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 ( ) • 2022-12-01 13:05

2007年,在全国范围内,议论度最大的一个公众人物,不是某位歌手,也不是某位演员,而是一位刘德华的粉丝——

杨丽娟。

杨丽娟16岁开始疯狂痴迷刘德华,此后,杨丽娟的父母为了满足女儿见刘德华一面的愿望,不惜卖房卖肾筹集资金。

终于,2007年,杨丽娟在父母的支持下,远赴香港近距离见了偶像一面,但对于杨丽娟来说,这还不够,她的愿望,是想私下和刘德华独处。

但这对于父母来说,难于登天。

4天之后,杨丽娟的父亲被逼无奈跳海自杀,并留下遗书痛骂刘德华。

这件事,因为父亲的跳海事件,闹得举世皆知,许多网友对于这种失去理智的追星行为甚为不解——

为了一个与自己毫无瓜葛,甚至一辈子都见不到一面的人来说,这么做值得吗?

答案,不言自明。

在21世纪初的那个年代,明星偶像的热潮才在内地刚刚兴起,人们虽然大多崇拜偶像,但在大部人的眼里,都有着一个认知——

追星可以,但不可过度追星。

但没想到15年过去了,曾经被认为病态的“追星行为”非但没有减缓,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到了一种瞠目结舌的状态。

01、

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他们做不出的。

在当下,追星方式五花八门,当其中最“病态”的,当属以下三种——

第一种,应援无节制,打榜无下限

今年有两档最吸睛的选秀综艺,《创造营2021》和《青春有你3》,前者团员成团出道,后者本在5月8日总决赛宣布成团名单,却没想到在就差临门一脚就完美收官的时候,北京广播电视局一纸公文,直接叫停节目。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这次《青你》的节目做法,引起了几乎所有人的愤怒。

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正式实施,然而与此同时,却有人在下面顶风作案,有人曝光了一段触目惊心的倒牛奶视频。

在视频里,十几个大妈大爷正成箱成箱的打开完好的牛奶瓶,把牛奶倒入水沟,只要瓶盖,不要牛奶。

这幕场景是不是似曾相识?

历史上,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因为牛奶的运输成本远远大于牛奶本身售卖价格,导致牛奶滞销,奶民无奈之下只能把牛奶倒入河流。

但,当年的倾倒牛奶,是农民们因为经济原因迫不得已,那么如今在中国发生的倒牛奶又是为何?难道也是牛奶卖不出去?

错了,是牛奶卖的太好。

在节目里,制作组和牛奶赞助商制定了一个游戏规则,在每个售卖的牛奶瓶盖上印了二维码,每扫一个二维码便可以为自己心仪的选手投票。

于是,大量粉丝为了让哥哥排名上升,成团出道,成箱成箱的疯狂购买牛奶,只要瓶盖,不要牛奶。

最后,节目组迫于官方和舆论的压力,不得不出面道歉。

虽然这种事在我们看来不可理喻,但是在如今应援打榜成风的明星饭圈文化中,”倾倒牛奶“不过是诸多奇事之一罢了。

第二种、明星若“神明“,粉丝献”贡品“

“病态追星”主要群体,大多都是尚未成年,或者年龄不满而立的年轻人。

虽然对于他们来说,如今的成长环境和条件要远远好于父母的年代,物质没有太大的烦恼,经济甚至偶有富余,但是作为被长辈宠溺,被学校保护的花朵,他们没有接触过社会的黑暗,他们对金钱的价值,对是非的判断,对社会的理解都远远不够清晰,仍是一片朦胧。

在这时,当他们接触到了人设完美,宛若“神明”一般的偶像时,沦陷也就不可避免,而一些明星把这些年幼信徒圈养传化,享受着来自他们的“贡品”,沾沾自喜。

去年,何炅在一档节目吐槽粉丝送礼的视频引发了热议。

在节目中,沈梦辰打趣的说道:

“海涛拜访家长的时候,总会拎着一些粉丝应援会的礼物,上面的标志都没拆,写着‘xxx明星后援会’的名字。”

对此,何炅不但没有觉得任何不妥,反而笑着调侃道:

“他们的应援礼标签不好撕、只能自己用,我现在已经有二十多个保温杯了,还有我真的没有那么爱写字,那五十多支笔,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后面还表扬彭昱畅的粉丝:

“彭彭粉丝送我的一个按摩椅,我觉得实在是太好用了。”

随后,就有热心网友曝光了何炅所在“快乐家族”的应援礼物明细表,这些礼物不仅价值不菲,有些更是千金难求——

普拉达的限量款水杯,三四千的万宝龙钢笔,七八千的贵妇化妆品,一万的范思哲睡衣,五万的爱马仕走秀款羊绒大衣等等。

在官场商场甚至职场之上,身处高位的管理层人士最忌讳的一个词,便是送礼,这不仅是个人原则问题,更会触犯法律,轻则丢失工作,重则锒铛入狱。

但似乎对于“快乐家族”而言,送礼是一件见怪不怪的平常事,就连何炅这样双商极高,在行业里被誉为“大老师”的人物,在提及粉丝应援送礼,献上“贡品”这一事时,并没有觉得任何不妥,反而喜笑颜开,甚至调侃礼物挑选不称心意。

但,就只有“快乐家族”吗?

显然不是,在这个话题愈演愈烈的时候,行业内粉丝应援的消息频频爆出,许多大咖也纷纷删除了自己有关粉丝送礼的微博。

在娱乐圈之内,粉丝送礼,明星收礼早已是一种明码标价的常规操作,而明星对于这种定期献上的“贡品”早已习以为常,粉丝们也觉得理所应当。

当不合理成为合理,当不正常成为正常,那么这个行业,还是否正常?

第三种、饭圈如传销,偶像是信仰

首先,我们定义一下什么才是饭圈。

我个人认为,饭圈其本质上,就是一种类似传销的洗脑组织行为,本质上,是资本在背后以虚假、虚拟的偶像人设作为一种产品和信仰,通过后援会的形式把粉丝聚集在一起,最后进行有组织的敛财、控评、氪金、打卡等行为。

饭圈,是追星病态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对于制造饭圈的人来说,他们的目标群体,毫无疑问便是那些本身尚未有独立自主意识,却拥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年轻群体。

对于陷入偶像人设不能自拔的粉丝而言,三件事消耗了他们所有的时间与精力——

看偶像微博,早中晚点赞转发各一次。

搜偶像新闻,凡是批评的坚决抵制反驳。

买偶像周边,能买多少买多少。

这种传销式的“信仰追星”,使得一部分低幼的粉丝甘愿接受不知名人士的统一管理,他们在各大社群媒体和论坛平台上为自己的偶像发帖拉热度,对一切批评都两耳不闻,甚至会对批评的人进行集体攻击,犹如军队一般。

如果说,之前两种病态追星方式还只是圈内自嗨的话,那么第三种饭圈文化已经严重影响了圈外人的正常生活,引起社会整体的反感。

例如,当我刷到某个明星的跳舞视频,在下面回复“感觉跳的一般,不是特别熟练”,那么接下来,就会有一群“正义之士”开始怼我是不是瞎了眼,甚至还会有人私信炮轰,在饭圈文化之下,一个人对于偶像已经没有言论自由,只有赞美之词。

最真实的案例,就是去年某个小众人的同人网站,某位作者刊登了一篇明星的同人文章,而这位明星的粉丝认为这篇文章实在诋毁偶像,便联合起来疯狂举报网站,一群小众人的自嗨平台因为这种无妄之灾被迫关闭。

这种通过集体的方式去为偶像控评、维护,可以说已经病入膏肓。

02、

那么,“病态追星”就仅仅是粉丝的问题吗?

是,并不全是。

首先,是资本。

如果把偶像比作产品的话,那么制造产品的人,远比产品本身更加可恶。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哪里有钱的臭味,哪里就有资本。

在当下流量为王的时代,热度是最赚钱的手段之一,年轻人是最好“骗”的群体之一,两两结合,造就了如今妖魔鬼怪般的选秀、造星节目。

对于资本一方来说,偶像、明星便是他们精心打造的产品,选秀、造星运动成本低廉,运作简单,并且可以通过各种广告商赞助,周边贩卖,应援打榜等等活动来快速回笼资金。

如果运气好的话,在节目里出现了现象级的偶像,那么资本会选择快速签约,立马安排出专辑,演电视剧等等活动进行流量变现。

年轻偶像在资本的眼里,不过就是一种快速赚钱的工具,而大多数偶像没有任何背景,他们面对资本的强迫手段,只能选择妥协或者说,他们为了一夜成名,衣食无忧也甘愿被利用。

其次,才是粉丝。

如果说资本是罪魁祸首的话,那么粉丝便是帮凶。

在十几年前大神辈出的那个年代,所有能出人头地占据歌坛一隅的歌手、演员,不仅需要过硬的实力,还需要一定的运气。

但现在,又如何?

专辑销量榜历史第一,不是歌手,而是流量明星。

商业上,年青一代最吸金的几位纯歌手,他们累死累活跑商演跑音乐节开演唱会开巡演,几个音乐综艺连轴转,但是一年头攒下来的钱,可能还不如几位顶级流量明星出几张专辑。

而对于那些独立音乐人来说,如果不是命运之神的青睐,他们根本没有出头之日。

我们看看最近几年的影视作品,例如《觉醒年代》《棋魂》,明明质量过硬,有口皆碑,但是在热度上,他们远远比不上那些顶级偶像明星出演的电视剧。

对于粉丝而言,他们看电视剧、电影不是为了看剧情,而是为了看偶像,只要偶像出演,那不管这部剧的剧情合不合理,演技过不过关,那都是五星好评。

而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他们每天在社交媒体、门户网站上看到的热搜头条都是那些当红偶像的八卦,耳濡目染之下自然也对这些偶像演的电视剧产生了兴趣。

长此以往,恶性循环。

03、

在三种病态追星的背后,是资本的贪婪和粉丝的纵容。

那么当下而言,我们面对如此“臭气熏天”的娱乐圈,应该怎么做呢?

作为普通观众,我对于追星有着自己的理解——

在我的认知里,我觉得偶像和粉丝的关系,就像足球里前锋和守门员的关系。如果前锋怎么踢球都能入网得分,那么他们就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因为对于他们来说——

努力,会得分,不努力,也会得分。

那为什么还要努力呢?

只有粉丝这个守门员提高自己对偶像的标准和要求,让他们不能轻易得分,迫使他们拿出更高的水平更好的作品去回馈观众,让他们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督促市场良性发展。