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6-13 11:00

“蹑手蹑脚地我走了,就像我神不知鬼不觉轻轻地来......” 

近日,77岁“南京方言发音人”陈宗霞在南京师范大学用方言的形式向学生朗诵诗歌《再别康桥》,上课的视频在网络流传。 

视频中,陈宗霞一口流利的南京话,不仅展现了南京方言的独特魅力,也让“保护传承方言文化”这一话题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中,引发了网民热烈讨论。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就提出“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已有多所高校开设方言专业课程、组织方言类社会实践活动、展开学术讲座等。 

方言进高校,成效如何?

大学生掀起“方言热”

在大学校园宣传推广地方方言已然不是新鲜事。

每学期,在武汉大学学生之间都会上演一场网速与手速的“比拼”,他们恨不得每时每刻都盯着手机和电脑的网页,只为了能选上自己最喜欢的那一门公选课,这其中就包括“方言与中国文化”。

2019年,武汉大学两名同学用家乡方言配音小猪佩奇的视频在网上引起一阵“轰动”,也在武汉大学学生中掀起一场“方言热”,而《方言与中国文化》课也被学生们称为每学期最难选上的公选课之一。

“冲壳子、脑壳、摆龙门阵.......”课堂上说方言的场景也同样在四川省成都天府新区航空旅游职业学院上演,学院在2019年开设了《四川方言》选修课,许多外地学生报名。学院宣传部部长陈勇表示,他们开设《四川方言》课程,就是为了让外地学生可以了解一些四川的方言,使他们更好的融入学校,跟学校四川籍的学生交流。

“方言和普通话语都是中华文化大家庭的一个组成部分。”“经常能听到像《天干物燥》、《大田后生仔》这样用地方方言编写的歌曲,觉得很好听但又听不懂,开设地方方言课能够让我们有机会去学习了解。”“能在校园里听到家乡方言倍感亲切,有种回家的感觉。”不少大学生认为,地方方言走进大学校园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解海江老师在开学第一堂课上,都会面向新生做一项关于家乡方言的调查,看有多少人还会说家乡方言,“这几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每一届都有200多名新生,只有10%左右的学生会讲方言。”解海江说道。

在解海江看来,语言是文化最主要的载体,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在高校推广宣传地方方言,可以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各地方言差异,从而更好地了解各地文化。

武汉大学文学院对外汉语教研室副教授阮桂君表示,年轻人是方言的未来与希望,地方方言走进高校是为了让更多学生了解知道方言,让他们珍视自己的方言,理解各种方言现象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以便日后能更好地去传承和保护方言。

实践中传承保护方言文化

当方言成为高校里的一门必修课,学生们“修”的是什么?

“方言流失的速度远比我们想象的快,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媒介的发展、外出求学与打工人数增多、学校的普通话教育等等,使得人们在选择语言工具的时候,方言从不是首位。”解海江告诉记者,“这也是方言与地方文化这门必修课的由来。”

在“方言大省”浙江,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不仅开设了必修课《方言与地方文化》,学生们还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解海江老师的带领下建立了“语言的故事”微信公众号。同学们会用方言录制音频、视频,在公众号上宣传自己的家乡,该公众号关注的粉丝遍布全国各地。

解海江上课场景。图源:受访者供图

保护传承地方方言仅仅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解海江认为,地方方言传承保护的核心还是实践,无论是《方言与地方文化》还是微信公众号,都是为学生搭建的创新实践平台,让他们有机会亲自宣传和推广家乡方言,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地域文化传承和保护意识。

退休后一直致力于南京方言传承的陈宗霞时不时会去高校展开讲座。在讲座中,陈宗霞会学生们介绍自己总结出的南京方言的特点,并现场示范,头顶在南京话里叫“天灵盖儿”,额头叫“头脑壳儿”,下巴叫“下巴颏儿”……

“讲演结合的方式,让大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很感兴趣。他们会在讲座结束后,到陈宗霞工作室‘话访南京’馆进一步深入了解并写观后感,有些学生的毕业论文就是以传承保护地方方言为主题,还需要我盖章签字。”陈宗霞说,“话访南京”馆是南京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的大学生前来参观、学习,留下来成为志愿者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陈宗霞正在给大学生们讲解南京方言的特点。受访者供图

要想让方言拥有传承不绝的长久生命力,必须注重方言的文化熏陶和实践养成。一位长期从事地方方言传承保护的大学教师向潮新闻记者表示,一般来说,开设地方方言课课程的都是高校文学院,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有很大一部分会从事文学、教育相关工作,“如果他们在大学时期形成对地方方言传承保护的观念,那么在他们未来工作中会有意识地倡导青少年接触方言,了解地域文化。”

方言“出圈” 互联网传播成趋势

事实上,这些年,除了地方方言走进高校宣传推广外,政府部门和社会民间组织都在积极开展各类活动保护地方方言,旨在传承方言这一独特民族文化。

据媒体报道,2013年,上海有超过100所中小学在校本课程中开展了沪语教学。广州著名中学执信中学也在2020年开设了粤语选修课,邀请粤语教育机构专职老师授课。2021年,杭州市滨和小学开设《小伢儿说杭州话》课程,让孩子们通过对方言的学习了解杭州本地文化。福建厦门在当地小学和幼儿园成立闽南语教学试点,发放闽南语教材,对学生进行闽南语教育,鼓励学生学习闽南文化。在江苏苏州,苏州话已成为全国首个进入国家有声数据库的方言,一些高校还把苏州话纳入必修课,就连公交站都采用普通话、苏州话报站。

在众多受访学者看来,如今无论是政府部门、民间领域亦或是大众,对于如何传承、保护方言方面相比十多年前已经发生本质变化。

阮桂君向记者回忆起他2007年首次开设《方言与中国文化》课程时的场景,“学生们会感到讲方言很羞耻,一口的地方口音讲出来他们自己都不好意思。”十几年过去,阮桂君说,如今的学生可以非常自信的站在讲台上,流利的说着自己方言,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家乡。

授课多年,在阮桂君看来,年轻人对方言是有感情的,只是了解不足。年轻人应该主动接触方言文化,当今网络时代给方言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方言传承提供了新的途径,方言知识得以广泛传播,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对方言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同时,互联网平台也为方言传承人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方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打开互联网,可以发现重庆话、河南话、贵州话、山东话、广西话等方言的段子大量地涌入了影视作品、短视频平台、网络综艺。一时间,成百上千种地方方言“爆发式”呈现在人们眼前。“第一次发现原来我们国家有那么多方言”“第一次听觉得很奇怪,多听几次感觉很有趣。”众多网友感慨道。

阮桂君认为,通过互联网宣传推广地方方言或是一种趋势,未来方言的发展将呈现多元化、创新化、普及化。“我们需要加强对方言的传承与保护力度,同时积极探索方言与现代技术、教育、文化产业等方面的融合路径,以推动方言文化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