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 ( ) • 2022-06-26 15:54

  中新网杭州6月26日电 (记者 童笑雨)“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官方层面的推动,公共外交的作用也不容忽视。”6月26日,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长三角国际传播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郭晴接受采访时表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文化和文明的传播者,是国家形象代言人。

  如何提升国际传播力,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命题。

  6月25日至26日,在浙江杭州举行的第十四届公关与广告学术论坛(PRAD)暨第六届公共关系学术年会(PRSC)上,创新传播载体、寻找文化公约数、重视“第三文化人”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是与会专家频频提起的观点。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浙江传媒学院副校长李文冰看来,可以文化为基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对于浙江而言,要用好良渚这一文化“金名片”。

  2019年,位于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李文冰表示,从人类进步的角度而言,文明的对话与交流是消弭误解与偏见的最小成本方式。但与古埃及文化、以三星堆为代表的古蜀文化等相比,良渚文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辨识度不高,对外传播还局限在学术范围内。

  她建议,要创新传播方式和载体,构建覆盖学术研究、文旅体验、融媒传播等的一体化传播体系。可面向国际市场开发创作良渚IP,包括电影、文学、音乐、沉浸式数字展览、电竞游戏等内容产品,促进文化产品出口,为国际游客提供丰富的文旅体验服务。

  在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长三角国际传播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郭晴看来,对外传播要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性符号。

  她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例,指出开幕式上的奥林匹克标识、雪花元素等,就是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共识。在城市形象、国家形象的推介中,就是要找到这一文化公约数。“中国故事不一定要去打造,有时只要呈现就好。”

  此外,郭晴提到,也不能忽视人的作用。她曾在四川成都工作,到杭州不过半年时间。作为一名“外乡人”,她认为杭州很友好。因为过斑马线时会有司机主动让路;办理相关手续时“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也不用跑”,业务员也很耐心。

  “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代表了城市和国家形象。”郭晴说,普通人之间真善美的传递,是可以跨越文化、地域阻碍的。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院长陈先红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重视民间的力量。

  她认为,做好国际传播,需要面向国际受众,以合适的话题和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因此,必须重视“第三文化人”在国际传播中的作用。

  “第三文化人”指那些成长在两种文化环境以上,或是双亲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陈先红说,这类群体通常拥有强大的跨文化技能,包括多语言能力、文化适应性和社交韧性,在跨文化传播中可以胜任多种角色。

  “他们是不同文化交流的‘信息桥’和‘结构洞’,具有‘中介性’和‘阈限性’,他们所传播的信息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陈先红说,这一群体,也是发出中国声音的重要平台。

  据悉,此次活动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PRSC)、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台湾世新大学公共关系暨广告学系联合主办,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承办。(完)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