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原:从自然界中,其实可以找到更合适的“喻体”,用来比喻中华民国与台湾的关系——尤其是寄居蟹。

4月27日,国民党2024大选热门人选、新北市长侯友宜提出:中华民国就像杯子,台湾就是水,都是一个“共生体”。他将中华民国与台湾称作“共生体”未尝不可,但将二者关系看作杯与水的关系则有些不伦不类。杯可以离开水而存在,生活中可见空杯,也可见盛牛奶等的杯子;水可以离开杯而存在,有池水、瓶装水等。然而,中华民国与台湾的关系,应比杯与水的关系更密切。杯子倒出水无损于其存在,但中华民国能“去除”台湾而存在吗?

此前侯友宜市长在被问及对“九二共识”的看法时,提出:“中华民国是我的国家,台湾是我的厝。”这其实是将台湾作为地理名词。以前李登辉提出“中华民国在台湾”,也是将台湾作为地理名词。不过,按照侯友宜的“杯水论”,从水在杯中,似应得出“台湾在中华民国”,而非“中华民国在台湾”。侯友宜在中华民国与台湾关系问题上应多加思考,看能否想出更恰当的譬喻。

将中华民国与台湾视为“共生体”并非不可接受,但杯子与水两者不是“共生体”。从自然界中,其实可以找到更合适的“喻体”,用来比喻中华民国与台湾的关系——尤其是寄居蟹。寄居蟹形状介于蟹、虾之间,多寄居于螺壳中。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提到了寄居蟹(“寄居虫”):“寄居在螺壳间,非螺也。”台湾当地就有多种寄居蟹。

借用陈水扁“中华民国到台湾”的说法,1949年在大陆被推翻的国民党政权来到台湾,就像“寄居蟹到螺壳”。至于李登辉所谓“中华民国在台湾”,或也可借助“寄居蟹在螺壳”来理解。这两处的台湾,都是地理名词。

一般而言,寄居蟹不能脱离其寄居的壳独自生存,而中华民国也不能离开“台湾壳”独自存在。在自然界,寄居蟹可以找到新壳,并从旧壳搬到新壳中去,但中华民国若离开“台湾壳”,已不可能找到“新壳”,也就无法继续存在。至于反攻大陆,中华民国“遗老”也知道无望。“中华民国在大陆”早已进入历史——寄居蟹已不能回到“旧壳”。

另一种“政治寄居蟹”

如果不将台湾视为地理名词,而是将其理解为台湾国(或台湾共和国),它作为国家符号与中华民国的关系又是如何?这可以借用另一种“政治寄居蟹”给出答案。此处不是将台湾(地理名词)视为寄居壳,而是将中华民国视为台湾(国家符号)的寄居壳——有些类似“外包装”。

在国民党执政期间,中华民国与台湾(国)关系问题并无现实意义,因为该党反对台独。但在民进党执政期间,由于“柔性台独”、“务实台独”等的推行,情况有所不同。未放弃台独“神主牌”的民进党实现政权轮替并上台执政,被有些人视为台独“借壳上市”——这有一定道理。

民进党在1999年5月通过的《台湾前途决议文》中有:“台湾,固然依目前宪法称为中华民国,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此处的台湾,显然不是地理名词。这种论述,其实将中华民国视为“壳”,而台湾(国)犹如寄居蟹。目前,执政的民进党并未公开宣布台独,台湾(国)未离开“中华民国壳”而单独存在——它仍是“无形国家”,但未必会永远如此。

寄居蟹为占据其看中的螺壳,会杀掉海螺或赶走其它寄居蟹。而民进党上台执政后,所推行的“转型正义”、去国民党化、去蒋化等,都是为巩固地占据螺壳——但民进党消灭或赶走国民党,比寄居蟹弄死海螺或赶走其它寄居蟹难度大多了。目前来看,寄居的台湾(国),仍有“内忧”。

寄居蟹需要螺壳保护自己,避免被捕食。当前台湾(国)也需要“中华民国壳”来保护自己,因为强大“天敌”——中共政权——就在附近。无壳肯定易受攻击,即便有壳,也不一定完全免于攻击。现阶段的两岸和平,一方面看犹如寄居蟹未受“捕食者”攻击的和平,另一方面看也是寄居蟹不脱离旧壳的和平。

如果两岸真正实现统一,无论“中华民国壳”是否继续存在(很可能被消灭),寄居的台湾(国)都会失去该“壳”。但它也找不到新寄居壳,于是会像失去壳的寄居蟹一样,难以继续(隐性)存在。

在此附带一提的是,蔡英文好用“中华民国台湾”这一说法(赖清德也沿用该说法),但它未必易于被普通民众真正理解。而“螺壳寄居蟹”一语,或可揭示“中华民国台湾”的本质含义。“中华民国台湾”中的“台湾”,并不是地理名词,而是国家符号。至于中华民国,对绿营而言,其实是“虚化”的国家符号。

结语

在蓝营内部,本土蓝、浅蓝相较外省蓝、深蓝,或更关注中华民国与台湾的关系问题。侯友宜可说是国民党内本土蓝、浅蓝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尝试在中华民国与台湾关系问题上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是,这种看法本身还应更经得起推敲才好。

(注:林原,旅加时评人,两岸关系研究者。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责编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