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son Li:中美之间的监管阴云让中外零售商一视同仁地遭受压力。在这个背景下,跨境电商可能不是最好的选择,但一定是确定性最大的选择。

跨境电商行业内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这几天传出的“亚马逊低价商店”的消息了。根据这一消息,亚马逊将设置一个新的品牌,从中国的收货仓库发货到世界各地。

亚马逊宣布在华自建仓库,走小包模式出口美国与此前Temu和SHEIN在美国推出“全托管”一起,标志着中美2C消费品贸易模式从当年大贸一家独大,到跨境电商分庭抗礼,再到电商内部商业模式逐渐重合,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发展曲线。

要想讲清楚这个“分久必合”,我们得先从一个问题开始讲起。过去一年有很多行业内外的朋友问我,为什么明明货轮要便宜得多,但中国外贸从业者要以远高于海运的运费用货机把商品运到美国去。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很明确的——海运渠道一定在某个地方有隐藏的成本,使得加上“隐藏成本”之后的总成本超过了空运。

关税成本算是最典型的“隐藏成本”。我们需要知道的是,海运和空运只能将货物送到“关外”,而要真正送到目的地,还需要缴纳关税完成过关。因此,不同运输渠道的关务成本,也应该被算入。我们之前多次提到的“800美元小包”算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美国人最新的统计当中,小包商品超过90%是由飞机承运进入美国的;剩下的10%,是由卡车从加拿大或者墨西哥运进美国的。大贸关税成本的高昂之下,“栈道”是走不通了,大家自然也就“暗渡陈仓”,从小路进美国了。

但是,800美元小包规定带来的关税成本,只是大贸进口(通常走海运)和小包进口(通常走空运)相比的额外成本的一个例子。关税通常而言属于变动成本(也即其成本和收入成正比),同时税率通常而言明码标价,因此算是合规成本中相对容易理解和预测的成本了。

事实上,除了关税以外的合规成本,那才是五花八门,花样繁多,任你挠破脑袋也琢磨不透。尤其是这些合规成本通常涉及到生产商资格的认证,因此往往属于固定成本。当这种固定合规成本过于高昂的时候,市场上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就会非常稀少(并且集中在少数几家规模很大的供应商),从而大大抬高商品的采购成本。

那么,在美国市场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别说,还真有现成的例子。

2021年推出的UFLPA将中国赴美商品的非税合规门槛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根据该法,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USCBP)可以采用“疑罪从有”原则,但凡怀疑商品有不合规生产流程的嫌疑,就可以将商品扣查(Detention)。进口商需在商品被扣查三个月内提交就商品生产流程的详细说明(甚至精确到产业链上所有工厂员工身份证的抽样调查),否则商品会被退运或没收。

这种“自证清白”的行为显然和“剖开肚子看吃了几碗粉”一样,既不合理,成本也极为高昂。我们以棉纺织品为例,要对整条产业链,棉花—棉纱—棉线—辅料—纺织—运输的整套流程,进行一一证明。这对于大部分服装厂,尤其是那些广州做小本生意的小服装作坊而言是不可接受的——我哪知道我用的棉花是谁生产的?本来就是个在批发市场买棉线和辅料加工后出口的小本生意,还得一直追溯到地里去不成?

而且,UFLPA要求生产商“自证清白”的行为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第36条规定,非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主管机关批准,境内的组织、个人不得向外国司法或者执法机构提供存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数据。考虑到USCBP甚至会要求员工身份证复印件这种一等一的敏感数据和USCBP显然属于“外国执法机构”的事实,在中国法律要求下UFLPA的要求显然不可能被满足,合规成本约等于无穷大。

但是,UFLPA的执法成效也有所变化。其中一个事情是合规率(被扣查的货值中最终得以放行的货值的占比)在上升。根据USCBP的官方统计,2022年6月到2022年11月(首半年),在被扣查的7.1亿美元商品中,最终有53%,3.8亿美元的商品得以放行;之后第二个半年,这一比例上升到69%;第三个半年,上升到76%;在最近的这个半年,由于一部分商品还在检查,所以下降到67%。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放行率正在稳步提高,被最终退运的商品越来越少。难道是中国人真的严格按照美国法律行事,从源头紧抓合规工作,使得合规率提高了?傻瓜也知道这不可能啊。唯一的解释,是那些因为合规成本高昂而“不想合规”,觉得“合规不划算”的产品,不走大宗贸易这条路子,不陪美国海关玩了。

非税合规成本的高昂带来的市场门槛使得走小包除了可以免税之外,贸易商可选的国内供应商数量也大大增加。单就以服装举例,全中国服装厂数以千计,但能满足USCBP如此苛刻的证明要求的服装厂,能有几家?即使真的找到了这样的厂子,采购价格也是毫无竞争力的——毕竟合规也要成本的嘛。

除了USCBP这样的国别特定合规成本之外,出口这件事情本身也是一种合规成本。在服装和小商品行业这尤为明显——大部分老板都不熟悉外贸,甚至有很多老板英语讲不利索,请不起会讲英语的外贸业务员,怎么做进出口的生意?因此,只能做内销的厂子,一定多于既做内销又做出口的厂子;而能做一般出口的厂子,又显然多过能满足美国人苛刻合规需求的厂子。

因此,这种商业模式上的胜负,也影响到了对应企业的业绩。亚马逊和Temu、SHEIN的竞争是最典型的例子——亚马逊在中国招商的策略一直是走“FBA模式”,由贸易商安排整批进口到美国亚马逊仓库;而Temu、SHEIN的策略一直是“全托管模式”,商品集中到珠三角仓库后,由Temu、SHEIN直接出口给美国最终收货人。

两种模式对比之下,Temu和SHEIN可以用最简单的此前只做内销的小工厂小作坊,亚马逊却只能选择那些做过美国外贸的大企业。在合规成本带来的供应商数量的压力下,亚马逊在和Temu、SHEIN就供应商招商的竞争中显然是处于下风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亚马逊需要推出“低价商店”——因为在现在中美之间紧张的双边关系的大背景下,“不走寻常路”反而是唯一一条可行的方案。这也就是目前中美关系的吊诡之处:一方面美国消费者对中国廉价商品的需求日增,另一方面议员和政客们还在不断增加中国商品赴美的合规成本。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中国平台还是美国平台,本质上都只能“顺势而为”,让中美贸易的现状逐渐荒诞起来了。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责编:闫曼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