弩箭一般往空中直射。不期恰遇着李老君带了两个道童儿在空里过,却不提防这小行者,套着个圈子,持着铁棒,兜裤裆里往上一撞,直撞着李老君的卵包,一时疼痛难禁,呀的一声,一个倒栽葱跌倒在空中。

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已成斗战胜佛,证菩提。是“玉皇也不敢以权势加他,我佛也不敢以神通压他”的顶级定位,全书中除去如来,没有任何角色有希望强于孙悟空,太上老君自然也不能免。

《西游补》

只听得一个叫做太上老君对玉帝说:“你不要气,你不要急。此事决非别人于得,断然是孙行者弼马温狗奴才小儿!如今遣动天兵,又恐生出事来;不若仍求佛祖再压他在五行山下,还要替佛祖讲过,以后决不可放他出世。

西游补中,幻境老君建议玉帝求佛祖降服孙悟空,虽然这并不是真实的老君,但要迷惑孙悟空,应当具备一定的逻辑合理性,则西游补作者也大概率认为老君无力对抗孙悟空。

《锋剑春秋》

大圣道:“老孙如何知道,若是老孙出得来,我就到兜率宫走走,难道老李不送我十颗八颗仙丹,救你兄长。”
——
早惊动阵内众神,齐声道:“不好了,反天宫的又来了!”吓得五斗三曹,胆战心惊,九曜星官退避,二十八宿躲藏,五雷四帅侧目,不敢仰视

锋剑春秋中,孙悟空的表现不俗,二郎神,哪吒,火德星君,李靖,九曜,二十八宿……等天兵天将联手组成的五雷神兵阵,连仰视孙悟空的勇气都不敢生起。对老君也是不以为然,称其为老李,认为老君必定会给自己面子,当然这部作品中的老君实际上也不是弱者,因为此书与封神演义有传承关系,老君作为三教圣人,实力定位也是不低的,只显著弱于观音,鸿钧/盘古,五精之祖。

锋剑如果要详细论武排名,也是个大工程,这里不过多介绍,总之这部作品中的老君具有不算低的可能性弱于孙悟空。

如西游记泉州傀儡戏,升平宝筏等戏剧作品中,太上老君往往作为一个铺垫孙悟空实力的垫脚石出场,这里也不过多介绍。

总而言之,太上老君弱于孙悟空,是古代多数作品的共识,因此可以说古人从来就不存在“太上老君强于孙悟空”的初始印象,弱化到不如孙悟空自然就无从说起了,西游记原著的太上老君,在老君相关古代故事典籍记载中,无论实力地位人品等,均属前列。

古代道士在点评西游记时,将西游记视为丘处机的作品,好评颇多,也并未认为西游记弱化,冒犯了太上老君。

那么问题来了,开天辟地的太上老君,为什么会打不过孙悟空呢?这难道不是一种弱化?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作品的内容取决于作者的认知和爱好,太上老君这种虚构人物有多强纯粹取决于作者个人的想法,并不见得所有作者都承认太上老君是开天辟地的创世之神。

其次,开天辟地与其在作品中的相对地位也没有绝对联系。


以三宝太监西洋记为例:

哪一个是道家?这如今普天下观里供奉的太上老君的便是。这太上老君却怎么样出身?原来老君住在太清道境,乃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他化身周历尘沙,也不可计数。

三宝太监西洋记中的太上老君,就采用了道教典籍的说法,是元气之祖,天地之根本,化身周历尘沙。

这个九龙神帕,原是太上老君受生的胎衣儿,斗方如寿帕之状,纹成九道飞龙。若是罩将下来,任你就是天神天将也不能逃,莫说是个凡夫俗子。
——
把个九龙神帕收将回来,原来这些毛道长有好些弄嘴。怎么好些弄嘴?一个在帕上,一个在帕下,一个在帕前,一个在帕后,一收收将回来。这正叫做:夜静水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哪里有个甚么道长?天师道:“看这些毛道长不出,尽有些本领哩!”没奈何,只得拜求国师。
——
佛爷爷,你说这四个道长是哪个?”佛爷爷道:“正为不晓得他是哪个,特来相拜。”玉皇道:“佛爷爷,你有所不知,这四个道长就是金毛道长打头踏的四个人。”佛爷道:“那打头踏的是青龙、朱雀、玄武、白虎四个神道。”

但是和他一起降生的胎衣,却对白,青,黑,红毛道长毫无作用,根本无法生效,而这几位道长,只不过是真武大帝部将金毛道长的召唤兽,实战表现远不如不用任何法宝法术的金毛道长。

而金毛道长不用法宝,尚且不是马,赵,温,关四帅联手的对手,使用了从真武大帝手里窃取的法宝之后,却能够打退天庭的哪吒,李靖,左辅右弼,左天蓬,右黑煞,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二十八宿,九曜星君,马、赵、温、关、邓、辛、张、陶、庞、刘、苟、毕,风雷电雨,森罗万象,诸天诸圣,清净弥摩联手,实力之增幅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但就算用了法宝,金毛道长仍然不是佛门中青狮白象的对手。

又只念得这一声佛,脚底下就走出一个青萎萎的狮子来。那狮子一长,也长在半天云里,便撑着个宝贝,撑了一会,狮子又渐渐的长将起来。金毛道长怕带了他的宝贝去,划喇一声响,却又收回去了。

青狮白象明显胜于使用了法宝的金毛道长,用法宝的金毛道长又和不用法宝的金毛道长实力有天渊之别,不用法宝的金毛道长已经强于青龙、朱雀、玄武、白虎。太上老君的伴生法宝对青龙白象朱雀玄武已经毫无作用。

则青狮白象与老君的实力差距,真是大得难以想象。

太上老君虽然是天地之根本,元气之祖宗,也就是生成世界的创世之神,但是他的实力与青狮白象相比还是渺小无比,微不足道。更不可能和西洋记中真正顶级的观音菩萨等人相比。


以二郎神锁齐天大圣为例:

[冲末外扮元始天尊领仙童上][云] :
太极初分道在先,清阳居上以为天。
鸿蒙之始吾为长,历代尊崇亿万年。
吾神金阙玄元玉清圣境元始天尊是也,生於天地未分之先,道在太极鸿蒙之始。混沌如鸡子,滋萌元气,混而为一,是太初也。自阳清者为天,阴浊者为地,阴阳既判,各有一端。吾乃九天之祖,万圣之宗

锁齐天大圣中,太上老君与元始天尊为同一人,是九天之祖,万圣之宗,太极之体;

他的后辈乾天大仙,分天地日月之形,变阴阳昼夜之数;

他的化身真武大帝,仅仅出生,神光就照耀世界,令国土变成金玉祥瑞之兆;

锁齐天大圣剧中的太上老君格调比开天辟地更高得多,但太上老君的实力定位依然不如齐天大圣,通天大圣与二郎神。



以锋剑春秋为例:

又在怀中取出一件宝贝,名为无极图。未开天地之先,混然一气,化为太极,分清理浊万物之宝,任他诸般兵器,各样仙珍,见了此图,不能伤害,却收诸般的宝贝。此乃无当老祖的珍奇,比杏黄旗更强十倍

锋剑春秋中,无极图明确是能开天辟地的法宝,然而实力只有在海潮之上的南极,已经展现了仅略逊无极图的太极图在手,仍然恐惧五雷神兵阵,仍然对哪吒毕恭毕敬:

南极陪笑,口称“上神听我一言,我出家人此来,原非为救孙膑而来,不过到阵中看看方向如何,要与五雷真人讲明说和,乞上神开一条路径。等我出家人进去走走。”哪吒道:“既是如此,上仙进阵,总要小心。”说罢,就让开大路,南极子就催鹿进阵,举目一看,只见门门有将,处处有神,五斗三才,九曜二十八宿,各按次位,凶星恶宿,密布四方,电母推闪,雷鼓高声振耳,南极子看罢,心中骇异:“此阵果然利害。”


猴王笑道:“不是老孙夸口,怕什么天兵百万,要破他阵势,又何难哉。”白猿道:“果然大圣去得,莫说一座五雷阵,就是十座、百座,不够大圣一顿金箍棒打破了。”

海潮圣人有了无极图,仍然被五华帝君认定奈何不得龙须扇+杏黄旗,而龙须扇又抵挡不住五雷阵内五雷四帅中的二郎神:

五位帝君齐声说:“老祖休得如此,若是后辈的道友请来,法力也不高强。若是要请先辈老祖,俱与南极子先辈的道友同为联手,且他们不在劫内,不肯下山来。就到各处去借法宝,他们有杏黄旗、龙须扇,也不能治他们。”

海潮圣人有了无极图,实力定位仍然明显不如五华帝君联手:

老祖观见五方五帝君,一齐杀来,来得好利害,比不得海潮老祖和他的二十四洞真人

五华帝君中的东华本来就是二十四洞之首,故可得无极图不如四华。

南极子已经对海潮圣人使用了削花金刀(老君元始联手炼制而成,设定显著胜于无极图),龙须扇,太极图,却仍然认为先天乾坤袋威力太大,不肯使用:

他就把先天乾坤袋晃一晃,现出一间房子宽大,口里冒出一股白青的气。青属阳,白属阴,此宝名为阴阳二气。这股青白气飞来,不论仙凡之体,扑在身上就如绳缠索缚一般,就把人吸进去的。就是南极老祖与海潮圣人,连战几场,亦不肯轻用此宝。今见五老帝君利害,才下此毒手,把先天乾坤袋打开,去收五老帝君。

无极图虽然是开天辟地的奇珍,但就算是对阐教二代掌教南极子来说都不足为惧。

无极图未必能胜五雷四帅中的二郎神哪吒,二郎神哪吒只是五雷阵的一小部分,一百座五雷阵都不配成为孙悟空的对手,无极图虽然可以开天辟地,但和孙悟空的定位仍然有天渊之别,差得太远了,没有哪怕一丝一毫的可比性。


以东游记为例:

却说王母者,即龙堂金母也。以西华至妙之气,化大生于伊川,姓猴氏之乡;名回,字婉于,一字太虚。位于西方,与东王公者理二气,调成天地

东游记的西王母与东王公,理二气,调成天地,也是典型的开天神。

但是西王母却因为老君送的一幅字大喜,与八仙同游,并平辈而交,则至少西王母并没有因为开天辟地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利地位。

所以就算太上老君真的开天辟地了,也不代表他在作品中的地位有多么高。我们还是要通过实战战绩等多方面来衡量他的定位。

就算老君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开天辟地创造宇宙,作者也有自由设定老君不敌小钻风,老君还是可以打不过精细鬼,白骨精依然可以强于太上老君。


现在我们回到西游记:

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尚坐于太清之右;佛如来是治世之尊,还坐于大鹏之下;孔圣人是儒教之尊,亦仅呼为夫子。

西游记中,老君确实被称为过开天辟地之祖,但是开天辟地之祖一定是指老君开天辟地了吗?这个不见得。

车王府曲本封神演义中,女娲被旁白强调因为炼石补天,故为“开天辟地之君”。

古籍中,开天辟地经常用于代表时间点,代表开创性的事业,这些都不过多介绍。

西游记中,人参果树是天开地辟之灵根。可能会有人说天开地辟不是开天辟地,我们先不说这两个词在古文中就是一个意思,在四游记中的西游记传里面,人参果树明确是“开天辟地之灵根”,难道说明这个版本的人参果树也是创世神明?

有人说,如来治世,治世是动词,因此老君开天辟地也是一个动作,既老君劈开混沌,创造天地。而且老君如果只是年纪大,如何有资格能够与治世之尊并列?

然而西游记中治世的不止一人:

 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


玉虚师相真仙地,金阙仁慈治世门。上帝祖师,乃净乐国王与善胜皇后梦吞日光,觉而有孕


弥勒笑道:“我为治世之尊,慧眼高明,岂不认得你!


三皇治世,真武治世,弥勒也治世,治世的人在西游记远不止一人,除了这些,玉皇大帝等应当也可以称为治世尊者,并且玉帝管辖的范围和权限还在如来之上。

既然要严格对应,那么太上老君的开天辟地应该也不是一人,既老君与一大堆人合作开天辟地,这样的话太上老君肯定是毫无疑问可以做到的,西游记中就明确太上老君炼石补天,老君当然毫无争议的可以开辟天地的一部分:

那魔不知是个见识,只道是句老实言语,就将根本从头说出道:“我这葫芦是混沌初分,天开地辟,有一位太上老祖,解化女娲之名,炼石补天,普救阎浮世界;补到乾宫夬地,见一座昆仑山脚下,有一缕仙藤,上结着这个紫金红葫芦,却便是老君留下到如今者。”

这并不是对太上老君有什么偏见,只要有证据,别说是太上老君,就算作者说精细鬼开天辟地也是他的创作自由,而是确确实实用这段话证明老君是西游世界观创造者,作为证据力度还不足够大。

老君或许确实可以做到开天辟地,或许确实曾经开天辟地,但这段话不是多么充足的证据,并且是否开天辟地也并不那么影响老君的书内定位。老君就算真开天辟地了也不是强于虎先锋,铁背苍狼,奔波儿灞,有来有去的决定性和必然证据。

好猴精!有诗为证。诗曰:
  混元体正合先天,万劫千番只自然。渺渺无为浑太乙,如如不动号初玄。
——
我有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
——
沙和尚满眼垂泪道:“师兄!可惜了你,亿万年不老长生客,如今化作个中途短命人!”
——
本性圆明道自通,翻身跳出网罗中。修成变化非容易,炼就长生岂俗同?清浊几番随运转,辟开数劫任西东。逍遥万亿年无计,一点神光永注空。”此诗暗合孙大圣的道妙。

西游记中的一劫,既十二万九千六百年,天地终焉而又开辟一次,而孙悟空是万劫不坏之体,开天辟地根本伤害不了孙悟空。

而阴阳二气瓶,八卦炉,红孩儿的火焰,百眼魔君的金光阵等,均能对孙悟空起到一定作用。那么西游记中的开天辟地也未见得有多高的输出定位,或者开天辟地是一个缓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老君就算能开天辟地也一样不见得实战水平有多么高超。




接下来我们说说化胡为佛这个典故:

说到化胡为佛,如果从典故渊源,西游故事逻辑等方面讲起,要说的东西太多,足够写一篇漫长的论文,所以这里就省略掉大部分内容,我直接说一个结论:

化胡为佛这个典故的核心来源——化胡经内,太上老君并非佛门创始人,道门并不>佛门,化胡经老君是佛门弟子。

是的,这个结论非常反常识,但它是既定事实。

化胡经虽然被焚毁,但目前仍然有残卷,只言片语通过各种途径留存于世,其中的内容可供参考,下面我们看一些目前其他书留存的化胡经片段: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化胡经》云:「【天下大术,佛术第一。】」《升玄》云:吾师化游天竺。符子曰:『老氏之师名释迦文,此道齐经。」又云:「称仙梵天,称佛隐文,外国读经,多是梵天,道士所好,梵即佛也。」此即学佛久矣。由称梵也。又《灵宝》三十二天,大梵隐语,天各八字,诵之万遍,即飞行七祖,同升南宫。此又道士学佛之证也。然道士止知学梵,亦不知梵是何佛,愚而信之。亦应有福,不知可笑以不。

此书记载,化胡经中,称“佛术第一”

《化胡经》云:「老子化胡,王不受其教。老子曰:『王若不信,吾南入天竺,教化诸国,其道大兴,自此已南,无尊于佛者。』胡王犹不信受曰:『若南化天竺,吾当稽首称南无佛。』

老君传佛道,称“无尊于佛者”。


《涌幢小品》


释迦为三十三天仙延宾宫主。 【 酉阳杂俎。】 又为忍辱仙人。一曰老君乘日精。入净妙夫人孕。为释迦。 【 见化胡经。】
——
化胡经称【老子投净妙夫人体为释迦】。则玄妙、净妙、皆老子母也。

此书中记载,化胡经老子投胎为释迦(此处与敦煌残本相出入,可能是出自不同作者,也不排除为伪造)。


《辩正论》

化胡经云。罽宾国王疑老子妖魅。以火焚之安然不死。王知神人举国悔过。老子云。我师名佛。若能出家当免汝罪。其国奉教昔为沙门也。

此书中记载,化胡经中老君自称其师名佛。

也就是说,不止一本书中记载,化胡经内,也是佛门第一。

这时候可能有朋友就不服气了,这怎么可能呢?这根本不符合逻辑啊!

道教徒怎么可能会写一本老君拜佛为师的经书来“羞辱”佛门?这不是脑子坏了吗?最基本的逻辑都不能自洽吧。

是的,所以我一开始也怀疑这些内容,是否是佛教徒为了泄愤胡编乱造,要证明化胡经老君是佛弟子,还需要更多证据。


敦煌留存老子化胡经残卷

至于阗国毗摩城所。【尔时老君举如来节】。招诸从人。

此经中记载,老君举如来节而说法,这与前面的内容互相印证。

我衣素服。手执空壶。置精舍中。立浮屠教。号清净佛。令彼刹利婆罗门等而奉事之。以求无上正真之道。

佛法为“无上正真之道”,又与前面列举的文献中一些说法吻合。

难道化胡经的内容不是老子教化释迦吗?这怎么可能呢?如果是老君拜佛为师,佛教徒为什么要反对呢?

答案是,化胡经内容,的确有老子教化释迦。

桓王之时。岁次甲子一阴之月。我令尹喜。乘彼月精。降中天竺国入乎白净夫人口中托荫而生。号为悉达。舍太子位。入山修道。成无上道。号为佛陀。

化胡经中,老子令尹喜投胎,号为悉达,也就是释迦牟尼如来,的确是释迦牟尼的师父。

那么这种矛盾是怎么回事呢?其实并不奇怪,只需要破解一个常识性错误就能理解——如来≠释迦牟尼。

在佛教典籍中,释迦牟尼如来仅仅只是一个小辈而已,有无数的佛诞生在释迦之前,释迦如来并不等于佛教创始人。

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所有的佛都可以叫如来,因此,太上老君是释迦牟尼如来的师父,但同时也是更古早的如来古佛的弟子,这并不矛盾。

无论西游记还是佛教典籍,释迦如来都不是佛门的创始人。

我在雪山顶上,修成丈六金身,早被他也把我吸下肚去。我欲从他便门而出,恐污真身,是我剖开他脊背,跨上灵山。欲伤他命,【当时被诸佛劝解】,伤孔雀如伤我母,故此留他在灵山会上,封他做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

西游记中,释迦如来刚成金身之时,灵山已有诸佛。

释迦如来成金身明确在此劫寅会之后,与孔雀大鹏出生在一个时间段,则如来辈分也远不如赞诗中观音过去劫所遇的无垢佛。

那么在西天已经有佛的前提下,老君要点化释迦如来成佛,就必须加入佛门,自己先成佛,然后才能教如来成佛,这大概是西游记和化胡经的逻辑。

你道他既变了苍蝇,那宝贝却放在何处?如丢在路上,藏在草里,被人看见拿去,却不是劳而无功?他还带在身上。带在身上啊,苍蝇不过豆粒大小,如何容得?【原来他那宝贝,与他金箍棒相同,叫做如意佛宝】,随身变化,可以大,可以小,故身上亦可容得。

西游记原文,老君的葫芦与金箍棒,俱为“如意佛宝”,既老君也是佛门中的一员,有佛的身份,老君要化如来成佛,首先自己也必须是佛。

而如来在西方,实力地位第一:

瑞霭漫天竺,虹光拥世尊。西方称第一,无相法王门!

就算西游记真的采用化胡经设定,那么老君也既不是佛门创始人,也不是佛门实力地位第一的人,仅仅是释迦如来的一个师辈而已。这很难说明多少问题,释迦如来的佛门前辈本来就有很多,但均不及释迦如来。

行者闻得,急纵云跳到空中,对他大叫道:“你这个七佛之师,慈悲的教主!你怎么生方法儿害我!”

如西游记中,观音乃七佛之师,任何版本的七佛,都包括释迦如来,既观音是释迦如来的师祖,但观音的西游佛门地位仍然不如释迦如来(西游记中的弟子不代表是对方徒弟,如唐僧对金池长老,扫地的道人自称弟子)。

如果坚持认定西游记采用的就是化胡经的原始设定,老君是释迦如来的师父,联系全文也无法得出老君的实力高于如来的结论。

并且同理也应该承认根据原典设定观音是如来的师祖,辈分高于老君。

也应该承认老君是佛门弟子,道教是佛教的附庸。

以我个人的态度来看,我认为这只是作者为表述“三教合一,佛中有道,道中有佛”的理念所做出的模糊处理,并无深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