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 Li:2023年香港港口吞吐量大减,实属预料之中。当前应当留意的是,如何不让这样的命运在空运,乃至整个香港社会身上重演。

前几天在FT上看到Drewry的数据,称香港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下降了14%。作为一个常年在粤港两地周游,对业界略有了解的从业人士,我对这个数据并不感到意外——这在某种程度上是香港人口结构变化和城市规划变化的必然结果之一。

事实上,香港海事处自己的统计显示,香港港口的集装箱吞吐量是连年下跌。如今,葵青货柜码头(香港的主力集装箱港口)的抵港重柜数量已经从2013年的近750万个下降到2023年的477万个,离港重柜数量也早已不足500万个的水平。从排名上来看更加直接明了——香港曾经连续十年(1994年到2004年)雄踞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头名,不过此后内地港口飞速发展,因此从2007至今陆续被上海、深圳、舟山、广州、青岛和天津,以及域外的新加坡和釜山超越。

抵港重柜和离港重柜的减少,是香港集装箱吞吐量减少最核心的原因。十年来减少的约800万个集装箱中,有约八成是抵离港重柜。考虑到中国进出口十年来持续高速增长,对抵离港重柜的需求长期存在,这些抵离港重柜只能是改由周围的深圳、广州港口分担了。

那么,抵离港重柜的货主,乃至整个货运行业的货主,选择深圳和广州而非香港的因素在哪里呢?考虑到珠三角的制造业中心始终在内地九座城市,因此选择出货点的原因主要可以包括两个因素——其中一个是推(港口或者机场本身的吸引力,例如轮船公司或航空公司的数量),一个是拉(将货物从工厂运到港口或者机场的时效和成本)。

拉的成本上,来往内地工厂和香港的成本已经明显上升。根据香港运输署的统计,2022年全港货车司机的中位数年龄约为50岁,其中20到39岁的仅占18%(2020年25%),40到59岁的占55%(2020年51%),60岁以上的占27%(2020年24%)。由于内地法律不允许超过60岁的驾驶员续领A2(牵引挂车)和B2(大型货车)驾驶证,因此随着司机逐渐老去,能将货物从内地拉到香港的司机数量正在急速下降。

在拉的成本不可避免地增加的背景下,市场对于经香港进出口货物的需求不可避免地会有所降低。不过,由于行业“推的成本”不同,因此海运行业和空运行业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如今香港的对外贸易中,空运进口已经从13年的40%不到上升到现在超过50%,空运出口也从40%不到上升到超过40%;海运进出口则从近20%衰减到10%左右。

这是因为海运和空运存在一个重大的区别。

海运贸易存在广泛的捎带运输制度——这是由于海船的历史而来的。由于海上航行时间长,为了补充给养,海船通常都需要有所经停;而为了行船平稳,海船通常承运规模都相当大。为了方便海船营商,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都允许外国船只(例如“巴拿马船”)在经停时顺带上下一些货物,从而提高经营效益。因此,“第三国货船可以携带货物往来其他国家”是海运界的广泛共识。例如,一艘注册在巴拿马的货船,可以从中国经越南、新加坡、印度、埃及等国往来欧洲,沿途各国各码头均可上下货物。

空运在一开始的时候也是这样的——例如从伦敦到悉尼的飞机,中间可能要经停十余站加油。但是,航空运输由于其截弯取直(无需在海上绕路航行)的特点,加之飞机速度本就远快于轮船,时间已经大大缩短;而随着飞机载油量的提高和油耗的降低,飞机能够一站直达的地方越来越多。同时,飞机可载的货物数量也远少于轮船,大多情况下飞机多停一站的需求不高。因此,世界各国也就普遍不允许飞机在各国之间捎带货物。

这就使得与航海运输相比,航空运输的管制要强得多。例如,在中国和美国或者欧洲之间航行的船舶总量并无限制,并且第三国船舶也可以承运;但是飞行的航班总量则受到名为“航权条约”的协议的限制,并且通常不允许第三国飞机飞行。

这也就是香港发挥优势的地方。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可以和外国独立签订航权条约,这使得往来香港的航班总量较往来内地而言相对宽松。这吸引不少国家和地区开设往来香港的航班,增加了香港作为航空货运枢纽对珠三角货主的吸引力,从而使得香港仍然维持着相当的进出口水平。

然而,所谓的“制度优势”也是香港的阿喀琉斯之踵。我们在海运的例子上可以看到,如果在某一领域深圳等内地城市和香港的开放程度相若,内地凭着其它地方上的优势,完全是可以超过香港,甚至领先香港相当水平的;而仅仅在空运这样管制较重的行业,香港才能依靠这种“相对而言更加开放”的“制度优势”而有所领先。

与之类似的还有香港近日的“北上”热潮——当消费者意识到自己只需要坐两个小时地铁,就能享受远胜于香港的零售业体验的时候,香港的零售业所面临的压力那是一目了然、不言而喻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开放”某种意义上反而成了一种“保护”。这种“保护”是必然不可能持久的,内地不可能永远“相对而言更不开放”——这显然和过去四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不符。因此,香港社会如果在客观上一直相对内地存在劣势,而需要依靠“政策优势”才能守住产业的话,必然会陷入一个非常保守而敝帚自珍的心态中去——而这种心态显然是有毒的。

“竞争带来进步”这句话尽管对于既有的从业者而言并不中听,但某种意义上而言却是残酷的现实。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责编:闫曼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