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3-05-27 14:48
狼天行VVL的回答

塞尔维亚发生“颜色革命”早在预料之中,因为西方一直都没有放弃继续肢解塞尔维亚剩余20%的土地!


1999年3月24日,科索沃战争爆发,整场战争维持了78天。美国为首的北约出动超过一千架次飞机,对南联盟进行轰炸,造成超过两千名平民死亡。

也正是那次空袭中,北约悍然轰炸中国驻南大使馆,造成我三名记者遇难。

1999年6月10日,南联盟被迫宣布接受安理会通过《1244号决议》:同意联合国成立科索沃特派团,并授权派驻当地,作为临时行政机关,南联盟军警被逼撤出科索沃地区

这番操作简直就像当年国联要求中国和日本同时撤出东北一样的荒谬。

就在塞军离开和北约军队进驻之间的军事真空时期,阿族开始暴力袭击塞族以及吉卜赛人和阿希卡利人等其他非穆斯林民族以及宗教场所。

短短数日,科索沃境内76处东正教堂被焚毁,塞族也进行了激烈的反抗,烧毁了部分清真寺和阿族村庄,这招致阿族更凶残的报复。

直到北约军队进驻,阿族才稍有收敛。

只是,北约军队拉的还是偏架,只是派兵守护东正教教堂和修道,以确保神职人员的生命安全,但其他的塞族聚居区则完全让其听天由命。

更可悲的是,那次不仅是强大的西方势力,宗教关系也让世界不少伊斯兰国家加入对科索沃阿族分离势力的支持,而塞族和南联盟政府则孤立无援。

科索沃战争影响深远,它被认为是世纪之交西方又一场十字军东征,强行将科索沃分离势力的地区政治问题推向国际化

战后,科索沃境内的阿族已经占据绝对优势,如果不是因为联合国协议中规定了科索沃不能组建军队,当地塞族恐将遭受灭族之灾。

而科索沃阿族清真寺的那些阿訇、穆杜提们也彻底抛弃了此前“共同捍卫圣殿”的立场,开始煽动阿族信众,强调:塞尔维亚人是科索沃宗教的侵略者、经济的掠夺者,并将东正教堂称为“该被清洗的渣滓”。

结果,科索沃针对塞族以及非穆斯林的迫害屡见不鲜,终于在2004年3月,科索沃发生了大规模暴力事件。

2004年3月17日,3名阿族儿童溺水身亡,而当地阿族媒体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直接宣称:凶手是塞族人,他们卑鄙地袭击了我们的孩子。

结果,成千上万名阿族走上街头暴乱,一时间,科索沃各地火光冲天,仅一个晚上就有800多座塞尔维亚房屋和30多所东正教教堂被烧,塞族形容这场暴力冲突为科索沃的“水晶之夜”

可讽刺的是,“维和”的北约军队却有意无意地纵容阿族的暴力行径,科索沃甚至出现众多暴徒在数以千计的国际军人和联合国任务官员在场的情况下,肆无忌惮地将东正教堂、民居焚毁,而这些“维和”人士只是在一旁柔声细语地“劝导”阿族冷静。

塞尔维亚政府和科索沃塞族东正教会愤怒地指责这就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种族迫害。

更恶心的是,美国在当年发布的《国际宗教自由报告》对阿族的行为一笔带过,却着重谴责随后塞尔维亚人在贝尔格莱德和尼斯两所清真寺纵火的报复事件,并称之为“比三月暴力冲突更恶意的破坏行为”。

根据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公署资料统计:仅在1999年科索沃战争结束到2004年初,保守估计有超过3200名塞族人逃离科索沃。

令人心寒的是,虽然科索沃当局一再宣称各民族一律平等,但阿族显然没有做到位。

比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扬“最有价值的拜占庭鼎盛时期古文艺复兴绘画样本之一”、“14 世纪生活的珍贵记录”,始建于中世纪的德卡尼修道院,曾经在米洛舍维奇严酷镇压科索沃分裂分子期间,勇敢地保护了逃亡的阿族穆斯林。

可在科索沃战争后,科当局却并没有以德报德,反而放任极端阿族攻击德卡尼修道院,以至于连修道士们的人身安全只有在被北约保护的教堂建筑之内才能得到有限的保证。

阿族的知识分子们更是对年轻人、儿童进行洗脑,其中就有阿族教师直接在课堂上宣称:塞族人的东正教教会就是贝尔格莱德政权的喉舌,是“塞尔维亚特洛伊木马”,应该彻底铲除。

为了削弱所谓“塞族文化殖民”,科索沃当局甚至开始系统性对过去的历史进行否定,2005年,科索沃的“官媒”《新纪元》( Epoka e Re) 发文称:塞族的德卡尼修道院是在伊斯兰化之前的阿族天主教徒的基础上建立的,说白了,塞族人就是在撺掇科索沃阿族的文化,塞族才是向奥斯曼土耳其俯首称臣,助纣为虐的存在,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奥斯曼帝国统治期间居然没有拆毁德卡尼修道院!


对阿族方面的言行,有塞族神父愤怒地质疑:“如果所有的塞尔维亚东正教古迹都是阿尔巴尼亚人的,那么你们战后为什么还要按部就班地摧毁和亵渎它们……没有一个杰出的阿尔巴尼亚知识分子站出来反对暴徒对科索沃东正教宗教圣地的破坏。”

更离谱的是,科索沃当局还开始发明历史,将自己的伊斯兰化历史人为“追溯”到 9 世纪,比如在今天阿族穆斯林最古老、最重要的宗教敬拜场所之一——希南帕夏清真寺。

根据考古资料,很明确这座清真寺的基石来自阿尔巴尼亚人破坏了的周边地区东正教教堂料石,但清真寺寺长在对外介绍希南帕夏清真寺历史时强调:据科索沃阿裔考证,清真寺最初是阿尔巴尼亚人的天主教教堂,而后被塞尔维亚入侵者改为东正教教堂,所谓移用东正教修道院料石纯属塞尔维亚人杜撰。

更为棘手的是,域外的其他基督教西方国家无意帮助同为“信基督”的塞族明辨是非,而伊斯兰各国则大力宣扬科索沃阿族当局的这一论调。北约军方以及联合国甚至多次考虑将撤军提上议事日程,理由是“科索沃的安全局势在不断好转”。

可这却让科索沃广大修道士们十分惧怕,因为当地局势很明显:北约一旦撤军,民族大清洗是注定结局,但很明显的是,西方就算撤军也会阻挠塞尔维亚政府安全部队进驻。

通过以上历史,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这次塞尔维亚政府要“顶撞”北约,提出派遣安全部队了。当然, 目前塞政府的提议被美国不出意外地回绝了,美国甚至还想要推翻《1244号决议》。


而塞尔维亚之所以还在坚守“收复科索沃”这个渺茫希望,除了基本的民族信念外,更是要表明守护住国家的另一块重要领土——伏伊伏丁那自治省——的立场。

不少人认为,塞尔维亚若能在科索沃问题上妥协,至少国家境内就能保持稳定了。这就把问题想草率了。

前南时期,整个国家其实有8个组成部分。除了我们熟知的6个互相平等的加盟共和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以及波黑、北马其顿、斯洛文尼亚、黑山外,其实还有两个理论上和加盟共和国平等的自治省,一个就是科索沃,还有一个就是伏伊伏丁那。

伏伊伏丁那,正好与科索沃一北一南,土地面积还要大科索沃一倍多,达到2.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目前塞尔维亚实控领土的四分之一,人口也有203万。

伏省的地形以平原为主,有多瑙河流过,是一块平坦、肥沃,水源充足的土地。

当地盛产小麦、玉米、向日葵等农作物,是塞尔维亚最主要的农业区。

在工业方面,伏伊伏丁那主要有纺织、农业机械制造、食品加工、资源开采等产业。对塞尔维亚来说,伏伊伏丁那是重要的工农业基地。

伏省的战略价值更加突出,此地位于塞尔维亚北部地区,同罗马尼亚、匈牙利、克罗地亚相邻,为连接中欧、西欧、巴尔干半岛的交通枢纽。

而与科索沃在历史上就属于塞尔维亚“龙兴之地”不同,伏省并入时间其实不长,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属于匈牙利。

一直到16世纪,奥斯曼帝国入侵巴尔干地区,占领伏伊伏丁那时,在当地进行了野蛮大屠杀,大量匈牙利人被驱逐、杀戮。

但在奥斯曼最终兵败维也纳后,匈牙利人没能再大量迁回,反倒是此前被奥斯曼驱赶的塞尔维亚人大量涌入伏伊伏丁那地区,逐渐成为当地主体居民。

但在18世纪时,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控制了伏伊伏丁那,许多匈牙利人迁回,同时还有周边的克罗地亚人、斯洛伐克人也移民,一度让当地相应民族人口回升。

只是,塞族在经过2个世纪的繁衍后,已经牢牢占据了当地主体民族地位,即便是在奥匈帝国成立后,大肆迫害驱逐塞族近半个世纪也没能改变这一事实。

奥匈在一战后战败解体,受到了惩罚,原本属于匈牙利的大片土地被划入了周边国家。以塞族为主体的伏伊伏丁那正式加入了塞尔维亚。

可以说,伏伊伏丁那目前能够稳固在塞尔维亚版图内和其主体民族地位息息相关。

不过,西方势力,尤其是匈牙利、德国等一直在暗地里支持伏伊伏丁那分离主义,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怎奈那里人口的65%是塞族人,加上塞政府派驻精锐国防力量在当地守卫,才没有最终得手。

但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可以肯定的是,西方绝不会满足于科索沃,如果可以,进一步肢解塞尔维亚是可预见的结果。

塞族“龙兴”却由阿族为主体的科索沃,西方要支持其独立;塞族“后来居上”,占据主体民族的伏伊伏丁那,称得上是“反向科索沃”,西方也要在那里搞分裂。

与俄罗斯的现状不同,即便做一样的事,西方世界仍然能凭借自己所有的强势,让自己总是能处在“正确”的地位。

对塞尔维亚人来说,举目望去,又该是何等的绝望。

无怪乎武契奇在局势升级之初,不无悲壮地表示,塞尔维亚已经被逼到墙角。

在2008年,科索沃非法宣布“独立”,美国立即予以承认,时任美国国务卿赖斯在代表美国正式承认科索沃独立时,特地加了一个“补丁”:

科索沃是“特例”,下不为例

如今来看,美帝的承诺和厕纸一样!


参考资料:

B站:赛博情报站
罗国强:《独立、分离与民族自决的法律困局 ———结合科索沃和克里米亚问题的探讨》
章远:《科索沃冲突中的宗教因素解读》
黄艳红:《记忆建构与民族主义: 近代塞尔维亚历史中的科索沃传奇》
Spolna i nacionalna struktura žrtava i ljudski gubitci vojnih formacija(1991–1996) CIA Report – "Ethnic Cleansing" and Atrocities in Bosnia ICTY: Radoslav Brđanin judgement
左娅:《波黑国际治理的回顾与反思》
张玉龙:《前南联邦解体与波黑内战探源》
葛壮:《关于前南境内的民族冲突问题的评析》
戚德刚:《波黑战乱的前因后果》
谷立恒:《追寻“萨拉热窝围城战”的印痕》
格桑亚西:《瓦尔特和他保卫的萨拉热窝》
朱晓中:《世界银行与波黑重建》
余建华:《民族主义、国家结构与国际化——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