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每经网 ( ) • 2024-04-19 00:44

每经记者 陈星    每经编辑 梁枭    

今年3月,国家癌症中心基于肿瘤登记及随访监测最新数据,发布2022年我国恶性肿瘤疾病发病和死亡情况。其中,肺癌仍是癌症中的“头号杀手”,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于榜首。

4月15日至21日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每日经济新闻》邀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主任车国卫教授,分享在肺癌临床诊疗变化趋势、治疗进展等方面的观察。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主任车国卫

图片来源:受访者供图

车国卫认为,最近十年肺癌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早期肺癌检出增加,早期肺癌的大量发现得益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全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卫生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从被动检查变为主动体检。但对肺结节的重视似硬币的两面,好的一面是有利于提升肺癌的早诊早筛率,在早期阶段发现肺癌并进行干预的五年生存率和预后大大好于在晚期阶段进行干预。但弊端是太关注肺结节的同时也有可能导致患者焦虑恐慌和过度医疗。

理论上讲,“如果不考虑肺结节的大小,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肺结节”。

“几乎所有人都有肺结节”

提到肺癌,人们总将其与“凶险”二字挂钩。

前述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106.06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2.0%,死亡73.33万,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8.5%。尤其是在女性患者中,肺癌(40.19万)超过乳腺癌(35.72万)成为女性第一大常见癌种。

对于肺癌患者数量增加,车国卫分析:“过去老百姓是被动地到医院去看病,现在是主动去医院、去体检,加之低剂量螺旋CT等筛查手段的普及,在各级各地的医疗机构就检出了大量的肺结节。虽然肺结节最终确诊为肺癌的比例很低,但随着肺结节检出率的增加,肺癌的发病率数据也随之上升。另外,大量肺癌的早期发现与早期治疗,也使得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得到提高。这两个因素使人们认为好像周边的肺癌患者增多很明显。”

这是否意味着,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呼吸道疾病及肺结节检查的重视,未来一段时期内,肺癌的发病率还将有进一步提升?对此车国卫认为,根据目前和现有资料来看,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应该在2050年前后出现下降的拐点。

什么样的肺结节无须焦虑、什么样的肺结节需要医疗介入?车国卫分享了“华西标准”——直径5毫米以下的肺结节应该关注,一年一次低剂量薄层CT体检;直径在5毫米至10毫米的肺结节,应听从专家的建议,三个月或半年进行一次随访,其中有5%到10%的该大小区间肺结节会自行消失,即使是需要手术或其它手段干预,也至少观察3个月再决定;直径在10毫米至30毫米的肺结节应选择适当时机干预,听专科医生的建议。

车国卫提醒道:“不要见结节色变。可以说,所有活着的人都有肺结节。也不要寄希望于切完肺结节就不长了,肺部在衰老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小结节。但体检中95%以上的结节都在5毫米及以下,无须对此太过焦虑。”

车国卫还表示:“虽然现在谈到身边的肺癌病人好像变多了,但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说明‘活着’的肺癌病人更多了,才带来前述感知的变化。”

免疫治疗还未攻破少见靶点和耐药问题

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到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这一目标的达成离不开肺癌的规范化治疗。

过去,同步放化疗是局部晚期肺癌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但5年生存率不足两成。而随着新靶点、新作用机制的发现,新药的产生,临床治疗方案的精准化,肺癌治疗已经开辟出了新的探索领域。

以免疫治疗为例,其突破了放化疗的单一选择,为Ⅲ期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了治愈的希望。车国卫谈到:“近年来,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可以说带来了肿瘤治疗方式的革新,极大改善了晚期病人的生存状况。以肺癌免疫治疗为例,一方面,免疫疗法在适应症上不断突破,从非小细胞肺癌扩展到小细胞肺癌,实现了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历史性突破;另一方面,免疫疗法从后线治疗向一、二线治疗突破,争取让更多患者在临床治疗中获益。”

但车国卫也对免疫疗法提出了新的问题。他认为,非小细胞肺癌特别是非鳞非小细胞肺癌常具备驱动基因突变的靶点,有时还携带一些罕见的基因突变靶点。这一类肺癌具有恶性程度高、发病年龄低的特点。目前,针对驱动基因阳性的肺癌,免疫治疗药物的疗效尚缺乏有力的、大规模、系统性研究证据。另一方面,免疫治疗的耐药问题尚未被攻克,临床上还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

除了疗法更新为肺癌患者带来临床获益以外,近年来MDT(多学科诊治)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也逐渐成为医学界的焦点。车国卫分享到,多学科的疾病诊治更有助于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精准度,从而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改善就医体验,以及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而华西医院肺癌中心就是在此背景下成立的华西医院第一个单病种癌症综合治疗中心。目前,肺癌中心已经涵盖了外科、呼吸内科、肿瘤科、放疗科、中医科、营养科、康复科等,在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五年生存率的同时,提升病人的就医体验。

以肺癌诊断为例,在肺癌中心,外科、呼吸科、肿瘤科医生会共同评估肺结节患者是否为肺癌。与过去相比,这一方法明显提高了肺癌的精准诊断率。对于围手术期的病人,营养科、中医科的参与也辅助缓解了病人治疗的不良反应。

车国卫强调,多学科诊治不应该是各方简单拼凑出的治疗方案,而应该是综合多学科治疗,将各科优势有机融合在一起,制定出适合病人的最佳治疗方案。“华西肺癌中心的院间、院内、科内MDT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努力整理和推广其他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目前,欧美部分发达国家的肿瘤患者MDT比率有的达到50%以上,之前英国一度将MDT作为医保支付的前提要求,而我国不到5%。MDT诊疗的推广还需要逐步继续,共同提高肺癌病人的五年生存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虽然在我国,肺癌仍是癌症中的“头号杀手”,但随着对肺癌的认知进步、治疗手段的丰富,肺癌诊疗及预后已经有了较大提升。

虽然公众仍然谈癌色变,但车国卫纠正道,在我国健康人群中,死亡率排名第一的疾病是中风,每年大概约有300万人;死亡率排在第二位的是冠心病,每年大约有200万人;死亡率排在第三位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每年约有120万人因此去世。而因肺癌去世的人数不到80万人,低于前面的这些疾病。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VCG4192118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