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 ( ) • 2023-05-13 23:55

提笔先致敬我们的试飞员。不管《长空之王》质量如何,至少让我们知道了试飞员这个英雄群体。

但令人惋惜的是,试飞员很伟大,这部电影却没拍好。

尽管很多人看电影时会很感动,但这份感动,是为我们试飞员而感动,并不是因为这部电影多么精彩。

甚至换个角度,正因为试飞员的精神可歌可泣,这部电影居然拍得错漏百出,所以更让人失望。不过电影没拍好,倒和演员没有太大关系,主要是导演和编剧。

以下内容有剧透,介意的请绕开。

其实《长空之王》的故事很简单,大概就是引子——挫折——成长——高潮——结束。

即一个事件促使主角决定成为试飞员;为了戏剧效果,主角必然遭遇各种挫折,在第一次试飞后更是跌到谷底。

心高气傲的主角原打算一走了之,可编剧必然不会让他走,而是让他在等待中受到身边人的感染,慢慢转变心情,从浮躁变得踏实沉稳。

心态转变好了,编剧就开始放大招让主角迅速成长了。

一个是事业上的大招,胡军饰演的队长张挺,在和主角及战友们建立了动人的感情后突然牺牲;

另一个是主角同父母的和解,父母从反对到支持,代表着主角不再是小男孩,而是成熟的男性了。

当主角足够成熟后,他的高光时刻也来临了。在一次意外造成的困境中,主角不气不馁,展现出自己过人的能力,电影也到达了最高潮。

结尾的海上飞行,则是和开头相对应。

可以说《长空之王》的套路还是比较明显的。但有套路不代表不好看。关键看电影讲故事的水平怎样。

以同为军事题材的《红海行动》为例,导演林超贤就非常善于讲故事。《红海行动》的成功不单是场面火爆又不乏温情,而且张弛有度,做到高燃又感人。

关键是林导演事先做好了功课,许多细节贴合实际,让人惊喜之余更觉电影真实,代入感更强,也更容易共情。不单《红海行动》如此,林超贤导演的另一部作品《湄公河惨案》也是如此。

与之相对的是《长空之王》,单技术层面就犯了不少低级错误。比如片中的安全座椅弹射失败,在现实中是非常低的概率;而片中主角研究的反回旋伞,也早已在实践中投入使用多时。

如果是细节失实就罢了,关键是角色的精神内涵存在较大偏差。

为什么我们会关注《长空之王》?对多数人来说,并不是因为主演是顶流王一博,而是因为这是军旅题材电影,我们想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更了解试飞员,并借此致敬试飞员等军人英雄。

什么是军人精神?结合片中内容,月小牙觉得一是军纪严明,二是他们那种祖国和人民利益至上,敢于牺牲和奉献的思想觉悟。

生活中,我们常常为军人而感动痛哭,比如提起救灾的子弟兵往往眼含热泪,正是因为军人的精神。

当然,军人精神并不局限于此,不过电影中这两点比较突出,就单讨论这两点。

《长空之王》的一段宣传视频是一个老军事飞行员介绍,他们当年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将飞机开回来。

与之相对的是,电影中男主一遇到困难,不等上司下令就仓皇弃机,重要的试验数据都没顾上。

也许片方是想塑造主角当时的不成熟,与后来的成长相对比。但很遗憾,电影中,主角领章和肩章上的两杠一星(少校级)都提示着我们,主角早就不再是学生,而是一个军人。

特别是主角还是飞行员。现实中,哪怕是民航飞行员,从接受训练到能真正驾驶飞机,都要很长时间的严格培训。

军事飞行员的培训只会更严格。在这过程中,难道主角还不能树立军人意识吗?

讽刺的是,主角在起飞前,看着战友驾驶新型战机,想想自己的座驾,还说一句“不信拖拉机比不过法拉利”。结果,就这表现?

《长空之王》不仅没深入了解,故事转承也比较生硬。

比如第二次试飞,队长张挺为什么选男主雷宇而不是表现更优秀的邓放,编剧让张挺给出的理由就明显站不住脚。

其实结合前面故事可以明白,张挺选择雷宇,是因为雷宇有钻研精神。

可是一方面,雷宇的钻研成果是早已投入使用的反回旋伞,与现实脱节;另一方面,一个负责实操的试飞员,怎么干起了专家的活?

其实编剧大可根据专家擅长理论,试飞员负责实践的特点,在前面故事里,设置主角在飞行过程中意外感受某种特别经历,后来将经历体验告诉专家,大家共同努力,推动研发成功的情节。

毕竟在现实中,试飞员和专家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

月小牙承认,受一些推理作品影响,不少影视作品都喜欢让主角从大众的思维盲区中另辟蹊径,用创新思路意外获得成功。

但在现实中,有无数前仆后继的试飞员和大量专家日以继夜地钻研多年,如果还存在大家都忽略的思维盲区给主角捡漏,恐怕多数人不会觉得主角多聪明,只会觉得整个团队有问题。

希望《长空之王》的片方,以后在拍摄电影时,多一些深入了解,少一些想当然造成的贻笑大方吧。

我是元气女文青月小牙,做娱评中的泥石流。原创不易,侵权必究。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你怎么看《长空之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