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热榜 ( ) • 2024-06-05 22:13
赛貂蝉的回答

薛宝钗的晶莹是什么时候被理解被纯粹的呢?

薛宝钗什么时候纯粹过,什么时候明亮过,又是在什么时候彻悟的呢?

彻悟的人不讲青云志,因为明白世间的虚无。勘破权力、财富、名望都是虚妄,这才是彻悟。

《红楼梦》后四十回中,有段文字对宝钗的刻画极为入骨。

彼时宝钗宝玉已经成亲,宝钗苦劝宝玉入仕,口中也只管你我既为夫妇不在情欲之私的大道理。话音刚落,袭人又进来劝:我们这些人从小儿辛辛苦苦跟着二爷,你也忍心辜负我们?

大道理大责任可劲往宝玉肩上担,逼着他举业。

还是莺儿一语道破天机:姑爷若中了举。我家小姐就有福了。

宝玉把禅机佛理的书都搬了出去,大笑:这些书都算不得什么,我还要一火焚之,方为干净。

宝钗只当是自己劝通了宝玉,暗自窃喜,哪里还记得方是干净的禅机。

于宝钗而言,道理是用来束缚人的规矩,禅理是用来展示博学的工具。仅此而已。她不深究,也未必真信奉。她骨子里是依然热衷于追逐红尘富贵的热。

宝钗袭人共劝宝玉读“圣贤书”举业进仕,若说后四十回是后人杜撰,分明脂砚斋也在前面有批:当绣幕灯前、绿窗月下。宝玉何甘心受屈于二女夫子哉?

脂砚斋说宝钗袭人妩媚轻俏未见得真,主观评价太强。灯前窗下二女子苦劝宝玉,世人见了要厌恶是女夫子才是真相,以致脂砚斋需要急急为其辩解,啊不是,没有,你们别误会。

既然对世间有所求,就不可能晶莹,就没办法干净。

所谓“晶莹”无非是“经营”。

只能说曹公是擅用谐音梗的。

不同于描写黛玉晴雯心理活动的大幅渲染,行事说话的事无巨细描写。作者在写宝钗袭人的时候,多是让你看她们是怎么说话,又是怎么做事的。

写袭人看似怎么温柔怎么体贴怎么和顺,怎么是人人羡慕的最佳上司,转眼看贾宝玉生气了,就开始赖底下丫鬟们怎么不好。怎么说那起小丫头子们是憨皮惯了的,早已恨的人牙痒痒。

写袭人口中贾宝玉如何不穿外面人做的衣服,怎么需要她独自挣命一般的做针线,转眼贾宝玉拿着“外面人”做的香囊啧啧称奇到处显摆。

写芳官对袭人如何信任依赖,吃了酒要靠在姐姐身上歇歇。转眼袭人把她扶到男主人的身边,又拍着手嘲笑,你一个小女奴怎么就敢睡到男主人身边?

写宝钗也是一样。

写宝钗人谓罕言寡语,最贞静的闺阁少女。

罕言寡语?

转眼宝钗对着惜春长篇大论,若要画画,你当如何如何。对着邢岫烟大加训导,你若嫁进我们家该当如何如何。

写宝钗对“金玉良缘”没好意思,看似对宝玉无情。接下来作者就写宝玉和史湘云这一玉一金真无男女之情的少年少女如何坦荡相处,嘲笑无忌。宝钗若真对宝玉无情,任外界把“金玉论”传到如何地动山摇,她也只会当笑话听。既然会无端想起金玉论,显然情在宝钗心中还是不可避免落了痕迹。

何况宝钗的眼耳意神从未离开过宝玉,她顺路会顺到贾宝玉身边,无意听到丫鬟的声音立刻能反应过来是宝玉房里的丫鬟,她的贴身丫鬟认了贾宝玉贴身书童做干哥哥。

写宝钗痛骂世人皮里阳秋、鄙视外面那些读书男子如何不能治民辅国。开篇作者写得就是宝钗的亲舅舅和姨夫如何通力合作,将宝钗亲哥打死人命的刑事案如何消弭于无形。

宝钗也好,袭人也好,为数不多的几次心理描写无不在读者心中掀起惊涛骇浪。

袭人误以为自己命不长久之时,一句“素日想着后来争荣夸耀之心”便让读者触目惊心。原来她的好她的温柔她的娇俏无一不是假面,所有的好,全为了争荣夸耀。

宝钗于滴翠亭中听见林小红和坠儿的密谈,第一反应是煞住脚细听。第二反应是这是个眼空心大、头等刁钻古怪东西。谁知道她对着下人言笑晏晏大方和气的背后,对人评价如此冷峻刻毒?

累金凤一案之时,迎春应对失措,无可奈何之际,宝钗默默陪伴,何等温情。谁知道她背后对迎春的评价是有气的死人?

她们的心理活动不能细写的缘故便在此了。

细琢别的姑娘缺点是美玉有瑕,精雕宝钗袭人的缺点对她们而言是种残忍。

宝钗袭人自然是美的,但美的不通透不纯粹。在她们美丽的外表下充满着欲望和野心,当然那些本也不是什么惊心动魄的恶行,只是在天真烂漫的纯美女孩们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触目惊心。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