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新闻_新华网 ( ) • 2024-06-13 19:33
北斗“指路” 机收加速——陕西宝鸡“三夏”新场景

  新华社西安6月13日电  题:北斗“指路” 机收加速——陕西宝鸡“三夏”新场景

  新华社记者刘彤、邹竞一

  今年的“三夏”机收,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的连片麦田里,充满着浓浓的科技味儿。

  慕仪镇洞坡村利民无人农场的320亩成熟麦田,没有了往年多台联合收割机穿梭往返、机声轰鸣的作业场景,取而代之的,是一台无人驾驶谷物收割机在田间匀速前行、“安静”收割的生产画面。将收割机收完的一斗小麦装满后,一辆无人驾驶运粮车会缓缓地驶向它的旁边,完成装卸后将小麦运往粮仓。收割机则继续它的作业任务。

  图为正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洞坡村利民无人农场作业的无人驾驶收割机。新华社记者刘彤 摄

  无人驾驶谷物收割机的行进、转弯、调头、收割、卸粮,离不开一位在树荫下密切注视着其运行轨迹的操作机手王浩杰。

  王浩杰说,利民无人农场的320亩麦田,去冬至今的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作业,全部依赖的是无人驾驶关键技术的应用。“今年春季对条锈病、小麦蚜虫等病虫害的防治,则依赖的是两架大型植保无人机的‘空中作业’。可以说,空、天、地一体化的无人田间作业技术体系,是我们农场实现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种植的核心。”

  王浩杰说,无人驾驶收割全过程的核心,在于北斗导航系统的大力支持。“北斗导航系统的卫星与农场的智慧控制中心相连,智慧控制中心又会将具体的作业面积和机械的行进轨迹进行精准化处理,在智能控制终端、自动定位技术等高新科技的加持下,农场小麦连获丰收成为可能。”

  利民无人农场负责人王久利告诉记者,无人驾驶机具的应用,带来的好处真是说也说不完。“由于无人驾驶播种机在田间是匀速运行,避免了每寸土地‘漏播漏种’。由于播种均匀,小麦下种后出苗整齐也就顺理成章,整片麦田生长‘齐步走’,确保了生产的集约化。我们做过测算,由于将每亩土地的每毫、每分都纳入了耕作范围,每播种100亩土地,会有效增加播种面积1亩,产量自然也就‘水涨船高’。”

  图为正在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慕仪镇洞坡村利民无人农场作业的无人驾驶播种机。 新华社记者刘彤 摄

  与传统作业方式相比,无人驾驶收割机的应用,还大大提高了收割进度。王久利说:“传统机收的作业时间一般都在白天,遇到‘烂场雨’,农民们只能‘望田兴叹’。无人收割机,可以在夜间‘连轴转’收割,300多亩小麦,1台收割机3天就能全部收完,这在以前是想也想不到的。”

  品尝到智慧农业的“甜头”,王久利对未来有着更大的期待:“2022年,农场的小麦亩产达到了创纪录的1500斤。当时的种子下播量、灌溉用水量、农家肥施用量等,我们已经建立了大数据模型分析系统,未来只要按照2022年数据‘照猫画虎’,利民农场的小麦连续丰收将成为可能。”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副区长杨利刚说,以关键生产环节作业实现智能控制为抓手,无人化田间作业解决方案正在陈仓区试点推广。“利民无人农场的成功探索为我们积累了经验。相信在北斗导航等高新科技的加持下,陈仓区近40万亩小麦,有望连年获得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