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中国猪肉价格指标之一的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猪肉期货价格在属于最近峰值的2022年10月曾创出26元左右的高点,但2022年底降至15元附近,下跌4成。2023年以后一直在20元以下徘徊。中国开始采取对策……

中国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猪肉的价格低迷正在长期化。占肉类消费量6成的猪肉价格对中国物价的影响突出。政府也开始出台调整生产目标等应对供给过剩的对策。

作为中国猪肉价格指标之一的大连商品交易所的猪肉期货价格截至4月16日为每公斤14.5元左右。在属于最近峰值的2022年10月曾创出26元左右的高点,但2022年底降至15元附近,下跌4成。2023年以后一直在20元以下徘徊,猪肉价格的低迷日趋长期化。

在中国,2018年~2021年因非洲猪瘟(ASF)大流行,猪的饲养头数急剧减少。政府为了稳定下滑的猪肉供应,一直要求养猪农户扩大养殖。

美国农业部(USDA)4月11日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的猪肉产量预计达到约5600万吨。虽然低于上一年的水平,但与生产低迷的2020年(约3600万吨)相比增加约5成,还超过疫情前的2017年的产量。

日本农林水产政策研究所的主任研究官百崎贤之指出:“作为提出饲养头数目标等强有力的政策手段的副作用,供需平衡容易向供给过剩倾斜”。

此前在中国,如果供应过剩导致猪肉价格持续下跌,养猪农户可能停止养猪,小微企业也会纷纷歇业。于是又会走向供给短缺,价格高涨的状况。就像这样,在中国,猪的饲养头数和猪肉价格周期性地上下波动的“猪周期”一直重复。

日本农林中金综合研究所的理事研究员阮蔚指出:“通过资本进入和大规模化,企业的实力增强,价格下跌时也不再轻易退出市场,像这样的价格自发反弹的机制日趋难以发挥作用”。

最近,中国的大型养猪企业的实力也在下降。年出货量超过6000万头的最大企业牧原食品在1月份发布预测称,2023年的业绩为亏损38亿~46亿元。

大企业也开始出现破产。业内排在第6位(截至2022年)的江西正邦科技在2022年底破产后实施重组,而从排在第7位的福建傲农生物科技来看,业绩恶化导致的债务拖欠额不断增加。如果大企业相继倒闭,将来可能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供给冲击。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开始认真采取对策。自3月起提出方针,将用于繁殖的母猪饲养头数目标从此前的4100万头下调至3900万头,下调约5%。此外,将降至目标的92%(3588万头)定为不需要警惕的“正常水平”,比之前设定的95%扩大了下行局面的允许范围。

日本丸红经济研究所的高级分析师李雪连指出:“如果供给过剩的消除切实取得进展,可能成为推动猪肉价格上涨的因素”。长期持续的“猪肉通缩”也有可能得到遏制。

猪肉价格对中国的物价走势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国家统计局11日公布的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1%,连续2个月上升,但仍远远低于作为政府目标的3%,接近于0%的低空飞行仍在持续。一直以来,猪肉价格的下跌导致CPI的下跌,因此,如果今后猪肉价格转为回升,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通货紧缩的压力。

中国的饲养头数减少,还可能给世界粮食市场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李雪连表示“随着饲料用的进口需求减少,饲料用玉米和大豆等的国际行情将面临价格下行压力”。大部分依赖进口的日本也有可能坐享易于获得更低廉、质量更高的粮食这一“渔翁之利”。

文章来源:日经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