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推荐 ( ) • 2024-06-05 15:09
对中国企业来说,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挑战分为两个阶段,现在是算碳,未来是减碳。

“时至今日,中国制造业企业在面临印度、东南亚等国家的竞争时,早已不具备人力成本优势,而绿色低碳有望成为未来中国制造业的核心优势,成为出海名片。”

责任编辑:汪韬

欧洲城市里的光伏板。视觉中国/图

欧洲城市里的光伏板。视觉中国/图

倒计时不到两个月,让马嬴超意外的是,订单并未纷至沓来。

马嬴超是蔚碳科技创始人,给企业提供碳服务,他原以为即将执行的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将带来大笔生意——2024年7月31日之后,出口欧盟的产品中,至少80%的碳总排放量必须使用实测值。

“可能只有今年下半年,出口货物在海关被拦下时,多数企业才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行动。”马嬴超说。这种钝感是不少中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面临CBAM等国外政策的现状:缺乏基本认识,也不知如何应对。

CBAM也被称为“碳关税”,是一种针对进口货物的碳排放定价政策工具,它要求在欧盟境外生产的产品在进入欧盟市场时,根据其碳足迹征收碳差价。美国政府更直截了当,2024年5月宣布,自2024年8月1日起将对华电动汽车关税提高至100%。

近年来,除了关税,中国企业出海还遇到了不少绿色贸易壁垒。这是一种非关税壁垒,进口国以保护环境和健康等名义,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制定严苛的标准和检疫措施等,并利用国际社会已有的规定,对进口产品进行限制。

加入世贸组织(WTO)二十多年来,中国产品遇到的绿色壁垒也在变化。早年农产品受影响最大,这一轮的关键词则是“碳”。

目前,大多数企业还没感到切肤之“痛”。这些贸易规则的主要要求是碳足迹核算,门槛较低。但未来可能会制定碳足迹阈值和分级,届时低碳产品更具竞争力,那将是真正的挑战。

不过,对受到影响的中国企业而言,它们本就是减碳的方案提供者,如新能源行业;或是减排大户,如水泥、钢铁。翻过绿色贸易壁垒,也会迎来机遇。

标注碳足迹的产品“护照”

正面撞上关税和绿色贸易壁垒的,首先是“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

2023年,中国超越日本,跃升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出口国,每出口3辆汽车,就有1辆是电动车。这年10月,欧盟委员会宣布,启动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以决定是否加征关税。

“新三样”中的锂电池,则受到直接和间接的双重影响。

直接影响如欧盟的《新电池法》,要求自2027年起,出口到欧盟的电池须持有“护照”,记录电池的制造商、材料成分、碳足迹、供应链等信息。在中国锂电池出口第一大市场美国(占出口总额约1/5),政府欲将对华电动车锂离子电池的关税从7.5%提高到25%。

作为新能源车的上游,电池还面临供应链传导的间接压力。它表现得更隐晦,但影响程度却丝毫不逊色。

碳衡科技CEO黄彦翔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