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 - 首页头条 ( ) • 2024-06-14 16:57

·“有这么多大模型公司来竞标,价格越竞越低,竞到最后做一单赔一单,没有利润。我们在AI1.0时代就看到了这个现象,很不幸现在在AI2.0时代又重现了。To B应用要精挑细选,不做赔钱的To B。”

·“绝大多数应用并不需要人形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应该长得像锅,吸尘器并不会长得像人。除了爬楼梯,机器人真的需要两条腿吗?”

创新工场创始人、零一万物CEO李开复。

大模型最大的落地场景在哪?To B(企业端)和To C(消费端)赛道,哪一个机会更大?大模型+具身智能背景下,人形机器人是“大炮打蚊子”吗?

在6月14日举办的2024智源大会上,创新工场创始人、零一万物CEO李开复在回应大模型的商业化问题时表示,短期来看,大模型在中国To C的应用更有机会,但挑战在于推理成本高,在考虑PMF(产品市场匹配度)时,还要考虑技术需求、难度、成本等因素,并需要把握时间窗口。理论上来说,大模型To B应用可以带来更大价值,理应更快实现,但现实情况是传统企业普遍不敢用、高管不想用、企业不愿为软件付费等问题。

李开复认为,大模型作为新技术、新平台,会带来新应用,这些应用会一步步产生。类比PC时代或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一阶段是新技术被用作生产力工具,第二阶段是应用于娱乐、音乐、游戏,第三阶段用于搜索,第四阶段则被用于电商、社交、短视频、O2O。“这是不变的定律,刚开始要赚钱、解决问题,所以是工具。越往后难度越高,需要先堆积用户,再找商业模式,所以一定要压低成本,所需要的投资会更多,所以大模型按照这个应用顺序发展也是自然的。”

但大模型应用的挑战在于推理成本高。李开复表示,大模型企业不仅要考虑TC-PMF(Technology Cost-PMF,技术成本和产品市场匹配度),也就是在考虑PMF时,就要考虑技术需求、难度、成本。不过在他看来,TC-PMF难度高,回报也高,机会更大。打造大模型To C应用已经不是过去移动互联网时代依靠一个产品经理就可以做主的,还需要AI基础设施人才、大模型人才一起打磨。

“我不相信技术可以带来永久领先,它带来的领先是非常短暂的。因为很多巨头一旦看到了你的TC-PMF验证,他会有更多的方法来超越你。所以一旦验证出TC-PMF,要把握时间窗口,打出品牌。最终胜出的ToC应用一定不只是技术做得好,还需要抓到时间窗口打造可持续优势,比如品牌优势、社交链,比如让用户数据不能离开平台。”

李开复表示,大模型To B应用可以带来更大价值,理应更快实现。但To B应用面临巨大挑战,一方面,传统公司看不懂技术,不敢采用颠覆性技术,“大公司习惯每年增加预算,继续做去年做的事。”另一方面,过去一年,大模型为企业带来的价值是降本而非创造价值。“说实在的,降本就是取代人类的工作。大公司会有很多高管或中层管理不愿意做这事,因为这会导致他的团队被砍掉,他在公司的权力变小了,甚至自己的工作也没了,所以大公司CEO有时候想做,但下面会有阻力。这些原因造成To B应用理论上应该马上可以落地但实际没那么快。”

更为重要的是,很多大公司还没有认识到软件的价值,不愿意为软件付费。“有这么多大模型公司来竞标,价格越竞越低,竞到最后做一单赔一单,没有利润。我们在AI1.0时代就看到了这个现象,很不幸现在在AI2.0时代又重现了。”李开复表示,To B应用要精挑细选,不做赔钱的To B,“选大老板跟VP(副总裁)都愿意接受这个概念或者大老板权力很大的公司,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要去做To B应用。”

伴随着大模型的出现,将物理世界和AI结合的具身智能成为当下另一个热门话题。“具身智能有很大的想象空间,具身智能结合了多模态,具身以后可产生数据,飞轮可以闭环”,但李开复认为,短期要做好具身智能,难度很大。“大模型非常适合虚拟世界,一旦进入物理世界就会遇到安全、工程等各种问题,落地难度更大。”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说,虽然现在具身智能一时较热,一些创业者就进入了,但大部分创业者如果希望看到短期的落地产生价值,能赚钱,做虚拟世界要容易很多。”

李开复表示,具身智能的发展仍有一段漫长道路,绝大多数应用并不需要人形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应该长得像锅,吸尘器并不会长得像人,那些很酷的跳来跳去翻跟斗的机器人真的有很多应用吗?绝大多数的场景几个轮子不是更能容易走到吗?除了爬楼梯,机器人真的需要两条腿吗?腿带来的难度跟成本高这么多。”李开复直言,很多科学家和创业者从小热爱这种科技,希望能复制一个人,这无可厚非,但他创立的创新工场目前没有投资任何具身智能和人形机器人公司。“我们投了七八家机器人企业,但不是具身智能,这些机器人能够解决一个场景里的应用,能够带来价值。我相信机器人,只是对于具身智能,我们做投资的肯定不能现在去投资一个10年以后才能够发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