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虎嗅网 ( ) • 2024-06-18 20:12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览扶桑 (ID:sjcff2016),作者:姜建强,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本文介绍了日本人对礼仪的重视及其影响,探讨了礼仪在日本生活中的体现和意义。

• 💫 日本人对他人心情的顾及,体现在各种细节礼仪中

• 🌟 文明礼仪的重要性,能够带来社会和谐与人际和睦

• 😊 日本人特有的微笑礼仪及对食物礼仪的关注,展现出其文明素质和自我修养

凡是来过日本,体验过日本生活的外国人,不管是中长期的居住者,还是来10多天的游客,大家较为认同的一点恐怕就是日本人素质高。

那么,日本人素质的这个高度,是从哪里来的?又是如何养成的?这就想到日本人经常使用的一个词“マナー”,源于英语的manners。翻译成日语汉字的话,就是礼仪。

礼仪的“礼”,有着顾及他人之心的意思,礼仪的“仪”,则是指形态或样态。顾及他人之心,是一种感情或感觉,意味着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它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观,即使你独自一人,不在他人的视野之内,也应该遵守。究其根本,所谓的“マナー/礼仪”,就是心里要有他人的存在。这是关键所在。而所谓的形态,则是礼仪的一种行为方式,也是一种诱导方式。如鞠躬、微笑、下跪、目送等。

礼仪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笔者手头有前几年中央公论社编的两本随笔集,一本是《思考礼仪》,一本是《快乐礼仪》。都是日本著名作家们(如赤濑川原平、佐藤优、酒井顺子、角田光代、平松样子、高野秀行、逢坂刚、镰田实等)写的随笔。

《思考礼仪》写了131个礼仪,如美人的礼仪、老化的礼仪、采访的礼仪、沉默的礼仪、拒绝的礼仪、生客的礼仪等。《快乐礼仪》写了157个礼仪,如名画礼赞的礼仪、探寻旧书的礼仪、更衣室的礼仪、天寿的礼仪、亲笔的礼仪、玄关的礼仪等。读来令人感叹:活着这件事,黏糊糊的,但又认认真真的,就属日本人了。这些名目繁多的礼仪,就像自己的肉体,确实是自己培养而成的东西。

两本谈论各种礼仪的书

最近,日本人在雅虎网站上热烈地讨论一个话题。坐新干线,前排要倾斜座椅的时候,是否要与后排乘客打招呼,说“我要放下座椅,可以吗?”很显然,后排乘客肯定是不喜欢前排座椅完全放倒,因为这样会减少后排的活动空间。此外,乘客之间甚至会因为倾斜多少为宜而发生纠纷,导致后排乘客的心情不爽。

这个讨论吸引了很多人的参与。在“你在乘坐新干线‘希望号/のぞみ’的时候,会放下座椅吗”的提问中,有93.4%的人回答说“会放下”,只有6.6%的人回答说“不会放下”。在“放下座椅之前,会与后排乘客打招呼吗”的提问中,有59.6%的人说会打招呼,有40.4%人说不会打招呼。

在设问这些不打招呼的原因时,回答座椅设计就是可以倾斜的,占53.8%。回答”因为我会慢慢放下,小心后座乘客”的,占45.6%。回答“因为我只放下一点点”的,占31.8%。回答“因为没有不能放下的规则或礼仪”的,占25.3%。

之后,讨论的组织者带着问题采访了JR东海道线的有关负责人。负责人说:我们并没有制定关于使用倾斜坐席具体的规定,但在使用的时候,要注意后排乘客。舒适的车内环境是靠乘客自己营造的。

最后,这场讨论得出的正确マナー/礼仪是:

1. 向后排打招呼。

2. 缓慢放下坐席。

3. 倾斜度不宜过大。

确实,有人会说,放个座椅还这么繁琐,这不就是自己要怎么放就怎么放的问题吗?不过,日本人不这样思考。他们认为自己的舒适度不能建筑在妨碍他人舒适度的基础上。牺牲他人的舒适度换取自己的舒适度,这不是文明乘车。因此,所谓“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收缩、抑制自己,而不是放大、膨胀自己。

如在满员电车里,为了不妨害其他乘客,前几年提议背双肩包的乘客,把包放置胸前再挤车,日本人听话照办了,所以双肩包放胸前乘车作为礼仪被确立了。但最近又有日本人认为,放置胸前也同样构成妨害其他乘客的问题,因此提议双肩包应拿在手上或放在行李架上。

那么,在拥挤的车厢内,究竟应该如何处置双肩包呢?日本有专门机构对445名男女乘客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双肩包放置背后、胸前、手提或行李架上,都会构成妨害其他乘客的问题。既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那么背双肩包的乘客,作为礼仪,则需要用心再用心,注意再注意,尽可能的不给周围乘客添麻烦。为了减少乘客在拥挤车厢内的不适感,每位乘客都必须具备良好礼仪。

当然,这些礼仪可能相当棘手,什么是可接受的,什么是不可接受的,标准往往模糊不清。但只要有顾及他人之心,万事就会圆润化,对立与冲突就会减少甚至消失,这在外人看起来,就是一个高素质的民族了。

一个人只要有了顾及他人之心,那他必有细节思维。礼仪也就会显现于细部并发生作用。

如日本的地铁站告示牌上,有时会写上三个“出口”汉字。为什么要写三个?原来一个是写给日本人看的,一个是写给中国大陆(内地)人看的,一个是写给中国港澳台地区的人看的。“出口”两字,没有繁体写法,所以出现了三个“出口”汉字。每当看到这三个“出口”,我就感叹日本人顾及他人之心的那么一种自觉和内在。

如乘坐电梯,日本人到7楼,你到5楼。你先下,她后下,她会先按住开门键,等你出去后,才关上电梯门。这个举动虽小,但让你走出电梯时感到暖心。日本公寓大楼的物业人员,在看到住户居民时,会闪到一边低头让你先走,这个举动就非常自觉地显现了服务与被服务的意识。

日本地铁站的三个汉字“出口”

日本有好多名料理店,都在曲径通幽的小道之端。在明亮的月色下,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一幕:店主走出门外,90度鞠躬目送客人一直到看不见身影的拐角处为止。由此生出“曲がり角”(拐角处)的专用语,表明感谢今晚的光临。在拐角处,客人必须回首注礼,表明不忘今晚美好时光。这是日本主客之间特有的礼仪,也是一种能长久况味的风情。

在京都,有高岛屋和大丸两家百货店。两雄傲视,仅距500米左右。在大丸百货店买完东西,再去高岛屋的话,京都人会把手里拎着印有“大丸”的纸袋,放入另外的纸袋,然后再去高岛屋。反之也亦然。这是为什么?怕对方生出不快感。这就是非常精致地顾及对方心情的礼仪表现了。这世上,除了日本人,还有人会这样想这样做吗?

东京一家咖啡馆前,店员在对排队的客人进行细致说明(图|库索)

日本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清洁。清洁来源于日本神道教的内在要求。日本人夏天会用小毛巾一类的手绢,在汗流浃背时擦拭。对身体的清洁,是从小养成的礼仪。这个礼仪,延伸至做任何事,都要清洁,保持干净。一般而言,用清洁的礼仪,造物必然也是美的。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说有日本人女性工作人员在巴黎LV总部上班。无论天气有多热,日本女人都穿上长筒丝袜。女人穿长筒丝袜是日本上班族的常识,光脚简直是疯了。而在法国女人看来,工作场所穿长筒丝袜才是真的疯。

有一次,一位工作中的法国女人对日本女工说,你的丝袜破了。日本女工马上抱歉地脱口而出,对不起,我下班就去买新的。法国女人说,你疯了,还要去买?你看我们都光脚穿高跟鞋,我同事还光脚穿运动鞋上班,还有人甚至穿着人字拖,看起来就像在自家院子里干活一样。不过,她的这番话,并没有起作用。这是因为对一个坚守礼仪、习惯清爽的日本女人来说,脱掉丝袜光脚穿鞋上班,就如同被剥掉一层皮的可怕与不适。

喜爱清洁的日本人,总是喜爱各种毛巾和浴巾

现在我们都承认,世上有一种微笑叫“日式微笑”。何为日式微笑?原来,在日本人的内心深处,微笑并不一定伴随着喜悦。她们在任何场合都可以而且必须微笑。非日本人很难理解这种笑。以为这是高傲的笑、狡诈的笑、阴险的笑。

其实,她们的这种微笑,既不是挑战,也不是虚伪;既不是懦弱,也不是无奈;既不得意自己,也不贬低自己。这是在悠久岁月中,对命运的理解与认同而凝缩成精致的礼仪之一。

芥川龙之介的《手绢》短篇小说,令人印象深刻。一位学生的母亲在向大学教授讲述自己儿子的死。在讲述过程中,这位美丽端庄的母亲,非但没有痛苦,而且还面带微笑。不过,教授发现她膝盖上放着的手绢,几乎被她拧碎了。小说这样写道:“被攥得邹邹巴巴的手绢的刺绣花,在她纤细柔软的手指间如被微风吹拂一样抖动”。而这位母亲,脸上一直挂着微笑。日本学者鹫田清一说,这是日本女人“端庄的礼仪”。

最近,日本有一家机构对420名单身男女进行了一项调查,内容设定为“你有没有因为用餐礼仪或进食方式而失去他/她的爱?”有42.5%的男性和59.6%的女性回答他们的恋爱为此降温了。对比男性和女性,似乎女性更注重自己的用餐礼仪和行为。

用餐礼仪能导致恋爱降温甚至分手,那么其NG点到底是什么?这家机构询问了68位经历过女性用餐礼仪导致恋爱降温乃至分手的单身男性,归纳出以下10点:

1. 吃得没有章法。

2. 食物剩得太多或太乱。

3. 对服务员态度恶劣。

4. 含着食物说话。

5. 拿筷子的姿势不雅。

6. 边吃边摸手机。

7. 用手肘撑着桌子吃饭。

8. 挑食。

9. 嘴巴靠近盘子吃东西。

10. 抱怨食物或味道。

虽然用餐礼仪和饮食偏好因成长环境、爱好、年龄等因素而异,但日本人对这方面的关注似乎有了一种新趋势。将恋爱降温甚至失去对方的原因以用餐礼仪加以对照,显现出日本人企图再塑造自己、再优雅自己、再文明自己的一个自觉要求。

日式居酒屋的待客之道(图|库索)

当然,有很多人也会这样说,日本人的各种礼仪是伪善的、装样的。其实,这里的问题在于,对于短时间见面接触的人来说,即便是伪善的微笑,即便是装样的鞠躬,对接触本身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表面文明礼让,就会让人愉悦开心,就能避免对立与冲突。通过礼仪来防止社会的对立,没有比这更节省人力成本的和谐方式了。

显然,一个不讲礼仪的社会,一个无视他人心向的社会,一定是争吵不休的社会,一定是冲突不断的社会,一定是大打出手的暴力社会。所以,日本人用微笑、用鞠躬、用下跪、用道歉、用重复的看似无用的礼貌用语,缓和了人的心绪,调节了人际关系,化解了对立与冲突,使社会得以和谐,使人得以文明。

累吧?是的,一个礼仪大国,人必然活得很累。所以,日本人也确实活得很累。但是,要记住的是,累,是文明本身的自作自受。所以文明一定比非文明要来得累。如,非文明一口痰可以从车窗外飞出,但文明则要把它吐在纸上包起来,然后下车再找垃圾箱扔出。你看,谁累?当然是文明累。但文明的这种累,最终是为了所有人的不再受累。

所以日本人的这种累,也是为了所有人的不再受累。记得川端康成说过,在日本,思考如何活着的人生哲学是没有用的,不依托于所谓人类博爱或上帝哲学之类,而是重视自己和他人的身体感知与感受,这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对此,在笔者看来,多少年来,日本人在持续且认真地做一件事,就是如何将全体日本人的素质提高再提高,文明再文明。

日本的百货店至今还设有公用电话,想到的是“万一有人要利用”的心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一览扶桑 (ID:sjcff2016),作者:姜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