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虎嗅网 ( ) • 2024-06-13 13:48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瞭望智库(ID:zhczyj),作者:李亚飞、田文文、初琪,编辑:田硕,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探讨了小麦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中国小麦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

• 💡 小麦在历史上曾影响古国兴衰,如郑国渠助力秦国统一六国

• 💪 中国小麦产量持续增长,为国家粮食安全立下汗马功劳

• 🌾 中国小麦产业正面临挑战,需要进一步提高产能和农民收益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风吹麦浪、大地金黄,自南向北,当下我国“三夏”大规模小麦机收全面展开。

自两河流域开始,小麦已经陪伴人类走过了万年历程,成为地球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从郑国渠的无心插柳成就大秦帝国,到美俄的百年博弈,背后都有小麦的身影。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韩一军看来,小麦深深影响了古今中外历史脉络,雕琢着无数个体的幸福生活。近日,就小麦种植历史和提质增收等话题,韩一军接受了瞭望智库专访。本文根据采访内容撰写。

无心插柳

2016年11月8日,郑国渠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陕西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郑国渠遗址。图源:陕西水利博物馆

这条福泽了关中地区2000多年的灌溉水渠,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线。

郑国渠兴建于战国晚期,位于陕西关中地区,与四川都江堰、广西灵渠并称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

据史料记载,郑国渠的干渠长度有300里,宽度约20米,深度有十几米,再加上支渠和毛细渠道等,导致郑国渠的工程量非常庞大,可以说郑国渠工程不逊于秦代的长城

战国末年,秦国不断向东扩张,韩国首当其冲。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在泾水和洛水之间修建灌溉水渠,名义上是便于秦国农田灌溉,本意却是为削弱秦国国力。因为在当时,此项工程于国于民所涉极为浩大。

“卧底行动”却成为秦国强盛的助力。

秦历时十年、耗10万人力终修成郑国渠,可实现关中腹地110余万亩农田的灌溉。建成6年后,关中平原就成为大粮仓。建成15年后,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随着泾河河水冲刷,河道、河床日益下沉,历代取水口不断往上游移动。历经秦、汉、宋、明、清等朝代,历朝历代六次修建的渠口都重新取名,但是都借用了郑国渠的干流渠道。《史记·河渠书》记载,“郑国渠之后,屡废屡修,几易渠名,而经久不辍”。如今,它的第六代工程泾惠渠仍在灌溉着关中140余万亩麦田。

郑国渠的巨大作用是韩国始料未及的。那么,韩国的决策层究竟失算在哪里呢?

问题就出在小麦身上。韩国的决策层在设计这个阴谋时,仅考虑到了灌溉因素,却忽视了决定农业生产的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农作物品种。

战国时期,包括韩国在内的中原地区各国农业生产的主体农作物是谷子和糜子,也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两种小米;而源自陇东(西戎)地区的秦国农业生产的主体农作物是小麦。

“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由于郑国渠的修建,关中平原可以种植小麦的土地面积大幅度增长,原先仅能种植小米的土地现在都可以改种高产作物小麦了,粮食的平均亩产由此翻了几番,秦国农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郑国渠的建成,提高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百年博弈

古今中外,“小麦战争”屡见不鲜。

乌克兰与俄罗斯接壤的部分地区土壤肥沃,被称为黑钙土,这是一种深色的、透气性良好的土壤,蠕虫和细菌可以在这类土壤里茁壮成长。

1768年,沙皇凯瑟琳二世派遣了超过10万的俄军,穿越平原、跨过黑海占领了该地区。于是,敖德萨自此成为出口粮食的新兴城市,谷物从这里运往伦敦和欧洲其他城市。

对于建立俄罗斯帝国,她有一个大胆的计划:通过军队占领草原,再利用草原地区种植小麦,最后为整个欧洲供应粮食。

但是,进入19世纪60年代,大量廉价的美国小麦开始涌入欧洲市场,俄罗斯帝国的繁荣戛然而止。

“1868—1872年,欧洲粮价下降了近50%,海上货运的费用也随之下降”,“在欧洲,廉价的美国粮食养活了城市和农村的工人阶级……工人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城市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美国学者斯科特·雷诺兹·尼尔森在其《小麦战争:谷物如何重塑世界霸权》一书中写道。

俄罗斯帝国的小麦生产商和美国的小麦生产商之间展开了一场长达一个世纪的争夺战。

1884年,俄罗斯帝国通过国家支持铁路建设、调低农业贷款利率等措施来仿效美国的粮食信贷体系,到了19世纪90年代能够直接与大西洋彼岸的国家竞争。

1914年,俄罗斯帝国担心奥斯曼帝国会叫停其在黑海的粮食运输,两国交战,这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之一。

粮食不是一般商品,而是关系到你我他、每一个人基本生活的特殊商品;粮价是百价之母,其波动与大宗商品价格之间有强烈的同频共振关系;粮食还具有金融、能源乃至武器属性,而危机往往来源于这些属性的叠加。

粮食即权力,只要世界还是碳基生命主导,这个亘古不变的规则就会持续下去。

四季轮回

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着大量的水和酵母菌,它们一旦与磨好的小麦混合,就会发生某种复杂的化学反应。

西亚的新月沃地包括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叙利亚、伊拉克东北部等地,是小麦的原产地。研究人员发现,早在14400年前,经过轻微发酵的面包就已在此出现了,早于文字、城市和多数驯养动物的出现。

4000多年前,小麦传入中国,唐宋时期,取代本土农作物粟和黍,成为中国北方人的主粮。

小麦如今已成为我国两大口粮之一,在保障国家口粮绝对安全中发挥着重要战略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平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两组数据值得关注:

其一,2004—2023年,我国小麦生产经历了“二十连丰”,2015年以来连续10年总产量稳定在1.3亿吨左右,

其二,1949年我国小麦总产量1381万吨,平均亩产是42.8公斤;2023年小麦总产量13453万吨,平均亩产388.9公斤。两相对比,增长了8倍。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业结构持续调整,小麦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种植面积最多的是1991年的4.64亿亩,2023年是3.54亿亩,相差1亿多亩。换句话说,小麦种植面积减少1亿多亩,支撑了其他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生产,但是小麦平均亩产、总产均倍增,可见小麦单产对总产的持续提升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新世纪以来,比之水稻等主粮,小麦是单产增加最多的。

单产来自哪?来自我们的品种不断优化,来自我们的栽培技术不断改进,来自我们的病虫害防治水平不断提高,来自我们的田间管理更加科学,来自我们流通加工环节的减损等等。

单产依靠谁?依靠金善宝、庄巧生、李振声等几代农学家常年在麦田守望、心无彷徨,依靠包括人文社科学者、农民在内的小麦人毕生以麦自励、坚韧不移。

小麦是主要粮食作物中生育期最长的,长达230多天,经历春夏秋冬四季。由于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小麦种植越来越具备“七分种三分管”的新特征,对种植的时间、墒情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对田间管护环节要求也越来越精细。

秋天播种,小麦可能会遇到严重的冬春连旱。2021年底我国发生过大面积“一根苗”现象,这是小麦通过冬眠来努力渡过极端天气的严峻考验。待到返青季节,在科学的田间管理帮助下,些许春雨的滋润,它很快就能恢复绿意葱葱,为其后的抽穗、扬花、灌浆等积攒能量,蓄势待发。

四季轮回、生生不息,小麦就是坚韧和朴实的代名词,代表着一种坚忍不拔、生命永续的精神。我们从事小麦工作的人一般都喜欢以“小麦人”自称,更是在春夏秋冬陪伴小麦的过程中读懂了小麦、汲取了小麦精神、勉励了自己。

2008年粮食危机之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明确提出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规划》中明确到2020年全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5500亿公斤(1.1万亿斤)以上,比当时的产能增加500亿公斤。12年间,我国粮食产量从2008年的刚过1万亿斤,到2020年达到了1.34万亿斤,远远超过了规划目标。

针对国内外新的形势与挑战,《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2024—2030年)》提出,全面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方位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新增粮食产能千亿斤以上,全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分析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乃至世界小麦产量增长因素可见,相对而言,种植面积是次要的,单产才是决定因素。当前我国小麦种植面积很难增加,能稳住现有面积即是不易,只能寄希望于单产的提高,依靠小麦主产区。

消费升级、健康所需,确保14亿多人口的粮食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是我国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之举。

我们小麦人迎来新使命。

任重道远

小麦主产区是提产能、保供给的重头大头,但是我国小麦主产区经济实力不强、财力薄弱的问题较为突出,产粮大县往往是经济弱县、财政穷县。

这个问题不解决,主产区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影响生产保供的大局。

与此同时,我国小麦生产正处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现代资本密集型生产模式过渡期,劳动力、土地以及农资等投入要素成本随着经济发展不断上涨,小麦生产总成本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小麦产值的增长速度。

具体来看,《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显示,2004—2013年,我国小麦生产成本高速上涨,年均增速达11%;2014年以来,增速放缓,由2014年965元/亩增至2021年1041元/亩。其中人工成本的增速明显快于物资与服务费用的增速,但2016年后人工成本有下降趋势。根据小麦主产区成本收益典型调度数据,2023年小麦生产成本稳中略增。

这导致我国小麦种植收益不断降低。

2004—2020年,国内小麦净利润整体呈现波动下跌趋势, 其中,2013年、2016年、2018年及2020年全国平均净利润为负。2021年有所恢复。2023年受收获期“烂场雨”天气等多重因素影响,多数主产区公开数据显示小麦净利润明显下降,如内蒙古自治区小麦亩均净利润预计为97.65元,降幅43.32%。

另外,由于我国小麦整体品质偏弱且受国际低粮价的影响,国内小麦价格提升空间不足。在生产成本“地板”提高和国际价格“天花板”限制的作用下,我国小麦的生产利润被持续挤压,农民收益有限。

麦农种植收益偏低问题长期存在,加之产粮大县多是经济弱县和财政穷县,在粮食产业链、价值链延伸等方面存在短板,进一步使麦农收益难以获得保障。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围绕贯彻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精神、全国上下共同支持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有针对性的部署。

纵向上,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力度。重点是对产粮大县的奖补,进一步向商品粮调出量大、粮食安全贡献突出的县倾斜,取消对产粮大县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配套要求。

横向上,建立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统筹考虑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生产、流通、消费等相关因素,深化多渠道产销协作。

产业上,着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主产区布局。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建设加工产业园,促进就地就近转化增值。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薄弱问题,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提出实施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今年将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等5个粮食调出量大的主产省(区)开展试点,然后再逐步推开。

眼下麦收过半,今年预计又是丰收年。我们期待产粮大县、麦农和科研工作者,能够收获满怀,为中国、为世界小麦供求安全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

1.小麦,秦统一天下的力量,赵志军,《中华遗产》,2010年

2.《小麦战争:谷物如何重塑世界霸权》,[美]斯科特·雷诺兹·尼尔森,中译出版社2023年12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瞭望智库(ID:zhczyj),作者:李亚飞、田文文、初琪,编辑:田硕,责编:李珅,监制: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