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3-03-23 07:40

今年2月底,为期3天的“男德班”在北京率先开课,左一为方刚 受访者供图

“男德班”学员模拟孕妇生产 受访者供图

2017年,顾伟接受央视采访画面

《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2019)》截图

“男德班”学员模拟抱孩子 受访者供图

受访者供图

原创 王恺雯 观察者网

今年妇女节前夕,一个被称为“男德班”的工作坊在北京开启。为期3天的课程中,学员们腰缠水袋体验孕妇的艰辛,学着如何照顾婴儿、打理家务,也学着如何与伴侣沟通。

这不是“男德班”首次进入公众视野。

2015年,各种“女德班”大行其道之际,“男德班”应运而生。但与鼓吹“三从四德”的“女德班”不同,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性别学者方刚发起的“男德班”倡导性别平等、男性参与,反对性别暴力。取“男德班”这个名字,既是对“女德”的讽刺,也为了引人关注。

尽管如此,当年“男德班”响应者寥寥无几。看客大多带着猎奇、质疑的目光,更有媒体直言,“男德班”不符合国情难以为继。

8年后,“男德班”卷土重来,参与者多了不少。“男德班”上海小组带领者、上海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张智慧对观察者网表示,这些年大家性别平等意识提高了不少,舆论对“男德班”的接受度也更高了。

我国推进男女平等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仍有相当的市场。

“男德班”强调“男性参与”。在张智慧看来,传统观念认为女性更擅长照顾孩子,但无论母亲还是父亲,谁都不是天生就会照顾孩子,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和训练中学会的。另一方面,传统观念对男性气质也存在刻板印象,但男性也是多元的,也可以表达脆弱。

今年2月底,为期3天的“男德班”在北京率先开课,左一为方刚 受访者供图

“男德班”想传授什么?

“男德班”的全称,其实叫“好伴侣好父亲:全参与型男性工作坊”。发起人方刚曾对媒体解释,他希望通过“男德班”推动男性参与,承担家庭、职场等触及性别平等领域的责任,包括反对性别暴力、承担家务、养育孩子,以及一些传统上被认为属于女性领域的事情。

2015年10月,首届“男德班”在北京举办。张智慧记得,当年“男德班”招生遇冷,只有2人主动报名缴费,参加的更多是志愿者。现在却是另一番景象。

2022年9月15日,“男德班”开始招募各地“带领者”团队,为时隔8年的重启做准备。到9月30日,已经有14座城市的17个小组报名。

最终,来自深圳、上海、成都的三个小组被确定为首批“男德班”带领者团队,他们将于2023年5月至7月在各自的城市开启“男德班”公益培训,每期限额15人。

“上海这边目前已经有10人左右报名参加,距离报名截止还有一个多月,4月可能又会有一个小高峰。”张智慧说。

他透露,报名者中,一部分是自愿参加,认为课程对将来步入婚姻或处理两性关系有帮助,有人是在伴侣关系或亲子关系中出了一些状况,有人本来就从事心理咨询或社工工作,希望将来开办类似的工作坊。还有一部分是经女友或妻子推荐报名。

上月底,为期3天的“男德班”在北京率先开课,参与者既要学习如何与伴侣沟通、拒绝家庭暴力、反思“大男子主义”带来的伤害,也要学习如何做一名准父亲,如何照顾婴儿、分担家务,还要腰缠10斤左右重的水袋,体验“怀孕”与“分娩”的艰辛。

“男德班”学员模拟孕妇生产 受访者供图

张智慧表示,上海“男德班”的课程内容与北京大致相同,但会加入更多职场方面的培训与讨论,例如怎样与同事保持友好关系,反对职场性骚扰、职场暴力,以及其他公共领域的男性参与问题。

张智慧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项目共同负责人,这同样是一个由方刚发起,反家庭暴力、反性别暴力的项目。在2013年成立之际,邀请演员冯远征、梁丹妮夫妇担任形象代言人。

回忆起这些年接触的“白丝带”援助对象,张智慧印象最深的是顾伟。2014年,顾伟曾经以家暴施暴者的身份,持续数月拨打“白丝带”家暴救助热线。2015年,他又在方刚的邀请下,参加了首届“男德班”。

尽管这些补救工作最终没能挽回妻子,但如今的顾伟,已经从一个家暴施暴者成为了一个反家暴志愿者和宣传者。“这是非常大的变化。”张智慧说。

2017年,顾伟接受央视采访画面

“谁都不是天生就会照顾孩子”

方刚曾表示,“男德班”的实质是“男性参与”,让男性不再缺席家庭生活。

“男性参与”理念在1994年的开罗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中被首次提出,该文件指出,各国政府应促进和鼓励妇女和男子平等参与家庭责任的所有方面,包括计划生育,育儿和家务。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通过《北京宣言》,鼓励男性“充分参加所有致力于平等的行动”。

1995年,我国政府第一部关于妇女发展的专门规划《中国妇女发展纲要(1995-2000年)》指出,提倡夫妻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和抚育子女。

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促进男女平等分担家务。倡导夫妻在家务劳动中分工配合,共同承担照料陪伴子女老人、教育子女、料理家务等家庭责任,缩小两性家务劳动时间差距。多地也相继推出相关文件,在共同履行家庭责任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中国妇女报》日前评论指出,虽然我国推进男女平等工作不断取得进展,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而这种传统观念的存在一方面会让参与工作的女性更加辛苦却得不到理解;另一方面,也在阻碍更多“主内”的女性参与社会劳动,失去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发布的《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2019)》指出,在时间利用调查的各类活动中,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是性别差异最大的两个类别。

具体而言,男性用于有酬劳动的日平均时间为467分钟,比女性多47分钟;而女性用于无酬劳动的日平均时间为270分钟,比男性多106分钟。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时间合计,女性所花费的平均时间比男性多59分钟。

《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2019)》截图

2018年底发布的《中国时间利用调查研究报告》显示,女性无酬劳动(包括家务、照料老幼、公益活动等)的日平均时长为3.25小时(195分钟),男性为1.10小时(66分钟)。全国女性无酬劳动的参与率为77.4%,比全国男性参与率高36.2%。

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女性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和家庭双重压力。

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的建言聚焦男性育儿责任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丁磊提出,推出夫妻共用产假制度,提高男性共同抚养责任。全国人大代表、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林勇则建议,男性产假为42天以上。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副主席林怡提交的《关于采取积极措施鼓励用人单位创造男女平等就业环境的提案》,提出落实父母育儿假和男性陪产假,可以平衡两性生育用工成本差异,营造有利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同时,也可以强化男性育儿责任,分担女性育儿压力,有利于提高女性生育意愿。

“男德班”学员模拟抱孩子 受访者供图

张智慧认为,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可能出现“恐婚”“恐育”的情况。从“男德班”的角度,鼓励男性参与有利于改善伴侣关系,对亲密关系以及亲子关系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很多人恐惧、害怕,不愿意生育、不愿意进入婚姻,他们可能看到了一些现实中的案例。例如一些女性觉得,你把和生育、养育有关的事都让女性去承担,那还不如自己一个人过。如果男性能更多地参与进来,分担育儿责任,相信会提高女性的生育意愿。”

“另一方面,‘男德班’希望通过‘异性体验’,让男性对婚姻和育儿有更为具体的感受,也让他们看到其他好父亲、好伴侣是怎么做的,消除一些人对婚姻和育儿的恐惧。”张智慧说。

谈及社会分工是否受限于男女生理差异,张智慧表示:“生理性别是天生的,例如怀孕这件事只能由女性去做,但很多差异也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来弥补。例如我们通常认为男性的力量大于女性,但普通男性的体能相较于女性运动员也会有很大差距。”

在张智慧看来,很多技能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被划分了性别,“我们的文化鼓励女性从小玩过家家游戏,去做护士,好像女性更擅长照顾孩子。但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谁都不是天生就会照顾孩子的,都是在后天的教育和训练中学会的。这也是我们要在‘男德班’里讨论的问题,我们要挑战这些观念。”张智慧说。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学习如何做“好父亲”“好伴侣”,“男德班”课程还设置了“反思支配性男性气质”这一板块。

张智慧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男性的“规训”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

“在课程上,我们会让大家反思传统观念中,大众对于性别气质的刻板印象有哪些。在刻板印象里,男性就应该是强者,地位高、有支配能力,事业也很成功。但实际上,社会上男性是多元的,有的赚钱能力没那么强,有的个子比较矮,社会地位也不是很高。男性在这种环境里,可以去表达脆弱。”

受访者供图

“争论多了,说明大家更在意了”

也许是过去“女德班”的种种乱象过于“深入人心”,尽管“男德班”的本意在于推动性别平等,也难免受到外界争议。

不少人对“男德班”的称呼感到不适,有网友评论:“‘男德班’这个名字就足以让人产生抗拒心理了”,“建议把名字改了,不论是男德还是女德,名字中就带着一定的局限性,让人有种说不出的难受和束缚”……

面对质疑,方刚曾表示:“我们就是要吸眼球,活动的意义在于倡导,把这个声音传递出去。”

张智慧认为,“男德班”的表述除了更利于宣传之外,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德”这个字并非不可提,“关键在于,‘德’的内涵是什么?”

“从前的‘德’可能是男尊女卑,但从‘男德班’的角度,今天的‘德’,就是性别平等、非暴力的。注入了这样的内容,我认为叫‘男德’也不是不可以。”

张智慧表示:“我们只是进行宣传和倡导,不可能让大家都满意。做倡导活动,保持一定的争议性没有问题。这种争论是有好处的,可以更清楚地看到我们社会对‘男德’和‘女德’本身就存在着不同要求,能让我们重新去讨论‘德’。”

近年来性别议题越来越敏感,尤其在网络平台,新闻事件一旦涉及性别,就很容易爆发口水战。

在张智慧看来,争论多了,说明大家对性别议题更在意了,“过去大家对一些陈旧观念习以为常,现在则更为敏感。在性别上作为相对弱势一方的女性,发出的声音更多了,她们对旧有的性别安排、性别分工和性别文化提出了更多的质疑和挑战。”

“当然,我们国家女性地位确实在提高,一些男性可能感觉受到了挑战,觉得你们已经很好了,还有什么不满意,你们自己也有很多问题。”

张智慧认为,随着大家性别意识的觉醒,看待性别议题的标准也会发生变化,“在这个阶段,出现激烈的争论乃至对立都是必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方会更了解在性别议题上哪些问题是无法接受的,哪些问题是需要去协商、去讨论的,双方也都可以‘教育’到彼此。”

来源|观察者网

原标题:《当男人上"男德班":腰缠10斤水袋,体验"怀孕"》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