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金 阅读 ( ) • 2024-04-14 12:23

theme: channing-cyan

前言

这本书是微信读书自动推荐算法给我推的书,初读下来还是有些帮助,虽然很多概念自己大概知道,但是毕竟没有系统的读过心理学书籍。这本书可以作为心理学入门的书籍之一,里面讲到了很多实验,结论有事实依据支持,内容诙谐,评分3/5。读完相信对于你如何追求幸福、如何理解自身是一定有所帮助的。

人生在世,没有什么比理解自己和别人更加重要,因为那是幸福的根源。

神性与兽性

人性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完美的神性与趋于动物本能的兽性,二者相辅相成又充满矛盾的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

在我眼中,满足下面两个条件的人即可以称为“神”

  • 能够完全控制自己
  • 没有任何缺点和破绽

虽然没有人能满足这两个条件,每个人都有不能控制自己的部分,比如由机体掌管的心率、血液流动,由潜意识主宰的很多想法;同时也没有任何一个人不存在缺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世界一直不缺少努力向“神”这个方向靠近的人类,他们不断的追求卓越、更新自我。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和人的区别也许真的比人和猪的区别还要大。

据我观察,这个世界上很奇怪的一点是:那些自身道德水平、素养越低下的人,越会逃避和否认自身的兽性;反而是那些道德水平不错的人会坦然承认直视并接受自己的兽性,也许才是迈向神性最重要的一步。

在人类历史上,意识与潜意识的战争、理性与感性的冲突、文明与兽性的对抗从未停止过,于是抑郁、焦虑等各种精神疾病由此而生——可以说,这是导致几乎所有精神障碍最根本的心理原因。但在另一方面,正是欲望与压制、冲动与困扰,才构成了我们真正的人性。潜意识里的野蛮的、兽性的,甚至与道德背道而驰的想法,才是我们的本性(兽性);而我们引以为傲的道德、理想和高贵的灵魂(神性),其实只是掩盖这些兽性想法的伪装。

基于这个理论,弗洛伊德指出我们的人性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以解释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一个部分叫“本我”,是作为动物的“我”,以实现自己的欲望和需求为目的。
  • 第二个部分叫“自我”,是社会现实中的“我”,有情感,也有理智。
  • 第三个部分叫“超我”,是理想中的“我”,是良知和内在的道德。

神性与兽性的平衡

解决本我和超我冲突的最粗暴选择:压制人的动物本能。

时至今日的印度,常有一些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苦行僧,带着象征湿婆神的三叉杖,边走边吟诵古经文。他们必须忍受常人认为是痛苦的事情,如长期断食甚至断水,躺在布满钉子的床上,行走在火热的木炭上等。

于是,对理性的追求,就演变成了对痛苦的追求。苦行者希望在痛苦中“降伏本心”,由此让精神获得自由,灵魂得到解脱,最终超凡入圣。

但是,这样真的有效并长久吗?

粉色大象实验

在你的身边放一个闹钟,计时五分钟。这五分钟里,你可以想任何东西,但是绝对不能去想一头粉色的大象。显然这不是一个太难的挑战——五分钟内,你能很好地控制你的意识,基本上不会去想粉色的大象。

但有趣的是,当闹钟响起时,五分钟的意识控制结束,此时你的脑海里会持续出现粉色的大象。不仅如此,这头粉色的大象就如幽灵一般,在接下来的一天甚至几天里,都会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思想原本处在自由流淌的状态,而当我们被告知不能去想某个事物的时候,我们的意志就会压制我们的自由思想,告诉大脑应该想什么,不应该想什么。在一段时间里,我们的意志可以非常成功地压制这些不应该有的想法。

当意志被消耗一空,压制不再有力量的时候,这些被压制的想法就会绝地反击,充斥我们的脑海。

所以,在基督教里会有绑在大腿上的带有金属倒刺的苦修带——当意志不再能克制欲望时,扎在皮肉里的倒刺所带来的剧痛,就变成了压制欲望的最后一道防线。

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的另一条路:五种心理疏导的方式

  • 取代
  • 反向形成
  • 投射
  • 合理化
  • 升华

取代

例如,一些人在紧张时喜欢啃自己的手指甲或者铅笔头等,根据弗洛伊德的解释,这可能是对吮吸母亲乳汁行为的取代。

幼儿通过吮吸母亲的乳汁,一方面可以获得食物,另一方面可以获得安全感与关爱。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吮吸乳汁就不再是一种社会可接受的行为;于是,一些人就通过啃咬手指甲或者铅笔头来取代吮吸乳汁的行为,以此来获得安全感与关爱。


反向形成

例如,心理学家对反同性恋人士的研究发现,那些极端反同性恋的人,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本身就是同性恋者。一些想要在别人面前凸显自己很聪明的人,常常会在人前装作轻松而背后不断精进。

这就是反向形成:当一种行为或者态度不被社会所接受时,为了避免被他人看出自己真实的欲望和与此相关的焦虑,这些人就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

再如,完美主义者为了避免不完美,干脆就拒绝了所有的开始,最后变成拖延症;孤独者因为害怕被拒绝,所以就先拒绝别人。反向形成,是通过倔强来掩盖自我的。

投射

例如,一个小气的人,通常会认为他人小气;一个挑剔的人,通常会认为他人挑剔。投射就是将自己具有的,但是社会不接受或者反对的特质,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是他人而不是自己具有这种特质。

当把超我对自己的指责,投射到他人身上,自己内心的罪恶感也会因此而降低。正所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合理化

例如,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父亲殴打小孩时,他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宣称自己这么做是为了小孩的健康成长在管教小孩。合理化,是指当个体的目标未能实现或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给自己的一个合理解释,以维护自尊免受伤害和减免焦虑带来的痛苦。

于是,楚霸王项羽在败亡时也采用了合理化的方式:“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类似的还有电影《南征北战》里的著名台词:“不是国军无能,是共军太狡猾!”

升华:即是让神性与兽性握手言和,二者归于矛盾中的统一。

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曾感慨道:“人的生活如果没有性欲带来的欢乐,那还有什么光彩?没有这种快乐,是否连众神的生活都不会令人敬慕了呢?”

弗洛伊德用力比多一词,进一步拓展了性欲的外延。弗洛伊德所讲的性欲,并不是狭义的与生殖有关的性,而是生本能,是具有广泛意义的、与人类的各种本能需要有关的一切。活力、爱情、好奇、开放、征服等等,正是力比多充沛的体现。

这正是酒神节上古希腊人试图展示的青春活力,纵情狂欢的美好。然而,弗洛伊德并没有宣扬对性的无节制放任,一如古希腊人所说:“贞洁是放纵最好的开胃菜。”弗洛伊德只是在反抗对性的宗教式的神秘化与禁忌——他坦然宣称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应给予它应有的地位,而不是压制与忽视。

人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物质累积之丰厚,生存条件之优渥,远胜当年的古希腊。但是我们并不快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奔波于各种课外补习班的青少年,沉迷于追名逐利的成年人,以及缺乏安全感的孤独老人


感性的力量

情感的来源

情感是我们在进化中形成的适应大自然的指南针——当我们做正确的、有利于我们生存和繁衍的事情时,我们会感受到正面的、积极的情绪;当我们做不应该做的事情时,我们会感觉到负面的情绪。

这里提到的指南针并不是一个隐喻,而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大脑中一个被称为杏仁核的脑区。杏仁核位于前颞叶背内侧部,海马体和侧脑室下角顶端稍前处,是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调节情绪的中枢,因其形状与大小类似于杏仁而得名。

杏仁核时刻监控着这个世界,并且只做一个判断——对我是好的还是坏的,然后向大脑皮层和身体发出行动的信号。

比如,当一个小伙子看见一位漂亮的姑娘时,杏仁核发出信号让大脑思考各种接近并约会这个女孩的策略以及行动;同时,心跳加速,面色变红,语气变得急促与紧张;这时情绪会说:“这很好,去搞掂她吧。”

在三百万年前的原始社会,可能这个小伙子采取的方法是用大棒打晕这位漂亮的姑娘,然后扛回自己的山洞;而在现代社会,大棒则变成了玫瑰花和钻石戒指。

所以,时至今日,虽然三百万年前的丛林法则已经被现代社会的文明法则所取代,但是趋利避害的底层逻辑仍然是我们今天的生活法则——在一生中,尽可能地追求积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尽可能地避免消极的情绪体验。

杏仁核不是人类所特有的,事实上任何一种哺乳动物都有杏仁核——它只是古老的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不属于哺乳动物新进化出来的大脑皮层,更不属于人类在过去三百万年的进化历程中,特别发展出来的负责人类高级认知功能的前额叶。

情商之重,重于泰山

在《情商》一书中,戈尔曼提出了一个经验公式:个人的成就=20%的智力因素+80%的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就是情商。

情商,也称为情绪智力,主要包括三方面的能力:情绪理解、情绪控制和情绪利用。

  • 情绪理解:指能准确识别和评价自己与他人的情绪,能及时察觉自己的情绪变化,能准确找到情绪产生的原因。
  • 情绪控制:指通过调节、引导、控制,改善自己和他人的情绪,从而摆脱焦虑、忧郁、愤怒等负面情绪,实现以稳定的情绪来积极应对危机。
  • 情绪利用:指根据当下的环境与目标,激发相应的情绪来提升注意力和敏感度,激发活力与勇气,增强抵抗挫折与疼痛的能力,最终实现目标。

铁索桥实验

我们可以想象在两种不同的情景下邂逅同一个女孩的场景。

第一种邂逅情景是,你在一座离水面很近且非常宽敞牢固的桥上碰到了一个女孩。

而第二种邂逅情景是,你在一座离水面一百米高、不停地晃来晃去、看上去十分危险的铁索吊桥上遇到了同一个女孩。

在这两种情景下,你认为哪一种情景会让你觉得这个女孩更漂亮,更让人动心?从理性和逻辑上讲,这是同一个女孩,无论在什么地点,在什么情景下遇到,你都会认为她同样吸引人,或者同样不吸引人。

但是你会认为,在一个离水面一百米高的铁索桥上,在一个危险的地方碰见的女孩,会更加吸引人,更让人动心。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当你站在离水面一百米高的、摇摇晃晃的铁索桥上时,由于对环境的害怕,你会紧张,出汗,心跳加速,同时也会大量分泌肾上腺素。

而当你看见这个女孩的时候,你并不认为自己此时出现的心跳加速、出汗、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是因为环境让你感到害怕,而是将这一系列生理反应错误地归因于这个女孩的出现——是她的出现让你的心跳加速,让你呼吸急促,让你手心出汗。

两种不同情景下遇到同一个女孩:这个女孩是否真的吸引你,其实你并不那么确定,你只是将由铁索桥引发的情绪反应错误地归因到了这个女孩身上。

在很多时候,形式是大于内容的。气势恢宏的建筑与场景,群情激昂的氛围,会让一个冷静的人也疯狂。

重新评价的作用

一般来说,我们想要调节自己的情绪,只能通过以下几种方式。

试着改变情绪

我们可以尝试一下,激发我们的情绪,让我们极度快乐起来。可是并没有人能立刻感受到自己被幸福所包围。我们也可以尝试极度沮丧,但是同样也不会有人立刻变成抑郁症患者。情绪很难被自主控制,没人能做到说一句“我想快乐起来”,就真的快乐了。

改变已经发生的事情

我们知道这不可能——贝斯特离开了乐队,就不可能让时光倒流,让一切再来一次。事实上,世界上大家最希望能被发明的药,不是长生不老的药,而是后悔药。因为一旦事情已经发生,一旦损失已经造成,我们就对改变它无能为力了。

重新评价已经发生的不幸的事情

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件事情,让我们从懊悔、焦虑中快乐起来,那就是改变对事情的看法,即重新评价已经发生的不幸的事情。我们对一件事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因此,改变对事情的评价,就是人类控制情绪的方式。

莎士比亚正是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他才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道:“世上之事物本无好坏之分,只是思考使之如此。”

我们都以为时间是疗伤的圣药,其实时间从来都不是,重新评价才是。 因为没有吃到的葡萄,经过我们的重新评价,我们会相信,这些葡萄本身就是酸的。

跟着感觉走

人类从洞穴中走出后,修建了城堡,建立了规章法律秩序,一跃成为万物之灵,主宰着整个世界。而在这风光的背后,是我们对像动物一样自由自在的约束,对像火山一样喷发的情感与欲望的压抑。理性之光驱走了原始的蒙昧,同时也压制了我们的感性。

人类文明的进化史就是理性战胜感性的进化史。当哲学家康德写下:“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至此,人类对理性的痴迷、对感性的厌恶就达到了最高峰。而狂欢节上的恣意狂欢,只是像那些经历了无尽黑暗的蝉的短暂鸣叫声。

几乎所有的情感类精神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等,追根溯源都是理性与感性的冲突。这背后,是对理性的过度宣扬和对感性的过度压抑。

但是,我们不应忘记大自然的智慧,不应屏蔽进化的成果。只有充分了解而不是回避我们的过去,接纳而不是割裂我们的历史,才会延续我们的文明,重新获得久违的幸福感。所以,在强调理性和逻辑的同时,我们不妨也试着跟着感觉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