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 最新资讯频道 ( ) • 2024-06-05 09:31

今年5月,韩国网石发行的漫改新游《Solo Leveling:Arise》(中文名:我独自升级:Arise),上线全球多个市场。

首月收入便破突破4亿元,并且从官方透露的消息来看,移动端收入占比仅有三成?‍‍‍‍‍‍‍‍

DataEye研究院观察到,《我独自升级: Arise 》在营销侧有着不同于品类厂商的套路,不做尬演真人素材,着重在品牌向内容的传播?

具体来看,作为网石发行的新品,《我独自升级:Arise》是如何做营销的?又是哪些原因导致其在全球市场的收入上升?《我独自升级:Arise》的出现,是否会革新漫改手游的发展趋势?今天,DataEye研究院聊聊《我独自升级:Arise》的数据。

为表客观,本文会严格区分【事实&数据】,以及【DataEye研究院观点】。

如果您对观点有异议,可以只参考【事实&数据】部分,以您自己见解为主,评论区见。

一、市场表现

【事实&数据】

点点数据显示,截止至6月4日,《我独自升级:Arise》仍位列在全球多个市场iOS畅销榜前列,并且主要市场集中在东亚、中东等地。‍

具体在下载量方面,截止至6月1日,《我独自升级:Arise》全球市场下载量超1700万次,其中印度、美国、巴西三个市场贡献了较多的下载。

收入方面,点点数据显示, 《我独自升级:Arise》上线首月 收入超4.4亿元(扣除平台分成),其中韩国、日本、美国三地是主要付费市场 。

【DataEye研究院观点】

市场表现亮眼,且在发达市场呈多点开花的趋势,尤其是韩国、美国市场,下载、收入都有着较高的量级,具体原因,DataEye研究院推测有三点:

1、游戏与原作高度结合;从IP层面来看;根本而言,韩剧《我独自升级》核心逻辑就是国内网文常见的“系统升级流”套路,爽点就是主角一路“打怪升级”、“提升战力”。然后就是“天神下凡”、“拯救世界”。

甚至从剧情来说,《我独自升级》与《斗罗大陆》、《斗破苍穹》等头部网文有着一定差距,但《我独自升级》的优势也很明显。简单明了,读者一看就能快速Get到爽点所在,并且在韩漫风的塑造下,该作的阅读体验拉满,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具体到游戏之中,在游戏设计环节,产品融入了大量原作剧情内容,且契合度较高。如在一些插播剧情中,会将游戏的3D剧情突然转换成韩漫式的2D插画,这一举措,满足了IP粉丝对原作剧情的需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玩家共鸣。

2、游戏品质贴合核心玩家喜好;在产品美术方面《我独自升级:Arise》采用了“韩漫风”的美术风格,并用色彩渐变和过渡的方式来勾勒美术细节,因此这种风格的塑造,更加贴近IP粉丝的审美喜好。

此外,在玩法方面,《我独自升级:Arise》融合了传统韩式MMO的玩法以及米哈游式的养成体系。尤其是前者,韩国公司对此是得心应手,包括整体的数值搭配、关卡设计、游戏节奏等,都承接了韩式MMO的优点。

不仅如此,原作《我独自升级》的“系统升级流”设定,本身就与游戏高度契合——维系原作的“发布任务”→“完成升级”→“主角变强”的主线流程,便可以满足原作党玩家对还原度的追求。

3、下载数据多集中在高付费市场,且付费点较多;尤其是美国、日本、港台等市场,《我独自升级:Arise》拿下了较高的下载与付费,这些市场的用户有着较高的收入以及付费意愿,是推动《我独自升级:Arise》上线初期收入拉高的重要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我独自升级:Arise》设立了较多的付费点内容,如游戏若想通关,需搭配一主角+三“猎人”的小队伍,而主角、“猎人”都需要倾斜资源进行升级(但游戏前期资源并不多),此外,还有专属武器、圣遗物(类似米哈游)等。这些资源点的设计,或许是《我独自升级:Arise》目前收入凸显的缘由。

米哈游的付费设计固然能让产品在收入侧迎来增长,但同样的,也会引起玩家的不满,如在Facebook就有不少玩家抗议游戏的付费内容过多。‍‍‍‍‍‍‍‍‍‍‍‍‍

二、素材投放

【事实&数据】

(一)投放趋势

DataEye-ADX海外版数据显示,《我独自升级:Arise》上线之后整体素材投放量处于中规中矩的量级,单日素材投放量约为300组左右。‍‍‍‍‍‍‍‍‍‍‍‍‍

(二)创意素材

DataEye研究院整理了《我独自升级:Arise》曝光量TOP50的高效素材,其投放素材创意形式中,高质量CG动画占比较高,占比约为60%,其次则是游戏角色故事/言论素材,占比约为30%。

具体来看,高质量CG动画以展示游戏世界观、剧情以及玩法为主。

【DataEye研究院观点】

总结来说,DataEye研究院认为,《我独自升级:Arise》投放的素材有以下特征:

其一,与主流素材形成鲜明对比;《我独自升级:Arise》的高曝光量素材,主要是以品牌向传播内容为主,传播核心是原作IP的主角以及主打游戏战斗画面。这一点,与当前海外市场主流的“真人尬演拼战力”、“副玩法素材”、“美女涩涩内容”等素材形成鲜明对比。

其二,着重凸显游戏美术特点;《我独自升级:Arise》的大部分素材,会在品牌向内容之中,加入黑紫色调,如此一来,则可以给玩家传播出一种颇具神秘感的素材调性,并且搭配素材中的怪物形象以及配套文案,可以让玩家产生“让我来试试”的冲击感。

DataEye研究院认为,这类素材有利有弊:

利的一面在于:很好的传递出游戏核心内容,有利于产品在上线初期就完成对核心用户的抓取。并且可以通过有别于市场主流素材的特点,让用户对素材产生新鲜感。

弊端则会体现在:此类素材过于集中在对IP粉丝的抓取,而对于泛游戏用户的吸引力较低。关键在于,《我独自升级:Arise》已经在上线前期聚拢了大批量对该IP感兴趣的用户群体,后续一旦产品陷入平稳期,此类素材不利于对于泛游戏用户的转化。

三、社媒传播

【事实数据】

《我独自升级:Arise》在社媒方向也有不少动作,具体来看,《我独自升级:Arise》是分平台进行传播。

在Facebook平台,《我独自升级:Arise》运营账号主要传播内容是推送游戏角色相关信息。

在twitter平台,整体运营节奏与Facebook平台相似,以传播游戏相关信息为主。

在YouToube平台,《我独自升级:Arise》的主要内容是游戏博主制作产品体验的传播视频。

值得关注的是,在twitter平台,《我独自升级:Arise》还有日本、韩国等市场的专属运营账号。

此外,DataEye研究院观察到,《我独自升级:Arise》上线前夕一直在持续性的做预热传播,并且截止至5月8日,游戏的总预约人数突破1200万人次。‍‍‍‍‍‍

【DataEye研究院观点】

从传播侧的动作来看,《我独自升级:Arise》主打两个方向。

第一,重点宣传游戏中的美术以及背景世界观;主要是想通过独特的美术、音乐风格,来抓取对此感兴趣的用户群体。同时再通过人物背景介绍,展现游戏世界观的方式,在进行IP塑造。

第二,在多个平台创建多个官方账号;DataEye研究院推测,《我独自升级:Arise》在平台选择上,是希望通过不同地区的语言,在进行针对性内容传播。

多个市场多个账号的运营方式并不少见,包括网易、雷霆、米哈游等厂商也多是以此来进行针对性内容传播。从投入来看,多账号的运营成本必然会随之提升,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定市场的专属运营,可以提升该地区玩家对产品的认可程度。

此外,原作《我独自升级》是一款“全球化”的作品,其中的世界观并不局限在韩国本地,还有诸如中日、欧美、拉美等地的角色出场。因此,在随着各个地区角色的出场,《我独自升级:Arise》可以通过角色的传播,进一步提升对该地区玩家的认同感。‍

四、观察与思考

从《我独自升级:Arise》的动作、表现,我们可以分析出两点核心逻辑:

1、随着国内手游的不断刷新出海记录,越来越多类二次元、MMO产品开始学习国内手游的设计模式,如米哈游式的抽卡体系,已经成为众多手游产品的标配。‍‍‍‍‍‍‍‍

这标记着,国内厂商在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众多同行学习借鉴的指引,尤其是在二次元、MMO等赛道,融入米哈游式设计,已然成为潮流。‍‍‍‍‍‍‍‍‍‍‍‍‍‍‍‍‍

2、在《我独自升级:Arise》的收入结构,有个值得关注的一环:

根据官方公告的消息,《我独自升级:Arise》首日收入约为7400万元,但据三方平台公布的数据,其手游版首日收入约为1800万-2000万元左右。也就是说,《我独自升级:Arise》70%收入是源自非手游渠道的充值(包括PC端以及官网直充)。

再回顾近期的消息、公告:‍‍‍‍‍‍‍‍‍‍西山居发行负责人木木曾经表示,“PC的收入占到了《尘白禁区》总收入的70%”;《鸣潮》上线也做了PC端的兼容。

从这些厂商的动作,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其一、PC端用户有着较高的付费力度;其二、当前环境下,手游厂商可以把范围放宽,并不局限于单一的手游平台,从全平台出发,更有利于产品在收入侧的增长。

虽然目前《我独自升级:Arise》成绩表现突出,但在长线运营方面,仍存些许隐患:‍‍‍‍‍‍‍

一方面,产品核心受众是来源于原作漫画,也就是IP受众群体,这批群体原本并非常规意义上的手游玩家,再结合过往众多漫改手游的成绩,此类玩家能玩对游戏进行长期体验、付费,值得关注;‍‍‍‍‍‍‍‍‍‍‍‍‍‍‍‍

另一方面,目前《我独自升级:Arise》在Facebook、推特等平台,有不少玩家对游戏付费点设计抱有不满,这或许也会给产品后续成绩埋下隐患。‍‍‍‍‍‍‍

好在,目前产品处于刚上线阶段,仍有调整空间,至于《我独自升级:Arise》未来能取得怎样的成绩,DataEye研究院会对此进行长期报道。‍‍‍‍‍‍‍‍‍‍‍‍‍‍‍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ataEye”(ID:DataEye),作者:YYY,36氪经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