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盒游戏新闻 ( ) • 2024-06-16 14:48

女性玩家,在FPS游戏中一直是最受欢迎的群体,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一堆的汪汪守护者,在PUBG中也是如此。

当然可以理解女玩家在FPS游戏中的稀缺性,我们在组队中经常看见这样的帖子,比如

“男3,女无。” “三等一,来个妹妹。”

事实证明,女性在FPS游戏中确实吃香,在组队中,只要同一个发帖者发布组队信息:

“三缺一,来个人。” 与 “三缺一,队里有妹妹。”

肯定是后者来人速度最快,人数最多,这是不可否认的。就连。PUBG中,战队招人常用话术也是“队里有妹妹。”。

在这种互联网性别红利下,不少男性也纷纷伪装成女性,摇身一变变成男妹妹,表现出不同于现实生活的行为。

古惑仔不用脑一辈子都是古惑仔,所以我们也应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行为。

1、网络空间下的性别转换行为

1984年,移居卡纳达的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写下了一篇著名的小说:《神经漫游者》。

在这篇小说里,没有高山流水,也没有钢铁森林,只有庞大的三维信息库和信息流在空间里流动,吉布森

称这个空间为“赛博坦空间”,这也是网络空间一词的最早来源。

"我来自网络空间,思维的新家园。以未来的名义,我要求属于过去的你们,不要干涉我们。我们不欢迎你们,我们聚集的地方,你们不享有。"

对于现实来说,人们通过网络这个空间来展现自我,表现出许多不同于现实中的奇怪行为,最典型的就是网络游戏中的性别变换行为。

2、角色性别转换与声音转换

在PUBG中,进行角色性别转换的玩家占大多数,思维也很简单,都处于一个对自己角色进行欣赏的目的。

“我现实是男人,游戏里还不能选女角色玩么。”

因此,并没有欺骗或让别人误以为自己是女玩家的主管目的,此外还有一个远古流言,在CF时期有不少玩家称“女角色头小不容易被爆头。”

在这样的游戏过程能够体现出玩家的审美需求。

声音性别转换通常是玩家常常把自己沉浸在游戏角色中,利用伪声或者变声器将自己伪装成女玩家,在游戏内出现搭讪队友、迷惑敌人等行为。

比如著名的PUBG娱乐区创作者,小小渔,便是经常利用伪声迷惑敌人,等敌人上钩时立马击杀。

3、戏剧理论

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提出“应该用戏剧概念来解释日常生活的戏剧理论。”而玩家在游戏中即是“表演者”也是观众。

“前台”与“后台”两大关键词是戏剧理论的核心,而在PUBG中,玩家所选择的角色性别、样貌、服装是属于“前台区域”。

玩家在游戏中的行为举止是“前台区域”的一部分,而“后台”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区域。

游戏中的虚拟身份与现实中的真实身份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融合,人们在游戏“前台”中利用性别转换来展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不能展现出来的心境。

因此,这也是玩家会游戏中选择进行性别变换的原因。

4、善意性别歧视理论

游戏中的刻板映像十分普遍,比如:

“动态里有原神,那没事了。”

“打出了下饭操作,原来是妹妹,那没事了。”

尽管刻板印象是一个中性词,但是在互联网上更多为负面刻板印像。

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女性在网络游戏中遭受的负面评论是男性的四倍。”在MOBA类游戏中尤为如此。

因此,这就有一个相违背的点,既然女性在游戏中所遭受的负面评价那么多,为什么还会有男性去进行性别转换呢?

Click与Fiske在1996年,提出了“善意性别歧视理论”,认为性别歧视分为善意与恶意,其中善意就是“糖衣炮弹”,虽然充满了爱与宽容,但是却在刻版化的看待了女性,并将其限制在固定的性别角色当中。

比如:

“妹妹菜一点怎么了?”

“妹妹玩游戏就不错了,还要求其他的干什么?”

“妹妹倒了,快先救妹妹!”

这种FPS中流行的汪汪队用舌头捧杀畸形亚文化,让

性别转换拥有了市场。

5、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层次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五个需求阶段,其中由左向右等级不断提高。

马斯洛认为“人们行为的根源在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社交需求是进行性别转换的主要原因,PUBG是一个需要时刻与队友进行沟通的协作FPS游戏。

不少玩家都只愿意跟朋友一起玩,当朋友不上线时,便失去了游玩的动力,不太愿意去跟陌生人组队,

而通过性别转换伪装成异性,能让小团体放下戒备,迅速融入到另一个社交圈内。


总结

因此无论是个人的趣味性玩法,现实中压力的发泄还是社交需求的需要,都促进了男性玩家在游戏中的性别转换行为的出现。

根本写不完,先就写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