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 | 中央社 CNA ( ) • 2024-06-29 10:16

偏乡医疗专题1(中央社记者蔡孟妤、李卉婷、林巧琏高雄29日电)人生应该几岁退休?高雄长庚名誉副院长陈顺胜今年80岁至今仍往返市区、甲仙看诊;恒春基督教医院眼科医师陈云址今年90岁,早年因病到美国休养,但不甘心就此退休,回到台湾走访全台偏乡发现恒春没有眼科医师,自此在恒春行医30年。

陈顺胜是享誉国内外「库贾氏病」的神经内科专家,1971年从高医毕业,在大学时代接触偏乡医疗,自此长期在高雄山区服务,为了拉近与当地原住民关系,他学习布农族族语努力融入当地文化,以在地观点为偏乡居民看诊。

陈顺胜1998年因发展健保IDS原住民医疗支援高医模式,以对原住民社会有功,以原住民医疗计划召集人身份代表进总统府受奖。1995年起更每周支援高雄山区原住民部落医疗。

此外,陈顺胜也于1997年起发动高医资深主治医师全面支援卫生所门诊医疗服务,并于2001年起转型为IDS(全民健康保险山地离岛地区医疗给付效益提升计划)支援模式,持续服务偏乡至今。

是什么动力让陈顺胜40年来不断往返偏乡行医?「当医生、当教授都是既得利益者,这些身分要更有社会责任」,陈顺胜说,自己从大学时就跟著教授到偏远地区医疗,后来在高医升任教授后,自己开著车上山看诊及巡回医疗,并教导当地医师,也鼓励他们继续进修。

「偏乡医疗是很专业的,不是只带著满腔热血上去就可以,这样会很滑稽。」陈顺胜说,在部落里不能只是带著平地观点的医疗专业,「山区医疗最重要的是,要摒弃平地想法,试著用当地角度思考。」

陈顺胜比喻,像是遇到爱喝酒的病人,可说明喝酒的坏处,用引导方式让对方愿意配合「你一开口就是喝酒不好,族人就逃跑了」。除此也要了解当地文化禁忌,为了拉近与族人关系,陈顺胜看诊时也结合当地神话及医学去解释,让对方更能理解、接受。

陈顺胜对原住民族的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他说,因为想更了解原民事迹,除了一边从事医疗工作,也学习布农族等语言,并到每个部落去了解当地部落文化。

提及投入原乡医疗,陈顺胜说,有些部落族人很怕让人知道自己生病,因为怕别人认为是触犯祖灵。他也曾为了尊重当地宗教文化,学念咒语、收惊等仪式,安抚病患心理。如果病人会唱歌仔戏,他也回唱几句,借此拉近医病关系,也让病人更易接受治疗。

2016年获「台湾医疗典范奖」,但陈顺胜说「我不锦上添花,我要做的是雪中送炭」,对陈顺胜来说,当今偏乡医疗尽管已进步很多,但仍有许多可以努力的事。对的事情要持续做,他始终相信只要做好事,就会有收获,帮助人就一定会有富足生活,不要太计较赚多少钱。

陈云址行医近60年,回顾他1968年在台北市开设「信望爱眼科诊所」,抱持照顾弱小病患精神,对病人服务态度亲切,始终将每个病人视为VIP,诊所人潮络绎不绝,加重诊疗工作,55岁时突如其来的猛爆性肝炎让他萌生退意,先是转往美国休养,并有安享晚年打算,只是不甘心就此退休,人生大转弯再度回到台湾,落脚恒春,且一待就是30年。

陈云址回台湾后,花了1年时间走遍台湾偏远地区,当他走到了台湾尾的恒春,才发现恒春半岛竟没有眼科医师,于是他在1994年决定落脚恒春基督教医院,开始展开他对台湾尾居民健康的照顾,转眼就是30年的光阴,至今仍是院内固定门诊眼科医师,院内习惯亲切称他为「老爹」。

谈起从美国回到台湾,选择在恒春行医的契机,陈云址笑著说,自己过不惯悠闲日子,决心回到台湾,「我当时想找一个没有眼科的偏乡地区,把自己最后的价值奉献出来。」

陈云址的加入让恒基有了眼科门诊,这也是恒春第一个眼科门诊,在恒基30多年来,陈云址数次接任院长职务,他更自掏腰包新台币100万元,捐给医院买手术显微镜,并每周深入山地无医疗地巡回医疗。他对偏乡无私付出,在2000年获选为第10届医疗奉献奖得主。

陈云址虽年事已高,视力仍维持0.8、0.9,每周2次的门诊,时而能自己缓步前往、有时得靠轮椅辅助前往诊间,病患年龄层广,从新生儿到80、90岁的老人都有,病人太多,去年5月因身体不堪负荷,一度休养2个月,让他决心重回医院看诊,就是因为30年前的初衷,依然埋藏在心中而坚持到现在。

「至于什么时候要退,我也不知道。」陈云址说,他一直没有设下退休期限,既然30年前决定来到恒春半岛,就没想过什么时候要走;如果哪天自己的眼睛不行了、手会发抖了,就表示已经不能胜任这份工作,「那应该才是退休的时候。」(编辑:孙承武)113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