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虎嗅网 ( ) • 2024-03-22 15:17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讲述了仪式感的存在和滥用,指出人们对于仪式感的理解常常偏向形式主义,导致仪式感变成了下班后的形式主义。文章还提到了仪式感在政治领域的应用,以及人们在生活中对于仪式感的误解和滥用。

• 🤔 仪式感是为了彰显权力的存在,在政治领域中被恶势力利用,甚至被用来蒙骗民众。

• 😔 人们对于概念和好词的误解和滥用,如自由、情商和感恩,也出现在对于仪式感的理解上。

• 😅 仪式感应该是自然而然的存在,而不是刻意追求和强调,也不应该成为束缚,应该建立在互相的理解和尊重之上。

前两年我读过一本好书,名叫《仪式、政治与权力》,后来我写了篇书评,标题叫做《为何政治人物想干坏事前,都会专门制造仪式感》。

其实人们现在很反感的“形式主义”也是一种仪式感,只不过是最低级的,不但没用,还浪费心力。在政治领域,仪式感无处不在,有些更有欺骗性。

仪式感自古有之,甚至出现在“国家”等概念诞生之前。对于无国家社会中的人们而言,他们的政治边界是由共同的仪式规则决定的,比如一起参与祭祀。在政治意涵里,仪式感的存在主要为了彰显权力,它有很多载体,比如纪念碑。

仪式感这玩意儿,好人能用,坏人也能用,很多邪恶势力都习惯利用仪式蒙骗民众。比如希特勒就是运用仪式感的好手,他将自己、纳粹党徽和纳粹致敬礼三位一体化,形成仪式的象征符号。他通过大型集会构建的宏大场面足以振奋人心,然后形成狂热民族主义。

甚至可以说,越坏的政治人物,就越喜欢制造仪式感,因为他们想阐释的邪恶理念,与正常思维、逻辑和价值观相悖,因此无法用讲道理的方式表达出来,只能借助仪式感将自己神秘化。

生活中的仪式感倒是没这么复杂,它很多时候被视为感情的表达。不过,正如我一直所说,很多概念、很多“好词”被搬到这片土地后,都会遭遇异化,变得可笑可悲。

比如一说“自由”,许多人就如见了洪水猛兽般恐惧,立刻砸来一句“没有绝对的自由,你别想着无法无天”,这其实只是他们对文明社会的“自由”概念全无了解,其实文明社会最反对的恰恰是为所欲为,因为那会侵犯他人的权利和自由。

又比如“情商”,原本是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等内在能力,但早已被歪曲,变成了市侩圆滑、表里不一和口是心非。

再比如“感恩”,往往被用来进行道德绑架和混淆是非,中国家庭里的“我一把鼻涕一把泪把你拉扯大,你居然二十几岁了还不结婚生孩子,你对得起谁”,就是典型例子。

“仪式感”也是这样,前些日子看到许多人在讨论仪式感,觉得挺有意思,因为他们说的可能不是“仪式感”,而是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这个词,人们都很熟悉,工作中时常出现,消磨人的时间、精力和意志,让无数人陷入精神困顿,甚至毫无尊严可言。

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喜欢形式主义(在形式主义中受益的除外),如果上班时间充斥着形式主义,那么下班就是喘息之机。但很多人推崇的“仪式感”,成了“下班后的形式主义”,让人彻底失去了喘息机会。

大多数人可能根本就不知道何为仪式感。比如吃饭,有人认为一定要用上好看的桌布,加上精致摆盘,这就叫仪式感,但大多数时候只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比如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但折腾来折腾去,往往会变成一个大型逼婚逼生孩子的现场。

这种为了仪式感而仪式感的场面,很多人并不陌生,在社交媒体时代更是如此。那些在社交媒体上极具仪式感的照片,背后可能是狼藉一片。有人租华丽房子营造仪式感,拍完照片就回自己的“狗窝”,有人团购酒店豪华下午茶营造仪式感,然后原封不动转给下一位继续拍照。

尤其是感情当中,一些人还将仪式感当成满足那些过度物质欲望的渠道,结果就折腾成了虚荣。也有不少人将仪式感当成了单方面的东西,认为“我需要仪式感,别人就得配合我”,却忽视了仪式感的根基是感情与尊重,它应该是双方的付出和认同。生活中还有许多人,平时过得特别粗糙,但却牢记每一个所谓的纪念日,也很重视各种节日,这种思维当然会导致生活中的形式主义。

仪式感到底是什么?对于个体来说,它是一个可以营造但无需刻意营造的东西。拿前面的例子来说,三年才做一次饭,做一次就要考虑桌布配色和摆盘,然后花一小时拍照三小时修图,东西都忘了吃,这种就是“刻意营造”的仪式感。但有些家庭,每天都会在餐桌上放一瓶鲜花,十年如一日用着漂亮餐具,每天自然而然地坐在桌前吃饭聊天,无需拍照发朋友圈也能自得其乐,这就是养成习惯的仪式感。

有一年,我在德国旅行,黄昏时游荡于魏玛郊区,试图探寻这个旧日德国文化中心的生活气息。时值晚冬,我经过的是一个寂静街区,窄窄的马路旁停满了车子,两旁是一栋栋红瓦斜顶的精致小楼。透过窗户,可以见到温暖灯光,温婉主妇正在桌前配餐,孩子在灯前读书,夫妻在窗台边拥吻……这个黄昏太过安静,连过往车辆都似乎无声,我甚至会觉得那些窗户如同商店橱窗,里面的人与物都是不真实的。但要说起“仪式感”,我总会想到这个瞬间。它是真实的生活,也是真正的仪式感。

换言之,个人和家庭的仪式感应该出于自然,甚至根本不需要去考虑这个词的存在,就能不断履行仪式感。如果刻意强调“我要仪式感”,那么就会显得很傻,甚至给自己找麻烦。仪式感的基础也不是物质层面的,而是互相的理解和尊重。仪式感也不应该是束缚,而是一种舒服自然的状态。那些伪仪式感,只会毁掉真实的生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